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定真:气象专家中的科普明星

2017-03-07 02:06
科普创作 2017年3期
关键词:天气预报飓风气象

亲切和蔼的明星气象科学家

在当今中国气象界,朱定真绝对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奇就奇在,作为一名气象科学家,他在气象领域的身份不断切换,而每一个身份都被他演绎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他是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总工程师,出任过华风气象影视集团的副总经理 ;他是中央电视台的特约气象评论员,是凤凰卫视《定真科普时间》的主播,是全球华人熟悉并信服的气象大使;他是成功的科教影视策划人,他担任总策划的大型科普影片两获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他是九三学社中央院士专家科普团的成员,常常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讲座;他是全国九部委联合表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个人”,是中国科协“2015十大科学传播人”,也是气象领域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采访朱定真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或许因为气象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在庄严中透出几分冷峻,偶尔经过的工作人员也是步履匆匆、神情严肃。我心中不禁忐忑,不知我将要面对的是何等威严的人物。直到他将我们让进办公室,和善的面容和爽朗的笑声,如窗外阳光般温暖,这是一位亲切和蔼的长者。

走上气象道路——冥冥之中子承父业

图1 朱定真在CCTV-4做气象事件直播节目

1957年,朱定真出生于一个气象世家。他的父亲朱和周教授是著名气象学家、教育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理气象系,后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生院留学,响应祖国号召回国后先后任职于中央军委气象局、中央气象局。1960年,朱和周教授作为创始人之一参与筹建了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称的南京气象学院,在教学计划、师资培训、教材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65年,朱教授被打成走资派,1968年去世。父亲离开了,但父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气象,成为尖端而玄奥科学的代名词嵌入了少年朱定真的脑海中。因为出身不好,朱定真高中毕业后只能做一名“待业青年”,在街道办事处帮忙打杂。1977年恢复高考,朱定真明白,这是他命运和人生的一次重大机遇。他说,别人是考大学,而我是考工作,我必须考上大学才能得到一份正式的工作。因为拿不到培训班的补习证,他只好冒用好友的补习证去“蹭课”。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朱定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气象学院气候学专业。

坚实走好气象工作每一步——与科普越走越近

大学毕业后,朱定真被分配到扬州市气象局。因为学的专业是气候学,在当时的地区气象局并没有合适的岗位,他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去资料室做资料管理员,要么去做短期天气预报员。对行内人来讲,气候学和天气学是两个专业,所以要做短期天气预报员(天气学范畴),就意味着转行。朱定真觉得,气象预报员是个有挑战的职业,每天天气不一样,能把它预报出来是件很神奇的事,比整理图书资料要有趣得多。就这样,他完成了第一次转行,成了一名短期天气预报员。因为当时气象局属于高科技单位,所以刚一分配过去,朱定真就被聘为当地的科普辅导员。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与科普“打了照面”。谈起当时的感受,朱定真很诚恳地说:“当时就是觉得自己很被看重,很光荣,虽然不知道该去做什么。”当年的聘任证书,他至今还保留着。

图2 扬州市广陵区科协颁发给朱定真的科技辅导员证书

毕业两年后,因为工作表现突出,朱定真被调到江苏省气象台工作。朱定真回忆说,那个时候的工作真的很辛苦,江苏省气候非常复杂,几乎所有的灾害性天气,像台风、寒潮、暴雨、冰雹、阴雨、霜冻等都可能影响到那里。“在江苏十几年的工作经历,是我一生最好的锻炼。”

作为高考恢复后刚毕业的大学生,朱定真在英文和计算机上有一定的优势,所以经常被台里拉去参与一些课题。气象部门的计算机在国内应用很早,每天下班后,朱定真都要加班到很晚。到机房上机、编程,从PC-1500机、苹果机一直到286、386、486,有课题他就跟着干。每当课题获奖,他的名字都排在最后,虽然干活不少,加班也多,但是他从未想过名利,更没有一句怨言。在他看来,只要能学到新东西,多忙多累都是值得的。在省台工作7年,他从跟班预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做到领班预报员,他的工作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朱定真原本是个内向的人。他笑言,大学毕业的时候,原本有可能留校做老师,但是因为性格腼腆,不善与人交流,所以他选择去了扬州。后来做了领班预报员,因为要经常参与天气预报发布前的会商,与人“辩论”预报理由,久而久之,他不再内向,也慢慢掌握了与人交流的技巧。

