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身边的玉石,实现诗词有效备考

2017-03-06 20:48王鹏
课外语文·中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考

王鹏

【摘要】课文因其典范性,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理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笔者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与孟浩然《临洞庭湖上张丞相》作了一次基于高考考点要求的比较阅读,力图以此说明解析经典范文,更能实现古典诗词的有效教学和备考。

【关键词】高考;经典范文;有效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高考备考中,古典诗词的训练题大都是在课本以外的书籍中千寻万觅,选择材料,也许是资料的编辑者认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吧!但我认为,“拾起身边的玉石”,将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作为高考中的阅读材料,更能实现诗词的有效教学和备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教版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与孟浩然《临洞庭湖上张丞相》就可以来一次基于高考考点要求的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临洞庭湖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我拟了四个题来进行考查:

一、简析这两首五律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

(一)内容上都写了洞庭湖全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诗人选取洞庭湖切入,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映带。孟诗颔联特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说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

(二)壮阔的景象之中,都隐含着诗人自伤的情感

孟诗中写“岳阳城”似乎被壮阔的洞庭湖撼动,不禁让人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渺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一个人的力量与蝼蚁又有何异?这种联想,与作者在野自伤的情感应该是相吻合的。

杜诗开头“夕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并不是“喜初登”,而应该是说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就上了这岳阳楼。在写登临岳阳楼的平平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许多身世凄凉之感。

(三)二诗均使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孟诗不仅写壮阔的湖水撼动着岳阳城,让人联想到个人力量的渺小,而且我们还可以想到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怎么能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弦外之音:如果没有权势眷顾,没有皇恩浩荡,个人何来受享恩泽?诗人想求仕,“欲济”而无“舟楫”也就更加伤感。

杜诗前四句写景,写得宽阔广大,五、六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写得那么凄凉落寞。这正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二、这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孟诗写得含蓄委婉,用了比喻和典故,曲折表达自己的心意。作者借面对洞庭湖欲渡而无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并且明明是想让别人引荐,却说在太平盛世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表意委婉曲折。而杜诗则不同,在洞庭湖水的浩浩茫茫之前,诗人一吐自己的身世之悲,国家之忧,于沉郁雄浑中明见作者的晚境凄凉、忧国忧民之情,手法应该还是直抒胸臆的。

三、比较“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境上的优劣

杜诗与孟诗都写了洞庭湖壮阔宏伟的气象,都是意境阔大的名句,但我仍认为杜甫的气势要大一些。杜诗写尽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吴楚两国的瞬时坼裂,天地日月的永恒飘浮;孟诗意境虽也阔大,但总像是仅及眼前所见,写洞庭的气势、威力,从时空上来说,都不及杜诗来得广阔无边、气势磅礴。

四、将“戎马关山北”换为“雁去衡阳远”行不行,为什么?

不妥。“戎马关山北”内涵更丰厚。作者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它包含着诗人想起黎民受难,国事日非时,自己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所以,仅从诗句本身来说,“雁去衡阳远”虽也虚实结合,能表达萧索、凄凉之感,但意象毕竟与整首诗相去甚远,与整首诗前后也无太大关联。杜诗结尾“戎马关山北”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于意境的大开大合、收纵自如中见杜甫的鬼笔神工。

以上题目的设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掌握了比较鉴赏的若干方法,受益良多。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学生感觉既是在进行新课文的阅读鉴赏,又是在开展高考第二轮诗词鉴赏的复习备考,甚至是在做高考试题。这就使学生感到语文课堂与语文复习备考不再有隔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他们“语文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考试与课堂无关”的错误认识,从而在课内真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认识及语文阅读能力。

通过以上课文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通过重新解构,一篇篇優美的范文完全可以变成一套套经典的试题。“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我们的阅读鉴赏教学中“春风化雨”般渗透考点能力的训练,必将使学生对常规课堂的认识大大提高,从而真正从思想上和心理上重视语文课堂;教师有意模糊上新课与高三复习备考中专题训练的界线,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冲销高三长期单调的专题训练所引起的学生心理上的疲劳,可谓一举两得。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他们复习备考的效率也应该大大提高。所以,我愿大家都能擦亮眼睛,拾起身边的玉石,化经典范文的教学为高考服务,也就不用再舍近求远,丢了西瓜去捡芝麻了。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高考
新课改高考英语备考复习策略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农村学生弃考现状、原因及对策
古代名医如何医治“高考”后遗症
浅析中国学生如何顺利通过SAT考试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