归 俊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 钦州 535000)
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进展研究
归 俊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 钦州 535000)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后的缺血区域内又继发性的出血,这种梗死后的出血除了原有的临床症状外,再无其他明显的症状。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MRI以及CT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关出血性脑梗死的报道也在不断的增多,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针对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研究做一综述。
HI(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诊断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但是出血性脑梗死(HI)在临床上就比较罕见,是指脑动脉发生血栓或者栓塞形成脑梗死,动脉再通血流从病变的血管流入脑组织。HI在临床上比较罕见,但死亡率极高[1]。随着MRI以及CT的广泛使用,HI的诊断已经由最初的尸检变为临床诊断,人们对其的认识度也在不断的加深。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对HI的影像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HI在临床上被分为4型:①HI1:梗死灶的周边部有点状出血。②HI2:梗死灶内有融合性点状出血,没有占位效应。③PH1:出血面积不到梗死面积的30%,占位效应轻度。④PH2:出血面积大于梗死面积的30%,占位效应明显。HI是HI1和HI2的合称,PH1和PH2合起来又叫做脑实质出血。HI大部分发生在脑梗死后的3周之内,脑梗死6~20天发生HI最为常见。脑梗死后的4天~2周内被认为是脑梗死转化出血的高峰期[2]。由此可知,在这个时间段内对患者进行MRI或者CT检查,有助于提高HI诊断的阳性率。
MRI以及CT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准确、无创、尽早的发现病灶,此外MRI还可以鉴别病灶的新旧。当前普遍认为在发现脑梗死细小的出血病灶时,MRI明显比CT更具有优势。
2.1 CT诊断与预测HI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影像学诊断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高分辨率的螺旋C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了诊断HI最常用的一种工具。CT检查只要在原有的低密度梗死灶内发现了高密度梗死灶,即可确诊为HI。HI一般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内的散在、不规则、团状、条状、斑片状、点状的高密度灶,密度不均匀,边缘不清晰,CT值要比原发性脑出血的低。如果低密度梗死灶内的血肿面积≧3 cm,小血肿面积<3 cm,即可表现出高密度血肿图像,周围伴有占位效应或者水肿[3]。急性期结合患者具体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多次CT检查,即可明确对病灶做出诊断,明确其范围以及部位,是临床诊断HI常用的一种方法。
2.2 MRI诊断HI
2.2.1 常规MRI:常规的MRI扫描序列上不容易发现HI。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诊断HI时,常规MRI明显比CT更具有优势。血红蛋白代谢变化也引起MRI的信号变化,诊断HI的同时,还可以梗死后出血的大致时间。在超急性期,梗死区的T1W1是低或者等信号,T2W1是稍高或者等信号,DW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高信号,血肿方面T1W1是低信号,T2W1是不均匀、高或者等信号,DW1是高信号。急性期时MRI的病灶是以梗死信号为主,梗死区域为大片的斑片状或者大片状的T2或者T1信号,梗死灶的周边或者中心会出现血肿信号,T1W1低信号的梗死区域会出现高信号,T2W1高信号的梗死区域会出现低信号[4]。在亚急性期时,T2和T1均是高信号,慢性期均为低信号。
2.2.2 MRI新的序列技术在诊断HI方面的应用:MRI影像技术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取得显著的进步,一些新技术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在脑梗死的预测以及诊断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的扫描序列,受到了广大临床医师以及患者的青睐和喜爱。①DWI:DWI属于功能性成像技术之一,在T2W1的基础上弥散敏感程度增加,DWI是当前在活体组织内进行水分子扩散、测量与成像的一种方法。②CRET2*W1序列:又叫做“梯度回波序列”,CRE是由极性相反的成对梯度产生的一种回波,脉冲用小于90度的翻转角脉冲,之后质子群相位分散。小角度翻转角成像时,梯度回波CRE没有180度的重聚脉波,不能弥补因为磁场不均匀而导致的信号丢失,T2*加权像是获得的图像,反映的是磁场不均匀以及弛豫时间的共同效果。CRET2*W1序列在磁场不均匀性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容易检测出导致磁场不均匀的物质或者病变。磁场不均匀就会导致信号丢失,出血灶内的含铁黄素物质、正铁血红蛋白以及脱氧血红蛋白均具有一定的顺应性,均会引发磁场不均匀,引发质子群相位失散,信号丢失被CRET2*W1序列检出,所获得的图像上呈现低信号[5]。在急性期和超急性期患者的颅内出血病灶内有一些氧合血红蛋白会逐渐转化为脱氧血红蛋白,因此在早期可以识别出血征的现象。③SW1(磁敏感加权序列):这是一种具有高分辨率的3D梯度回波成像技术,结合了相位图像与强度图像,重建最小密度,进而得到SW1图像。由于相位信息,SW1对磁场不均匀方面的敏感性会增加,当患者的脑内有微量出血,并产生局部的铁血红蛋白以及脱氧血红蛋白等物质时,梯度回波的SW1图像上的病灶信号要明显比自旋回波常规MR图像中的信号要低,更有助于医师诊断及识别病灶[6]。SW1在目前主要被应用于溶栓治疗、脑微小出血灶后发生的静脉内血栓以及出血等。铁代谢异常以及脑血管畸形等病症在SW1上均表现为低信号,因此在诊断或者鉴别出血性疾病时,可以结合其他序列进行鉴别诊断。
HI患者采用MRI或者CT均可对疾病做出诊断,但是对于出血分期以及微小出血病灶,MRI的优势明显比CT的显著,尤其是SWI、CRET2*W1以及DW1等新的MRI扫描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准确的获得HI的全部影像学信息,取代CT已经成为可能。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对HI进行准确的预测,降低风险的发生率,为溶栓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1] 康志毅.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8):5-6.
[2] 陈烜,侯玉立,石磊,等.7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5):692-693.
[3] 骆云龙.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166-166.
[4] 李星亮,杨笑一,张玉强,等.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2016,22(17):20-21.
[5] 颜国平,苏玉蓉,杨水斌,等.出血性脑梗死178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7):179,181.
[6] 张云平,李梅,赵邦,等.出血性脑梗死的CT及MRI影像学分析[J].广东医学,2016,37(z1):116-117.
本文编辑:李新刚
R445
A
ISSN.2095-8242.2017.009.17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