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与政策转型

2017-03-07 06:52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结构性常态供给

任 保 平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127)



·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与政策转型

任 保 平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127)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不是总量矛盾、周期性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需要通过供给侧进行改革,化解结构性矛盾,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转型升级需要实现以下路径转型: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旧三驾马车”向“新三驾马车”转型,从数量型的追赶战略向质量型的领先战略转型,从规模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型,从旧的供给结构向新的供给结构转型。在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经济增长路径的转型,而且要做好政策的转型:政策出发点要从短期增长政策转向长期增长政策,政策目标要从数量型增长政策转向质量型增长政策,政策内容要从总量政策转向结构政策,政策重心要从促进增长转向推进改革。

供给侧结构改革;经济增长;政策转型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矛盾是结构性矛盾,而不是总量矛盾,而且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结构性问题。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要通过转型升级解决结构性矛盾,同时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而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经济增长潜力开发不可能通过需求管理来实现,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来实现。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和政策转型。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的目标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而且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不是总量矛盾、周期性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无法得到解决,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化解结构性矛盾,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因而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解决结构性矛盾,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供给侧促进经济增长的一般机理是:通过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转变,通过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长期因素的作用,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开发经济增长潜力,推进供给曲线右移,实现经济增长。

1.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来促进经济增长。需求管理政策实施的前提是资源禀赋结构和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不变,由于多年实施需求管理,社会生产已经逼近生产可能性边界,导致了需求管理政策失效,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要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扩大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而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大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产业升级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新的产业、新的供给,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再平衡[1]。需求管理强调资源配置,在资源禀赋结构和生产可能性边界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资源流向的配置来增加产出。供给侧的改革则需要通过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不仅强调资源配置,而且更加强调新资源的创造,推动结构升级。需求管理政策具有短期性,在资源丰富的条件下有效,在长期中和资源稀缺条件下是无效的。中国过去主要采取需求管理政策,拉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推进经济增长。虽然取得了一些经济增长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以至于中国不得不对这些前期政策进行消化。同时,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形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因此,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从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转变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型升级。

2.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解决经济结构失衡来促进经济增长。按照新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观点,发展中国家在长期中必须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重视通过创新驱动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实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对的是严重经济结构失衡,结构性失衡造成的“供需错位”、产能过剩和经济结构的低端锁定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严重的问题[2],一方面,过剩产能不仅造成了资源的误配置,而且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另一方面,由于结构性失衡,中国经济增长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产业结构低端锁定,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供给缺乏科技含量、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品牌。因此,强调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要从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为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寻求新的路径。因此,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种大战略转型,是考验中国经济能不能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进一步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我们要努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积极推进经济结构再平衡,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3. 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开发经济增长潜力来促进经济增长。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着经济增长潜力开发和动力重塑的严峻考验。一方面要消解过去经济增长中积累的产能过剩矛盾。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的状态,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浪费,经历了十多年产能扩张和经济繁荣周期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越来越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导致了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最大的风险点。产能过剩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雾霾天气,同时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利润增速也持续下滑,潜在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另外,产能过剩行业还占据了大量的资源,挤压了有利于经济转型行业的增长空间,抑制了创新活动的开展,制约了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限制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大和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要积极消解经济增长中积累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必须进行供给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在新常态下要积极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时代的到来准备条件。中国的工业化正处在从简单加工制造向重化工发展阶段演进的关键时刻,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新常态是中国经济的一种阶段性特征,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低增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非常巨大,高增长不可能就此结束”。因此,要加强经济增长潜力开发和动力重塑,从技术进步、结构性变化、制度变迁等长期因素着眼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

4.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入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旧常态”下的资源禀赋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制造业成本优势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传统的“旧常态”中,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转变滞后。由于体制机制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形成相关利益格局,决定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才能破除原有发展方式赖以存在的体制框架和利益结构,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创造条件。经济新常态中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要围绕着发挥市场的作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城镇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要促进经济主体活力的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和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再平衡。一是加快形成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新制度,形成进一步持续增长和转型发展的新体制和新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实现;二是形成鼓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理顺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渠道和机制,发展创新型经济,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提质升级。要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支持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形成以研发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转型

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是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着眼的是长期经济增长因素,其目标是实现中国经济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入手,在生产方发力,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再平衡,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实现以下路径转型:

