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二十二中学 吴昊蔚
做心理教师9年了,和孩子们一起排演校园心理剧也已经有7个年头。7年来,经历了初中高中几十个班的排演,参加和组织了大大小小8次校园心理剧大赛,经历过初中学生的稚嫩,也经历过高中学生的沉稳。这其中,有悲伤,有喜悦;有彷徨,有坚定;有冷漠,有温馨;有忧郁,有唯美;有爆笑,也有感动……排演过程中的一幕幕,就像播放电影一样时时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感动于孩子们的成长,见证了他们由一个个懵懂少年成长为懂事的“小大人”。我也感谢孩子们带给我的成长,使我由一个毫无经验的心理专业毕业生成长为一名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教师。
人生如剧,剧如人生。每一部心理剧都承载了孩子们沉甸甸的责任和心血。这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去年排演的一部校园心理剧《“谎言”》。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我事先在大会上发出倡议,鼓励全校各班创作校园心理剧本。会后,有一个学生留下来没有离开。他告诉我说,其实他们早就想寻找一种方式,帮助班里的一名同学增强学习动力。现在刚好有这个机会,他们准备为这名同学“量身定做”一个剧本,就由她本人来演出。我听了以后大加赞赏,肯定了孩子们帮助同学的想法,也大致交流了剧本的初步构思,进一步明确了这部心理剧的目的:怎样通过剧目演出来增强这名同学的学习动力。
因为需要遵循保密原则,我仅用心理剧的形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并把剧照换成了漫画。
这名同学在剧中叫苏扬。高二下半学期,苏扬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越来越迷茫了。她学习不上不下,高中两年来,自己就是再努力也没考进过班里前二十名,再不用功也没掉到过第四十名以后。她觉得学习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事;不知道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有一天,她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想去南方闯荡闯荡。
苏扬在班里有两个好朋友,其中有一个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想放弃高考,心里很不是滋味。苏扬劝慰朋友说:“哎呀,上大学并不是一个人唯一的出路,我们不应该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如果家里条件不好,以后上了大学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挣学费啊!这样,既能让你的父母感到欣慰,又能为他们减轻经济负担,多好呢!但是,我不喜欢上大学,我打算直接去南方挣大钱。将来我有钱了,肯定不会忘了你们俩的。”
另一个好朋友小晴立即表示,苏扬的想法很不靠谱。苏扬反驳她说:“你可别小瞧我啊,我这头脑,天生就是商人的材料。听说南方特别好挣钱,我真的不适合学习呢。”从此,苏扬对学习渐渐懈怠下来。
以上都是真实的场景。写到这里,我给编剧提议,让“苏扬”的扮演者参与创作,相互交流一下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她一起构思故事的下半段,并鼓励她完成自己的台词部分。
明年就高三了,同学们学习更加努力,每天都沉浸在书山题海中,只有苏扬无所事事。一天,好朋友小晴趴在桌子上哭得很伤心,原来,他的哥哥在浙江省打工的时候,因为不懂法律,没看明白劳动合同就签了字,被别人骗了三万块钱,还被打了一顿。小晴家里本来就不富裕,这下子家里人都快急坏了。听到这里,苏扬心里一震,她想:南方不是很好挣钱吗?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小晴的哥哥打电话告诉她,一定要上一所好大学,只有考上大学好好学习,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如果没有知识,进入社会就容易上当受骗,不但挣不到钱,还可能被别人骗钱。苏扬听了小晴的述说,顿时陷入纠结中:出去打工难道不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吗?我们一定要去上大学吗?小晴对她说:“考大学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当下一种最好的选择。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成功。否则,势必会遇到很多阻碍。”
苏扬觉得小晴说的对,可是自己已经有一个月没好好听课、好好做题了,还能来得及吗?小晴鼓励她说:“来得及,从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你以前的基础很好,好好学习,别想乱七八糟的事情。考上大学毕业后还可以自己创业呢。”就这样,苏扬又重拾信心,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学习中。看着她自信、阳光的笑脸,每个人的心里都暖暖的。
“苏扬”的扮演者在班里是个很活跃的孩子,各项活动都愿意参加,当然也包括校园心理剧排演。当初也是基于这一点,我才觉得这件事可行。安排她参与剧本创作后,她明白我这么做的用心,于是欣然接受。
令我欣慰的是,她十分认真地投入其中,从内心坦然地接受了这次特别的心理辅导。虽然没有做演员的经验,但是通过引导,她慢慢进入角色,并且赋予这个角色有血有肉的灵魂。她自己写的台词,更加适合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排练的时候,“苏扬”的扮演者由于参与了剧本创作,主动担当起副导演的职责,经常跟演员们一起说戏。她很自然地融入角色,把所扮演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语言、动作、神情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其实不只是在剧目中,现实中的“苏扬”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开始用心学习了。
校园心理剧成功演出之后,参与者感触很深——
真正的朋友是真心帮助你、当你走到悬崖边时拉你一把的人。我们还有一年就面临高考了,当初我自己也是迷茫的,甚至找错了方向。出演了这部剧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在戏里成熟、成长起来,也在现实生活中成熟、成长起来,不再是以前那个幼稚的孩子了。感谢心理老师的良苦用心,希望我们的剧目会一直演下去,促使更多的同龄人成长起来。
——“ 苏 扬 ”扮演者
《“谎言”》是为我们班的一名同学量身打造的剧本,目的是改变她学习动力不足的状态。虽然我没有参与这部剧的演出,但是看到我的同学不再迷茫,说明这部剧真的起到了预期的作用。她现在已经振作起来,每天忙忙碌碌地投入学习中,特别开心。
我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有老师、朋友的帮助与陪伴,每个人都可以像剧中的人物一样,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编剧
历经了三个月的创作和排演之后,这部校园心理剧正式演出。后来,七名演职人员都像这部剧的结局那样,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其中,有两人选择了播音主持专业,一人选择了美声专业,一人学习编导。他们说,演出校园心理剧的经历,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潜力。这次演出成为高中生活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可是,这部剧为什么叫“谎言”呢?原来,苏扬在听到小晴哥哥的遭遇后决定重拾信心,好好学习,最终考取了理想的学校。但是领录取通知书那天她才知道,小晴哥哥打工被骗的事,其实是老师和小晴合演了一场戏,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正是这个谎言,让苏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剧里和现实中的故事穿插着讲给学生听,剧中的结局是圆满的,剧外的结局也是圆满的,所谓戏里戏外皆是人生。我想,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体验式教育,无论是校园心理剧、小团体辅导、沙盘游戏、素质拓展训练还是趣味心理讲堂,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难忘的经历。他们从中体验到的苦与乐、学会的技能、养成的个性习惯,将成为他们自身的闪光点,伴随其一生的成长。每当这时,我都分外自豪,为我优秀的学生自豪,为我无悔的心理教育事业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