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近日,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不少网友的朋友圈都被北京市“中关村二小校园事件”刷屏,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使得校园暴力相关话题再次引发关注。随着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市教委、海淀区教委纷纷发声,截至目前,事件还在持续发酵中。
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为什么会屡屡爆出一些恶劣的暴力事件呢?
近年来,校园暴力案件频发,暴力案件的发生给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也给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学生的心理及校园安全造成极大危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充满危机呢?在此,笔者就校园发生的暴力案件谈一点粗浅看法。
形成暴力事件的原因较为复杂,导致暴力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又多样化,但就导致暴力事件的根本原因,又有一定的规律特点。
社会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加之社会诸多不良风气的侵袭,严重地影响和毒害青少年的思想。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为追求高额利润,制造了防不胜防的众多暴力和色情垃圾文化产品,在网上设立了很多花花绿绿的不健康的虚拟娱乐场所。这一切如同“洪水猛兽”侵蚀着青少年一代,给具有强烈好奇的青少年带来巨大的诱惑与毒害。
学校因素
作为承担教育义务的学校,这么多年始终强调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也采取了许多方式方法,但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奏效不大,效果不明显;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仍存在着追求数理化拔尖升学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未能使学生们真正认识到法律是其行动的准则。另外,学校在学生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漏洞,不规范,不达标,对“差等生”没有持之以恒的教育决心,缺乏有效的法制教育手段,半途而废,对辍学、失学生问题亟待加强研究解决。
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细胞,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但家长普遍忽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孩子犯错误了,也不分青红皂白,非打即骂;或者百般溺爱,放任自流,造成一些孩子“懒惰”“低能”“自卑”“自私”,造成孩子不良的习惯和心理素质。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社会的进化开放,不良的社会观念和腐朽的思想侵袭,父母自身品行不端。当今社会父母离异增多,家庭不睦的现象极为普遍,孩子无人照应,缺少天生的母爱或父爱,在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不可医治的创伤,给孩子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有些家长还认为只要给孩子满足物质享受就是幸福,就算履职尽责了,完全无视“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
自身因素
青少年普遍存在辨别是非能力差、心理素质偏激、自我约束控制力弱,以及爱冲动、好奇心、模仿力、逆反心理等先天性弱点,青少年遵守社会规范、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更不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了矛盾和冲突,头脑不冷静、易冲动,往往容易引发突发性暴力事件,伤害别人,损害自己。
成长的噩梦如何避免
教育部日前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
《意见》提出,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既做到真情关爱、真诚帮助,力促学生内心感化、行为转化,又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
教育部等部门强调,要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提高学校治理水平,推进依法依规治校,同时,避免学生欺凌和暴力通过网络新媒体扩散演变为网络欺凌。
那么,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怎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正确的?
作为家长,无论是哪一方,都应先多听听孩子怎么说,不要急着下结论。要先确认事实,不能感情用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多沟通。作为班主任,应认真仔细了解事件始末,然后及时通知家长。如果孩子有应激反应,校方应及时找专业人士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长期在小学担任心理教师的温鸿洋认为,施暴者和受害者应该区分对待,“关注施暴者,我们要关心学校怎么处理,家庭怎么补偿,怎样妥帖地惩罚。而关注受害者,我们要关注心理疏导。父母要告诉孩子,被欺负不是他们的错,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卑,不要让孩子毁了自信,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一些父母认为,被欺凌后最好的方式是“打回去”,温鸿洋认为这并不可取。“不能教孩子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他就成为下一个欺凌者,要分清欺凌的程度,懂得谈判和寻求帮助。”
