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经典文本的阅读中体悟某种写作规律,加以整合梳理,之后在自身的写作中模仿练习,是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有效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提供了以“实”写“虚”的优秀范例,若能有效利用,便可轻松化解学生散文写作中如何写“虚”的难题。
【关键词】经典文本;以“实”写“虚”;模仿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散文的写作中,学生最难掌握的是描写“虚”。所谓“虚”,一般指主观的无形活动或客观的无形物象,往往缺乏实体形象,譬如情绪、感觉、声音等。要将这些难写之物写的如在眼前,不仅需要仔细观察感受、贴切形象的语言,同时还必须借用一定的技巧。高明的作家通常用的办法是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将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作为学生学习以“实”写“虚”的范例,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鉴赏,也让学生感觉亲近,更具体更有操作性。
一、从经典文本中悟规律
文本一: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 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荷塘上月色的描写可谓是以实写虚的典范。
作者将月光比作流水,化无形为有形。接下来选取了荷塘上的叶子和花、树影等有形的事物分别进行描寫,而实质上都是在写月色。试想,如果没有月色,叶子和花怎么会呈现出“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的奶白色的缥缈轻柔的状态?影子是月色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出月光的轻盈荡漾。
写景处处不脱离月色这一特殊背景,景物的特点都是在月色之下才呈现的。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通过对月色下其他景物的描写,从侧面以不同的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树影斑驳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文本二: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骆驼祥子》中这段描写“热”的文字历来被认为是环境描写的上乘佳作,那画面那么逼真,历历在目。这一章被收进了初中教材,编者加了标题《在烈日和暴雨下》。此段文字在写法上亦采用了以实写虚的方法。鉴赏学习了《荷塘月色》中对月的描写,再回顾此段文字,学生自然对“以实写虚”有了更深刻地体验和感悟。
老舍正是通过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的办法来写“热”,不仅写祥子在这种闷热的天气中的感受和行为,更多的则是借祥子的眼睛,选取柳树、马路、狗、骡马、小贩、铜牌、拉车的人们等具体实在的人事物来写,抓住了上述对象在炎热天气中呈现出的特点,多角度分层次,写得有形有色有声,十分成功。甚至于修辞的使用也遵循着以实写虚的原则,如“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地上像下了火”。这些描写充分唤醒了读者对炎热的记忆与体验,似乎读一读文字,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团热气憋闷之中了。
文本三:
必修①第三单元选排了巴金的叙事散文《小狗包弟》。作者通过讲述文革中小狗包弟的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当然,作者写小狗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对“文革”的反思与个人心灵上的忏悔。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实,写心灵是虚,按照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要以写实为基础。若离开了具体的人事物,主旨就会因为没有依托而显空洞。
以上文本明晰地显示出以“实”写“虚”的规律: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写景状物散文中,凡描写“虚”景,离不开写“实”;朱自清内心的“颇不宁静”,也是借助荷塘与月色这些具体的景物来表达。写人叙事散文也遵从此律!散文以抒情为旨,任何情绪情感,要表现的充实充分、饱满而有感染力,都要借助于具体的人事物。
二、在写作实践中仿技巧
为了让学生在“悟”的基础上更好地建立“以实写虚”的思 维模式,将之转化为能力,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特意安排了十分钟的“口述作文”训练。要求学生以“美”或“感动”为中心,联想具体的人、事、物,以“实”写“虚”,化“虚”为“实”。学生的联想丰富多彩:美是春日里娇艳的花朵;美是一位长发少女的背影;美是自然风光;美是妈妈的脸庞;美是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熙熙攘攘的家长;美是雨中两人共打一把伞;美是民警勇斗歹 徒……
发言的同学几乎都选择了“美”来谈,“感动”这一内心的情感体验却遭遇冷落。于是我主动提问:那若要表达“感动”,是不是只一味地叫嚣鼓噪“啊,我真感动”就行?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有同学发笑,否定。经过两位同学举手发言,众人讨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通过具体的人事景来表现,“感动”的表达会更充实。
当然,必修②第一单元学习之后,安排一次写景状物散文的写作训练很有必要,以景来写情,托物而言志,让学生尝试练习“虚实转化”“虚实结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景”与“情”,“物”和“志”的和谐统一。
在阅读教学中归纳写作技巧,在写作训练中关照阅读教学,读写结合,以求融会贯通之效。教学忌华而不实,贵脚踏实地,只要学生能从经典文本的阅读中,有明确的、实实在在的收获,便是成功的阅读。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有教人常诵、引导遵循的启发性和审美性,故而生机永葆。叶圣陶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的每一篇经典文本,教师若能引导学生以敏感之心将其作为“例子”反复斟酌体悟,再从模仿发展到创新,实现对教材的最大化利用,那么从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探取的宝藏定会让师生有琳琅满目,喜出望外之感。
作者简介:王美妮,女,1978年生,陕西省礼泉县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