1991年,朱定真作为江苏省的优秀气象工作者,被外派到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访学1年。开始的时候,美国人认为中国的各方面技术很落后,并不把朱定真放在眼里。但是渐渐地,他们发现,这个中国人是不可或缺的人才。国内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积累,朱定真不仅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而且还练就了多面手的功夫。计算机系统出了毛病,美国同事一筹莫展,朱定真三下五除二就能修好,让对方惊奇不已。在美国期间,他自学了国内没有的飓风中心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为NHC做了一个业务系统,使得当时最主要的飓风预报工具对飓风路径预报的准确率得到改善,这个系统最终并入了该中心的主业务系统使用。当时他还不知道,后来美国同事告诉他,当时中国气象局正在引进美国克雷公司的(CRAY/nc.)CRAY 92巨型计算机,谈判的过程非常艰难,而美方希望他延长在美工作期限完成该软件业务调试,也成为谈判中的砝码。访学结束后,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专门给他颁发了证书,表彰他在访学期间做出的重要贡献。回忆起美国访学的生活,朱定真有几分自豪,“没给中国人丢脸”,他笑着说。

也是在美国期间,朱定真第一次认识到了科普的重要性。当时,安德鲁飓风登陆飓风中心所在的佛罗里达州,那是一次非常严重的飓风,以至于被除名对待。按照世界飓风委员会的规定,飓风的名字是循环使用的。但是一旦某个飓风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那么它就会永远占有这个名字,该名字也就从飓风命名表中删除。安德鲁飓风就是这样一次被除名对待的飓风。朱定真不仅参与了整个飓风预报的工作,也参加了飓风季来临前当地举办的预警应急培训。飓风到来后,他所在的城市停水停电陷入了混乱,所有电视节目都停播了,只有气象节目还在滚动播出。记者们可以直接进入飓风中心,墙上有各个电视频道的插头,许多记者就日夜守在飓风中心,随时对飓风动态进行报道。朱定真有时也会被记者拉去帮忙站位试镜。飓风过后,虽然城市一片狼藉,但是朱定真发现,伤亡人口比当时国内同等灾害的情况下要少得多。这个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意识到,面对气象灾害,有效的防灾科普、及时的媒体传播,与气象预报同等重要。回国后,他还专门给单位管理部门写信汇报了这一情况。

回国后不久,因为在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的出色表现,朱定真被破格提拔为江苏省气象台的副台长,主抓业务工作,实现了预报员向管理者的转变。身份的转变,让朱定真在繁忙的业务工作的同时,开始面对媒体。最初面对记者,朱定真还是有些排斥的。在他看来,天气预报就是天气预报,公众不懂可以自己去学。而且他还发现,记者的提问和他的回答之间好像总是隔着点什么。他用专业的术语解答问题,记者不明白,觉得他没有讲透,一个问题翻来覆去地问。但是渐渐地,他悟出了其中的原因。朱定真说:“我的业务和公众的需求是有差别的。我预报的是气象,但是老百姓想知道的是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寒暑冷暖。这中间需要一个缓冲区,或者说需要翻译一下。”回想起自己在美国经历安德鲁飓风的前前后后,他越发觉得科普不是一件边缘的事,科普做好了,公众才能真正受益。于是,朱定真就琢磨出了一套既在专业上不出错,又能让公众听得懂的解答方式。他不再排斥媒体,养成了有问必答的习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告诉媒体,媒体就可以去告诉公众。公众知道的多了,自然灾害来了他们就会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本来就是天气预报的意义所在”。当时,江苏省的不少新闻单位在搞末位淘汰制,记者被录用的稿子少,很可能就会被淘汰。所以那段时间总有记者打电话指明找朱台长采访,因为气象事关民生,朱定真的解答又生动有趣,所以采访他的稿件总是能被采用。

2002年,朱定真参加中国气象局的竞聘,成为华风气象影视集团的副总经理。华风气象影视集团是中国气象局直属的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着国家级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和各种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的媒体发布工作。在这里,他实现了科技人员向传媒从业人员的转变,真正成了一名气象科普传播人。朱定真说:“虽然我在集团做管理工作,但实际上是做服务工作,为全国百姓服务。气象服务是最敬业的,也是最诚实、最尽心的服务,这种服务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一年365天不能停,必须天天向老百姓嘘寒问暖。”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到华风后,虽然身为集团领导业务繁忙,但是他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工作再忙也不能耽误科普工作。他参加央视气象直播节目,策划了大型科普影片《变暖的地球》和《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这两部影片分别获得第28届、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另一部同样由他担任总策划的宣传片《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被翻译成四种语言,在历届世界气候大会上播放。他经常深入学校和贫困地区开展讲座,甚至每次公务出差,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给大家讲一堂气象课。凤凰卫视的《定真科普时间》是面向全球华人的一档气象科普节目,从开播以来已经走过了13年。13年间,无论管理工作再忙再累,朱定真都没有错过一期节目录制。为了不影响日常繁忙的管理工作,同时不耽误节目在周日播出,有近10年他几乎牺牲了所有周六下午的时间。当问到他这样辛苦值不值得时,他的回答是:“我想让全球的华人同胞都能够看到来自祖国的科普节目,让这个节目成为他们了解祖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窗口。”