同时,专家表示,要认清这些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插曲,不能选择逃避。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在三方的努力下,施暴方真挚地道歉,孩子们握手言和。当然,三方的担当、理性、宽容、仁慈是这个结果的基础。
破解校园欺凌,家庭教育不能缺位。一般認为,校园欺凌的出现,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的原因,但其中或多或少都有“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子”。
一是个体同情心、同理心不强、恃强凌弱、欺负弱小,这一点往往与家庭对其过度宠溺相关。在家里说一不二的“小皇帝”们到了学校,都希望延续这种状态,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上风,诉诸武力成为许多孩子达到目的的最终选择。
二是家庭成员间沟通方式简单粗暴,迷信暴力解决问题,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原因。父母间因家庭琐事互相指责,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带来了极坏的示范效应,让孩子形成了可以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宣泄不满情绪的错误认知,欺凌行为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此外,部分父母秉承所谓“虎爸虎妈”“狼性教育”的思想,在孩子出现欺凌行为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只要“不吃亏”“不受欺负”就行,更是成了推波助澜的催化剂,混淆了是非对错。
三是部分学校对德育教育、法制教育重视不足,学生不服管、教师不想管,不敢管的现象突出,这一点与部分家长对待校园欺凌问题的态度有一定关系。部分家长双眼紧盯高考的“指挥棒”,无限拔高考试科目的地位,认为德育、法制课程的开设是浪费时间,只要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而一旦出现问题就向学校施加压力,致使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对校园欺凌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带来了恶劣影响。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学生盲目效仿,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疏于管教,造成家庭教育中监管作用的缺失。
各国怎样应对校园暴力
校园霸凌是个全世界都面临的顽疾。各国相关部门以及学校从不同角度寻找校园欺凌的解决之道,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
美国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联邦政府由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组成了“联邦预防欺凌委员会”,督促各学校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并指导各州制定反校园欺凌的法律或政策。如果学校未能对学生相关权利履行保护职责,则由司法部或教育相关部门来一起保护学生的相关权利的实现。
目前,全美有约40多个州颁布了反欺凌法,主要针对学校霸凌,把霸凌和其他的骚扰区分开来。在校园枪击案频发的今天,这些法律要求学校职员见到欺凌时必须立即报告和干预,调查并惩罚加害者,通知家长,还需要提供心理咨询援助,以防欺凌升级到枪击。
美国官方有专门的反校园霸凌网站,和各类预防霸凌、研究霸凌的机构,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控体系。除此之外,美国近年来也向部分州的学校派驻警察,警察除了维护学校秩序外,还负责督学工作。
日本
日本校园霸凌现象出现早、问题多。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日本国会在2013年通过了《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法案规定,在学生因遭受霸凌受伤或长期缺课等重大伤害时,学校有义务调查相关事实,并告知学生监护人。该法还规定,当欺凌行为被认定有可能对学生身体或者财产造成重大侵害时,学校有义务报警。
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学校教职员工接受相关培训,还将应对校园霸凌的表现纳入教师的评估系统。文科省还会组织学生会和儿童协会开展道德教育和交流活动,并举行面向监护人的科普讲座。
日本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设立了“校园欺凌问题对策委员会”等第三方机构。当学校中发生因校园霸凌问题而出现自杀等严重事态时,该机构具有自行调查的权力,对校园霸凌事件进行调查,防止学校或教育部门牺牲学生的利益。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校园霸凌现象也比较严重。2003年,澳大利亚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常见的校园欺凌、暴力、骚扰等问题,制定了《国家安全学校框架》(NSSF)。这是澳大利亚及全世界第一份国家级别的安全学校建设指导政策。它不仅以法律为前提,更强调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参与和全方位的合作,提供评估标准以及提供关键措施和实施策略,帮助解决安全学校建设遇到的实践操作问题,分别从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学校管理层、校本政策、校园文化、校本课程等9个方面制定了安全校园建设的核心标准。
韓国
韩国政府分别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连续出台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对策方案,并开通了举报校园暴力的24小时电话117热线。
2014年12月29日,韩国国会通过了《人性教育振兴法》,正式以法律形式规定人性教育成为韩国幼儿园及中小学的必修课,韩国也成了世界上首个推行义务人性教育的国家。根据法案,各级政府和学校将人性教育设立单独预算并制订相关教学计划,所有教师也必须参加人性教育培训,以确保义务人性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