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莉
(河南省中医院血液科,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医护理路径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张黎莉
(河南省中医院血液科,河南 郑州 450002)
目的 探究和分析采用中医护理途径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均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住院护理,观察组则根据中医“望闻问切”的理念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象改善及治疗效果满意度等。结果 治疗后3个月的血细胞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均显著升高,但组间差异不明显;出院时的满意度评分结果显示采用中医护理路径治疗患者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的患者,提示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中医路径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中医护理路径相对于常规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满意程度,治疗3个月的血细胞检查结果两个研究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中医护理;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其中骨髓涂片观察油滴增多,骨髓小粒镜检空虚,非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增多,外周血检查可见红细胞轻度大小不一,但无明显畸形及多染现象,一般无幼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和比例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常低于0.5×109/L,血小板常低于20×109/L,患者临床则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目前广泛接受的治疗方式为西医的免疫抑制疗法,但长期的用药对患者的预后造成的负面影响亦非常显著,另一方面有效适当的护理能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医的辩证论里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脾肾阳虚、血证的范畴,因此本文中旨在探究中医护理路径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
1.1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时间段内至我院就诊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总计84例,男女比例为9:5,平均年龄为(23±10.8)岁,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一般护理)与观察组(中医护理途径),经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无显著性差异。纳入标准为根据骨髓涂片及活检结果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诊断标准,病情稳定,并且能够接受中医的相关护理方式,若患者合并较为严重的心肺脑肝等疾患及相关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则予以排除。本研究的所有操作及相关内容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的知情同意。
1.2 治疗及护理方式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联合治疗,ATG(即复宁)剂量为3.0mg/kg/天,CsA(新塞斯平)的每日剂量为7mg/kg,在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临床护理,对出现的出血、感染、发热等不适主诉,配合主治医师及时给予止血、抗感染、冰袋及药物降温等对症干预治疗,观察组则在相同的基础上采取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理念,每日评估患者的神智、舌苔、脉象及肢体活动、大小便等,根据患者的体质及评估结果进行辩证的中医相关护理,内容包括中药熏洗、穴位的按摩、足浴、针灸及拔罐治疗等。
2.1 治疗3个月后两个研究组的血细胞检查
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患者的肝肾功能出现损害性病变,血细胞检查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两个研究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均明显升高,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水平分别为(44.32±5.66)g/L vs (88.25±7.23) g/L、(29.88±3.31)×109/L vs (61.65±4.47)×109/L、(2.66±0.68)×109/L vs(3.35±0.85)×109/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水平分别为(46.47±6.02)g/L vs 90.12±9.01 g/L、(27.66±2.65)×109/L vs(63.38±5.51)×109/L、(3.03±0.54)×109/L vs(3.63±0.77)×109/L,所有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两组间血常规检查无统计学差异。
2.2 出院时患者的满意度评估
研究中患者出现的不适主诉及症状主要包括食欲减退、腹泻、发热等,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评估结果显示“非常满意”、“满意”、“良好”的患者分别为22例(52.4%)、18例(42.9%)、2例(4.8%);对照组内“满意”、“良好”、“较差”的患者分别为5例(11.9%)、30例(76.2%)及7例(16.7%),组间差异明显。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自身造血功能出现障碍及T淋巴细胞调节系统出现紊乱,使得全血细胞减少并功能异常,致使患者出现贫血、出血及感染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并且易复发治疗相对困难。临床诊疗过程中患者往往对药物的耐受较差,一般的西医护理对症处理并不能够有效缓解相关的不适症状,从而影响到治疗的效果。中医以从整体出发的治疗理念及辩证法,通过望闻问切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患者更多的临床表现,通过穴位按摩、足浴、中药熏洗等多种手段干预能够及时患者的不适主诉,从而改善治疗的体验和耐受性,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同时有必要增加研究的样本量并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加以验证,以对临床的诊疗有所指导和借鉴意义。
[1] 俞 红,沈 灿,刘艳丽.中医护理路径加中药导入熨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177-1178.
[2] 阳正国.中医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现状[J].中医药导报,2012,18(1):86-87.
本文编辑:李 豆
R248.1
B
ISSN.2095-8242.2017.017.32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