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付毅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股骨骨折近年来发病率以每年增加的趋势在发展,外科手术以及相应处理是临床主要措施,但术后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因此需要术后给予患者有效护理干预。现报道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参与诊治的64例股骨骨折患者护理结局。
此次研究涉及的64例样本均从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参与诊治的股骨骨折患者中选取,分组模式选为随机数字表法,每组32例,参照组中男女比为15:17,年龄选取为30~66岁,中位年龄数值(47.21±5.21)岁;实验组中男女比为16:16,年龄选取为31~68岁,中位年龄数值(48.27±4.31)岁。该次验证两组股骨骨折患者基础信息时应用统计学工具验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参照组,予以患者术前常规宣教、术后病情观察、康复训练以及饮食指导。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于实验组。①心理指导,护理人员全面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依据实际情况给予正确疏导,以成功案例方式,增加患者信心,促使患者更积极、更主动的配合临床护理工作。②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告知患者禁烟,食用低脂肪、维生素丰富以及清淡的食物,指导患者股四头肌的正确肌力锻炼,活动髋、膝、踝关节,按摩患者双下肢以及足底,促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提升的方法,以便于可加快血液循环,避免形成血栓[2]。③术后护理:术后提醒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大约30°,将垫枕垫于患者膝下,促使患者屈曲膝关节,对静脉回流进行促进;观察患者腿部粗细、皮肤颜色、疼痛等基本情况,鼓励其进行适当锻炼,在发生肢体疲劳时将体位及时变换,但是不可按摩患肢,防止栓子发生脱落;同时详细记录患者皮肤颜色、腿围,为诊断治疗奠定基础。④疼痛护理,疼痛属于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3],可降低机体免疫力,导致凝血功能发生异常,所以能够升高肌张力,形成血栓,护理人员此时需要采取聊天、播放轻音乐等措施将患者注意力进行转移,缓解患者的疼痛。⑤康复护理,在术后病情允许下,提醒患者早期开展有效的运动,如踝关节主动跖屈、背伸、外翻、内翻,一个循环为20~30次,每天练习3次,术后 1~7 d护理人员辅助患者实施患肢抬高30°被动锻炼,同时与腘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进行结合,即3~5 s绷紧大腿肌肉之后放松,每小时进行5~10 次[4]。
统计分析两组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指标。
此次统计涉及的64例股骨骨折患者所有数据均选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验证,两组股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以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两组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以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行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数据分析显示,实验组股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0.00%)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1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数据分析显示,实验组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对比参照组数据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参照组与实验组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对比(±s)
表2 参照组与实验组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对比(±s)
组别 满意度评分(分) 住院时间(d)实验组(n=32)参照组(n=32)t值P值93.21±5.21 80.24±6.31 8.966 1 0.000 0 44.27±3.81 68.21±4.87 21.901 8 0.000 0
股骨骨折多一般是因外力引发的,骨折时患者受损组织将化学物质释放,进而损伤血管内膜,且因疼痛的影响,患肢出现肌肉收缩动作减少、被动体位,容易降低静脉回流速度,最终形成血液停滞现象诱发的高凝状态,此外手术中牵拉肢体血管,将损伤血管内膜情况进一步加重,因此导致股骨骨折患者手术之后形成比较高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是一种延缓康复,影响手术效果的严重并发症,所以选择有效护理措施尤为重要[5]。
数据显示,两组在术后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于股骨骨折术患者护理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相比较常规护理更具优势,可提升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赵素华.护理干预对股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J].医药,2015(17):27-28.
[2]吕春红.舒适护理在预防股骨干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3):239-240.
[3]万怡.护理干预对股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3):447-448.
[4]黎海燕.股骨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5(17):70-71.
[5]靳新焕.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干预[J].医药前沿,2016,6(24):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