图3 朱定真参与主创的《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获第29届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

与天斗,其乐无穷——问不倒的气象科学家

与朱定真交流,他言辞间流露出的,是对气象工作满满的热爱。气象是一门高深的科学,最先进的计算机,除了应用于军事,再就是气象领域。气象的影响因子来自五大圈层,从专业角度来看,降雨远不是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交汇那样简单,每一场雨每一阵风,影响因素都不尽相同。有人问朱定真为什么喜欢气象工作。他说,天气就像一个无形的对手,喜怒无常不可捉摸。而气象工作,就像是最强大脑,尽一切可能找到所有资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让对手显形。在朱定真看来,每一场风霜雨雪都有不同的性格,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能准确捕捉到它的心思,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不过天气很狡猾,不是每次都能把它猜透,这也就要求做气象工作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突破”,谈到这里,朱定真还讲了一个他在扬州做天气预报员时的趣事。那时,他刚刚师满独立值班。正赶上当地“三月三”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他做好了天气预报,也跑去逛庙会。正逛得开心,一场大雨突然劈头盖脸地浇下来,毫无准备的人们纷纷躲到屋檐下避雨。同样没带雨具的朱定真也挤在人群中,听着大家不停地抱怨天气预报不准,他心里又急又窘,生怕大家知道那天的预报是他做的。回去以后,朱定真第一时间找师傅查天气图,分析出错原因。朱定真说:“天气预报员是最想说实话的人,可是老天爷偏偏不给面子。当年那张天气图,今天再看来,我也不能确定究竟会不会下雨。”

朱定真每次在凤凰卫视录制《凤凰气象站》节目,常常是提前半小时和主持人打个电话定好当天的主题,进了录影棚便可以侃侃而谈。主持人陈玉佳曾无比佩服地问过朱定真:“朱老师,合作这么多年,我为什么没有问倒过您?”对朱定真来说,他早已习惯了随时回答各种气象问题。他喜欢别人对他提问,他幽默地说:“向我提问不是刁难,而是对我信任,也是对我知识的拓展。没把我问倒,我就可以把这个知识告诉更多的人;把我问倒了,我同样高兴,因为这是帮我发现了知识的漏洞,我得补上这个知识,让更多的人问不倒我。”他从基层预报员做起,各个岗位都做过,对气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比较了解。气象科学发展迅速,朱定真从来没有放慢学习的脚步。每次出差,他都一定要到基层气象场去看一看走一走,了解新设备、新知识。“做科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入浅出,你的知识必须要足够多。”朱定真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他说这就像你有一池子水去用其中的一桶,和你只有一桶水却要把这桶水全部用掉。如果像后者,不误导听众也会被听众问倒。采访中,我想起小时候家人教我用“早看东南,晚看西北”的口诀来预测下雨,倒是有一定的命中率,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便借此机会向朱定真请教。本以为他要思考一下,没想到他脱口而出:“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按照这个口诀,你看到的是天气的上游,上游有云发展,自然可能会下雨。”多年的困惑,被朱定真三言两语解释得清清楚楚。我不禁由衷地敬佩——真是一位“问不倒”的气象学家。

科普改变人生——再难也要做下去

科普工作做得越多,朱定真也越发感觉到科普的不易。用他的话说,做科普有时比搞气象还要难。

从气象科学角度本身来讲,到目前为止,全球的气象科学还达不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气象理论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甚至关于成雨的理论也还在探讨。如今寒潮、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在预报上已经基本不会遗漏。但气象是开放的、复杂的过程,地形地貌乃至城市效应都会对天气造成影响,有些突发的天气状况还是很难预报准确。所以做气象工作,很多时候就是明知没有把握,还要去做出最佳决策。这些问题要简单地向公众说明白非常不容易。再加上从科普人员的角度来看,年纪大的老专家知识丰富但是精力不够,中年专家职务太多、时间有限,刚入行的年轻人知识还不够全面,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受众的角度,不同的人群,需求不同,还有很多人对科普不屑一顾。

面对这些难题,朱定真没有退缩,而是用自己独有的方法迎难而上。气象科学不能达到百分百准确,受众经常会对天气预报有负面情绪,他就在科普中更多去传递预报员的思维和方法,让公众明白,气象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从全面看到局部,再从局部引导全面。气象科学教人如何从冰山一角,更多地看到全局。作为身兼数职的中年专家,他业务繁忙,于是他就在海绵里挤水,只要有时间,就拿来做科普。讲座中有时听众不屑一顾,他就会主动发现受众需求,设置问题,调动大家的情绪。他说,既然我们彼此都花了时间,如果我讲不好,那就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我一定要让大家觉得,这次来值了。

