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恒志
威廉 . 配第说过:“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劳动和土地,这两大基本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赋予价值,并可以通过交易实现最优配置。劳动和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近30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我国城市化持续加速,原来二元结构的经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人口管理和土地管理方面的制度安排,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不仅反映在城乡生产方式差异所引起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而且反映在城乡居民社会身份差别上。这种制度安排,阻碍了劳动和土地的市场化,越来越成为制约城市化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期论题的文章围绕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作者文贯中认为,无论全球化受挫还是中国城市化受困,尽管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根本原因都归结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遇到障碍。针对前些时学界有人提出中国已到达“刘易斯拐点”的论断,作者表示质疑并阐述了刘易斯模型本义。根据刘易斯模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二元结构的消解过程有两个拐点:一是农村边际生产率最低的人先被城市吸收,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既减轻了农村的负担,又增加了城市的福利。同时他们留下的土地转让给更善于经营的人,从而使农村生产总量及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二是来自农村的劳动者,在城市逐步积累人力资本,最终达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收入水平,進而城乡差别也就消失了。作为一种纯理论推导,刘易斯模型给出了保证城乡居民双双受益的城市化路径,其前提在于劳动和土地都能自由流动而不存在制度性障碍。在中国,由于农村土地上市转让方面的问题,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存在障碍,结果,不仅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改变,而且在城市经济社会中形成了新的二元结构。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深化市场化改革,从而为新一轮全球化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本期论题同时发表了几篇关于现行政策讨论的文章。陈钊认为,当前特大城市对户籍迁入设置了过高门坎,大量外地务工者以及在城市成长的“农二代”处于城市边缘,使他们未来人力资本积累及心态都受到影响,同时不利于服务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因此,作者主张放松特大城市的户籍管制。王瑞庆以杭州等城市为例,考察了“城中村”改造后留给原农村集体的征地留用地状况,对其权属规定和使用方向提出了具体建议。根据新近国务院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孙立锋、夏艺瑄提出了加快建设宁波都市圈的策略建议。李仙则总结了“苏州模式”的经验。马长发、叶剑平针对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以罗尔斯公平理论为依据,呼吁按梯度差别原则,给予西部城市在用地政策上更多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