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俞伽,李怀泽,谢 春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五行音乐积极作用于中医养生的探究
韦俞伽,李怀泽,谢 春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愈发关注养生之道,养生包括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情绪养生和其他特殊健康养生等,已经发展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形成系统的养生理念,焦点依然集中在饮食、运动等传统养生领域,而忽略了情绪养生,对于音乐在养生中所起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本文是基于“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特色养老与养生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课题”,申报“五行音乐在中医养生中的积极作用研究”课题而做出的研究。
五行音乐;中医养生
在中医情绪养生理论中,“五行”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及其与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内在联系,而五行音乐是中医五行学说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其诞生时间最迟不晚于秦代,是古代中国医家传统智慧的结晶。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五音疗疾”,即通过五行音乐调节五志,平秘阴阳,调理气血,从而达到改善人体健康状况的目的。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角徵宫商羽”五音,而“肝心脾肺肾”五脏衍生“怒喜思悲恐”五志,从而得知五行、五音与五脏、五志的关联[1]。《史记·乐书》中记载“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说明了音乐对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作用。《灵枢·五音五味》中曾记载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的调式对于人类疾病产生的影响,并把五音归属于五行。这些众多古代医学著作和音乐著作中对五行、五音、五脏、五志的论述,形成了现代五行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古代医学对于人体知识的匮乏,也缺乏系统性的音乐研究,传统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到近代已经式微。随着现代中医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音乐学、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当代,音乐疗法通常在各大医院、心理诊所、特教学校、戒毒所、监狱等使用较普遍,一般做为治疗使用,而且多以西方音乐疗法居多,以中医理论结合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疗养的仅为少数,而笔者认为中医五行音乐养生方法,不但可以取得西方音乐疗法的同样效果,而且在养老、养生机构也应广泛推广。因为中医的音乐养生方法,是以科学为依据的一种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的绿色环保、无毒副作用、无成瘾性的提升健康手段[2]。
(1)以金音商调和水音羽调为主的曲目。
如《阳春白雪》、《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等,音调清亮而稳定,风格高亢、铿锵有力,作用于“水不制火、心肾不交”,改善失眠、容易感冒、尿频、腰酸等症状,金入肺、羽入肾,可镇静安神、滋养肾水以平抑心火。
(2)以木音角调和水音羽调为主的曲目。
如《庄周梦蝶》、《霸王卸甲》等,风格抒情而优美,有大地回春之意,作用于“肝气郁结、肝胆火旺”,改善抑郁、易怒、面色暗、性欲低等症状,木入肝,羽入肾。可疏肝解郁、平抑肝火。
(3)以火音徵调和木音角调为主的曲目。
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而轻松,代表曲目有《百鸟朝凤》、《云山夜雨》等,作用于肝肾亏虚、阴阳不和,改善心胸憋闷、烦躁、口苦、痛经等症状,火如心、木入肝,可补益肝肾、调节阴阳。
(4)以土音宫调和木音角调为主的曲目。
如《十面埋伏》、《彩云追月》、等,风格悠扬沉静、温厚庄重,作用于肝脾不调、阴阳失衡,改善腹胀、肥胖、月经量少色淡、内分泌失调等症状,土入脾、木入肝,可疏肝健脾。
五行音乐多以我国传统民乐为主,例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乐曲,格调高雅、群众耳熟能详,将其运用在养生产业中既易于推广,又容易引起听者共鸣。音乐疗法的使用场合亦可灵活多变,可在医院、音乐厅中使用,也可在养老机构、消费场所使用。在音乐疗养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按摩、足浴、熏艾、针灸等治疗方式,不但让患者由单纯的养身变为身心双养,还可以让原先积蓄的情绪得以宣泄、缓压,达到体内阴平阳和、五行和谐、百脉通畅、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效果。
中医、音乐、心理学虽是不同的理论体系,然而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把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不但可以丰富中医的治疗手段,同时也丰富音乐疗法的方法和手段,三者相互融合而互补,共同促进人体健康,令人由外而内、由身至心都能得到滋养,最终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1] 聂道芳.五行理论与运情绪养生[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37-38.
[2] 龚 丽.关于对中医音乐养生疗法的探究[J]现代养生.2015(09):219.
本文编辑:王雨辰
R226
B
ISSN.2095-8242.2017.009.17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