1.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旧三驾马车”向“新三驾马车”转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正在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从总量矛盾转向结构性矛盾,从短期矛盾转向长期矛盾。由于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面对的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因而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需求政策实现经济增长,而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重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增长创造条件。过去我们多年通过实施需求管理政策来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主要在需求方的因素上下功夫,这些因素是短期因素,通过投资、需求、外需这些短期因素刺激需求方来拉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改革是着眼于长期增长因素来改善生产能力,是一种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新增长思路,通过改善社会供给把短期增长放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框架下,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必须重新塑造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以前中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需求侧的“旧三驾马车”来拉动,特别是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其实,“旧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大组成部分,是应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需求边短期动力。而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 “三大发动机”才是供给侧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其中,制度变革是指体制改革,主要强调通过体制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活力。结构优化是指转型,包括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要素升级主要是指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人力资本提升、信息化等,“新三驾马车”应当是“改革、转型、创新”。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的路径是从需求侧的“旧三驾马车”“投资、需求、外需”转向供给侧的“改革、转型、创新”“新三驾马车”上来,更多地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培育新的增长点,开发经济增长潜力,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为此,要建立促进全面创新的制度,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来促进资源要素向创新集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新资源的创造,实现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

2.从数量型的追赶战略向质量型的领先战略转型。从新中国开始,乃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的都是数量型的追赶战略。通过追赶战略的实施,到2011年,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追赶战略的任务已经完成。中国虽然已经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从追赶战略转向质量领先战略,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追求更加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一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后,中国长期依据劳动力禀赋中的比较优势原理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但没有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从属地位,所形成的产业结构低端锁定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要实现从数量型的追赶战略向质量型的领先战略转型必须打破产业结构的低端锁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产业结构高级化要质量,减低经济下行的动力,提高经济上行的动力。二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目前全球经济将面临新一轮产业革命,信息技术是引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技术力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信息化、互联网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兴业态和新的发展模式。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新技术、新能源,特别是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生命科技及生物技术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质量领先战略必须把握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迈进。三是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来实现的,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比较低。从长期来看,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必须全面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从而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需要积极促进自主创新,微观层面上通过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利润与核心竞争力;中观层次上通过产业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产业附加值;宏观层次上通过国家创新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四是提高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性。实现共享发展,改善差距过大的收入分配状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保障城镇贫困阶层和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从而提高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性。

3.从规模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型。数量型经济增长是要素驱动型的经济增长,质量型经济增长是创新驱动型增长,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就必须发展创新型经济,改善技术供给。创新型经济是以创造新资源为目标,以知识、技术和人才等高端要素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的驱动力,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和创新发展模式为标志的现代新经济形态。要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的持续增长,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就必须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发展创新型经济,改善技术供给、要素供给和产品供给。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应注重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倡导科技、知识和技术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二要加快传统部门改造,加大传统部门技术和人力资本投入,运用现代新科技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同时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使企业或整个行业从原先的资本驱动型或劳动驱动型增长向知识驱动型或技术驱动型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实现产业结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三要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型向技术提高型转变,由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向要素效率提高的增长,促进经济增长中规模报酬递增机制的形成。

4.从旧的供给结构向新的供给结构转型。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技术进步决定分工体系,分工体系决定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决定产出水平。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的阶段,消费结构的升级使得供给结构出现失衡,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过多同时存在。供给侧的改革需要实现从旧的分工体系向新型分工体系的转变,在打破旧的分工体系和形成新的分工体系上发力[3],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旧的供给结构转向新的供给结构。一是形成新的供给结构。新的供给结构的形成更多地要着眼于新领域、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将主要以新技术、新机制、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形态出现来培育,关键是要形成具有科技含量的新产业、具有世界知名品牌的新产品、具有和世界新产业革命相适应的新业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二是形成新的要素供给。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形成需要通过供给侧的改革来实现,通过供给侧的改革实现要素升级,使经济发展的要素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低端要素转向人力资本、技术、制度、信息等高端要素,从而形成新的要素供给,这些新的要素供给包括:劳动的有效供给、资本的有效供给、企业家管理的有效供给、政府管理的有效供给。三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通过供给侧的改革使生产要素从较低效率农业部门向较高效率工业部门转移、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从较低效率工业部门向较高效率工业部门转移,从而形成新的增长方式和新的增长动力。让生产要素从那些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的产业,尽快向新供给形成和新供给扩张阶段行业转移,更新供给结构。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转型

供给侧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需求管理促进经济增长不同,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从长期因素着眼,开发经济增长潜力,实现长期增长。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是通过改善国内的生产结构,调节国内劳动分工,使国内分工与国际劳动分工相协调,同时提高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产业、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能力。在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经济增长路径的转型,还需要做好政策的转型。

1.政策出发点要从短期政策转向长期政策。宏观经济学对长期增长与短期增长的划分依据是看要素禀赋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制度、经济结构、技术、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发生了变化就是长期,长期增长是由供给因素决定的,如果要素禀赋结构不变,也就是制度、经济结构、技术、社会意识形态等要素不变就是短期增长,短期增长是由需求因素决定的。经济增长的长期机制在于供给机制,长期供给包括了劳动量的变动、资本的增减、自然资源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短期机制在于需求机制,通过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外部需求来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刺激经济的短期增长。需求管理政策是短期政策,而供给侧改革是着眼于长期因素的政策,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问题既有长期问题,也有短期问题,而且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交织在一起,造成了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政策出发点就需要从短期政策转向长期政策,从短期因素的调整转向长期因素的调整。

