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菊
摘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对职业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提出了创新性教育建议,认为创新无处不在,职业教育不能形成僵化的培養方式,它同样需要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创新能力教育。该建议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创新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43-02
一、前言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信息,我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2014年高职院校年招生人数与在校生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39.5%。2006年以来职业院校已累计为国家输送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含中职),占新增就业人口60%,是中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
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将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要求学生是具有自立自强、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个体。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一个盲区,即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忽视其创新思想教育,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形成以经验开展工作的习惯,而这又违背了教育的最初目的。
本文针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分析了在日常教学中创新思想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探讨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为高等职业类学生的培养机制提供借鉴。
二、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
学术型、研究型的高校,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和创新;而职业型的高校则强调技术、技能和应用。一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多数实行2+1制,即在校学习基础及专业课2年,基地实训1年。这样的体制,可以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专业基础理论后,通过实践快速掌握专业知识。然而,普通的高等职业类高校学生,其生源高考成绩一般中等及偏下,进入高校学习时存在如下几个特点:①底子薄却有个性:学生分数普遍不高,知识基础偏弱,良好的学习方法尚未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弱;②基础差却有特长:不少人在文学、艺术、技艺、操作上各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③懒学习却有热情: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书本,但喜爱活动,积极性与热情高;④情感丰富擅长沟通:高职院校的学生情感丰富、乐于交际、善结人缘,富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同情心;⑤正确评价发展自我: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求职与生活的目标比较实际。
由于以上特点,高等职校的学生不能与科研型高校采用同样的模式,而应该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按学生主体设计教育培养模式,根据生源结构与特点“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优势特长、树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有效的育人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三、职校创新思想与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呼吁要“全民创新”,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种创新学术型、研究型的高校需要,职业类的学校也需要。但从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座谈结果看,职业类学生从事创新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难点:①没有任何想法:历经小学—初中—高中填鸭式教学,大量学生习惯了教师逐步指导的模式,缺少对问题的观察能力;②缺少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学生空有想法,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由于知识和动手能力欠缺,面对问题不知道去查阅文献、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③不了解创新活动的表达方式:针对同样的科研活动,不同人员表达方式相差很大,职业类学生缺少科研报告、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对摘要、前言、正文、论点、参考文献等各方面的作用都不熟悉,导致动手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很差。
总体而言职业类学生在校时间短,接受能力较低,很难有时间从事创新性活动,导致教育方很容易忽视创新性思想教育。职业类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一线工作,其面对大量的工程实践问题,容易发现问题,如果在校期间积累一定的创新性思想,非常有利于创新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如何提高职业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教育模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很难通过常规的教学方式获得。它需要对培养方式进行创新,抛弃普通的课堂填鸭式教育方式,实行“教法的开放”。教师不搞“一言堂”,不做“权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导师”,甚至是“同学”。教学过程允许教师犯错,由师生共同探讨,逐步了解问题的本质。
2.倡导自主学习法。这种模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学、检索、分析和应用资料、信息的能力,培养撰写论文与演讲能力,也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比如在实训课程中的实训课题,老师积极鼓励个体与集体协同完成,交流使得众多思想碰撞与融合,得到更全面更新颖的点子。作业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完成作业的主动性。
3.丰富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软件类教学,可以采用机房授课的模式,边听边实践,避免一味讲解的枯燥,使动脑与动手结合起来。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模式,激发组员之间的意见交换,避免了一个人的思想局限性;微课、MOC(慕课)、翻转课堂等都是近年来新型的授课方式,通过网络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实现了教、学、思考的有效结合,可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的模式。教师变成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避免了俗套的“填鸭教学”;并且,授之以渔的模式,教师只能告知如何获得问题的解决途径,而不会直接提供答案,避免了逃避思考的投机手段;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5.要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问题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精神。要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品格。
要让学生了解创造发明的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创造、小发明等,逐步提高创造能力。创新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干变万化的未来社会。学习更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总结的过程,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有着鲜明特色的路,才会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6.严格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要求。通常,针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只要方法合理,通过撰写科研论文、报告、毕业论文等形式进行锻炼。在平时,针对课程内容,可以适当建立几个课程兴趣小组,利用学校、院系设置的创新研究计划、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制定研究计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成果编订成册,锻炼学生从事简单研究的能力、科学研究写作的能力。在开始阶段通过教师指导、不断批评,连续十次以上后形成的文字基本可满足科研要求。因此对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需要严格要求,不能为了学生毕业就敷衍了事,否则正好是对高职创新思想教育的巨大打击,降低了学生自我的创新能力标准。
五、结语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指出一个人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学管理中也可以应用此公式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积累、反思、提升,才能使自己有创新的思维。而创新思想是无处不在的,通过日常教学行为的引导,使职业类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一定的创新性思想,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将非常有利于创新工作的开展,从而可提高我国高职毕业学生的整体层次。
参考文献:
[1]周艺菁.中国梦引领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2015,(5):242-243.
[2]曾鑫.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的理念、思路、途径和方法[J].2015,(15):112-113.
[3]黄莉.澳大利亚技术学院:创新型中等职业学校[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