在朱定真的科普生涯中,有两件事最让他感动。一次是去青海民族大学讲座。结束后他正要离开,一名藏族学生追上来,诚恳地对他说:“朱老师,听完您的讲座,我将来一定要搞气象工作。我在家放羊的时候,就喜欢关注天气,但是上了大学没有选择气象专业。是您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还要去学气象,我要为家乡那些和我一样在风吹雨淋下放羊的孩子服务。”

另一次是到江西的一座留守儿童小学。校长告诉他,选朱定真来讲课,每个学校需要投票竞争,票数最多的才有机会。为此他们动员了全校的教师、家长甚至亲戚朋友都来投票。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这样做,作为一所留守儿童学校,他们永远没有机会请到朱定真这样的名家。朱定真看出孩子们腼腆害羞不敢提问,就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他们互动。他没有使用预先准备好的课件,而是讲了更多和孩子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知识。结果那堂课上孩子们踊跃提问,讲座整整延长了一个小时,效果好得让校长老师们都难以置信。朱定真说:“对我个人来说,科普的最高境界是有人能因为我的科普而爱上气象,从而走进气象行业为更多人服务。但科普的意义远不在此,留守的孩子可能因为一堂生动的科普课而不再胆怯,学会与专家和各个领域的人交流,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扩展,也许会改变孩子的人生。所以再难再累,我也要做下去!”

图4 朱定真与江西南昌陈毅纪念小学的孩子们交流

做科普乐在其中——国家对我的认可就是对所有气象工作者的认可

朱定真将自己做科普的成功原因归纳为热心。他笑称:“首先是要对科普热心,有了热心才肯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科普事业上;其次是对流言和谣言也要热心,这样才能与伪科学争夺阵地,这是科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朱定真每年至少要做几十场讲座,他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不时提出几个有趣的小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科普的机会。有一次朱定真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考察工作,发现那里的山南坡寸草不生,而北坡却植被茂密,这与通常规律正好相反。他问了当地的陪同人员,大家熟视无睹,一下子都被他问住了。朱定真告诉大家,虽然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但是从气象条件看,乌兰察布地区日照充足、蒸发量大,日照不是主要需求,水分才是主要需求。南坡“过多的”日照将水分都被蒸发了,而北坡有一定的日照,再加上融化的雪水,因此植被才长得好。经他这么一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当地媒体还专门写了科普文章在报纸上发表。

朱定真讲起科普理论和传播技巧头头是道,时不时会使用“科普最后一公里”“3i”原则这些业内术语。即便这样,他的办公室桌上还是摆着许多相关科普书籍。他说自己做科普不是专业,虽然实践中知道哪样讲好,但往往是凭感觉、凭经验,还需要理论的支撑,所以一定要“恶补”。朱定真说,科普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气象知识和其他科技知识一样,都是惰性信息,只有加入了服务性和人文关怀才能激活它。把专业术语堆砌的高深理论翻译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非专业的人明白,这是一种艺术。他润色过很多气象领域的枯燥的稿件。内容加入悬念,语言加入节奏,往往一句话的改动,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做科普对朱定真来讲,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并且乐在其中,他甚至开玩笑地说,“不喜欢做科普的科学家还没开窍”。

谈到他获得的全国科普最高荣誉——“十大科学传播人”,朱定真说:“虽然做科普这些年来从没想过得奖,既然得到了,我觉得我还是需要这个奖,这至少说明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而且,我还希望得到更多的、源源不断的认可,不仅仅是为我,更是为所有的科普人。我们不求名不求利,甚至还有人边缘化我们。国家的一个奖,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问到将来科普工作的打算,朱定真哈哈大笑,说了四个字:“继续干呗。”

采访到最后,朱定真诚恳地说:“我做科普其实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千千万万的气象工作者、基层天气预报员说话,让更多的人知道气象工作的辛苦,体谅他们的不容易。”气象工作者一年365天必须坚守岗位,每到逢年过节、重要活动,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气象工作者压力最大的时候,哪怕10年都预报的很准,一次过错可能就会被大家骂上10年。朱定真觉得,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他有义务去告诉大家,气象预报为什么还会不准。他说:“气象预报员是最想说真话的人,也是跟公众最掏心掏肺的人。”作为一个从基层天气预报员做起的气象人,朱定真认为,他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这个行业,受益于这个行业。

猜你喜欢
天气预报飓风气象
飓风来袭
气象树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蚁先生的天气预报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大国气象
如果
揭开杀手真面目
疯狂的“杀手”
胸中藏气象 笔底挹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