2.政策目标要从数量型增长政策转向质量型增长政策。中国过去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数量型政策,也就是政策目标在于经济增长的快和慢上下功夫,目标是为了实现GDP的数量增长。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目标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政策目标主要着眼于经济增长的好和坏。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策目标就需要从数量型政策转向质量型政策。在中国这样面临着大规模制度变迁问题的国家,在新常态下面临的更多是制度和技术的创新、结构的变革的问题,质量型增长的政策要围绕着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变革这些事关经济增长质量的要素而展开,政策目标要着力于引导效率提升、结构优化、福利分配改善、资源环境代价的降低、国民经济素质的提升,通过从数量型增长政策向质量型增长政策的转变,实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

3. 政策内容要从总量政策转向结构政策。供给侧结构改革针对的是结构性矛盾,而非总量矛盾,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的结构平衡实现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改革意味着宏观调控从总量调控转向结构调控。通过减税、放松垄断、减少管制等措施,放松供给约束,让生产要素从那些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的产业,尽快向新供给形成和新供给扩张阶段行业转移,实现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的有效转移,更新供给结构,实现结构性增长。因此,政策内容就需要从总量政策转向结构性政策。(1)在产业政策方面,产业政策要支持和引导创新活动的开展,加大对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持,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加对研发活动的财政支持,用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使制造业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使制造业价值链向高端升级。在制造业行业,培育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向国际价值链的研发与营销两个高端迈进。(2)在财政政策方面,对工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进行结构性减税。建立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提高企业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3)在金融政策方面,通过金融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为经济增长潜力开发创造金融市场条件,形成支持创新活动的金融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的资源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在研发方面的融资支持。(4)在区域政策方面,优化制造业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区域资源整合,促进产业的空间转移。以信息产业、自动化、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发展产业,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着力打造为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的示范性科技园区,以及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平台、信息化和人才服务平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同时,在坚持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原则的前提下,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东中西部制造业格局的协调发展。

4.政策重心要从促进增长转向推进改革。新常态与供给侧是形势与任务的关系,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形势的大背景,而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这一大背景下的主要任务。新常态的本质在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塑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占主导地位的现象,主要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方面所决定的”[4]。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围绕结构进行改革。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政策重心就需要从增长政策转向改革政策,实现以改革促结构转型,以结构转型促进经济持续增长[5]:(1)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落到实处,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一是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立能够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体系,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促进经济增长结合起来。放松竞争性领域的市场准入,放松管制,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引导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通过要素市场化的价格机制调整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促进技术进步和集约经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三是消除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以追求对外开放质量和双向流动为特征的新型对外开放模式,建立和完善质量效益型的对外开放体制,以消除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体制性障碍。(2)建立创新发展体制。全面实行创新驱动战略,建立推进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结合,把创新政策融入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对外开放政策中去,在政策激励方面实现从“投资激励”向“创新激励”的转变[6],在政策内容方面实现从“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转变,形成新常态下全面的创新政策体系。以工业化为核心,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作用,把新型工业化与再工业化相结合,形成新常态结构层面的增长新动力。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及其作用的发挥,要优化教育结构,创新教育体制,使教育与新常态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为新常态的经济增长培养高素质人才。(3)完善创新机制。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把技术创新作为新常态创新驱动的核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商业模式,促进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企业和市场为核心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三是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机制的完善,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传统产业,为新常态下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以及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服务业等产业夯实基础,提高经济增长中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1] 任保平,张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转变[J].学习与探索,2013,(5).

[2] 任保平.结构失衡新特征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J].社会科学战线,2013,(3).

[3] 张如意,任保平.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人文杂志,2016,(6).

[4] 刘志彪.中国语境下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J].探索与争鸣,2016,(6).

[5] 任保平,郭晗.新常态下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选择与改革取向[J].天津社会科学,2015,(5).

[6] 任保平,郭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J].学术研究,2013,(2).

[责任编辑:陈淑华]

2016-10-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监测预警系统和政策支撑体系构建研究”(15ZDA012);“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项目(HSSTP201401);陕西省面向“十三五”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项目“陕西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研究”(2016ZDA06)

任保平(1968—),男,陕西凤县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

F121

A

1007-4937(2017)01-0046-0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专题讨论之一)

编者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从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这项改革被确定为“十三五”时期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线图”日渐清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对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发挥巨大作用。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助推中国经济发展,如何做到“到位”“主动”“有为”,还有很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有鉴于此,本刊特别约请了西北大学经济学院任保平院长为主的学术团队及其他学者撰写相关文章,期盼这组文章能够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和思考。

猜你喜欢
结构性常态供给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