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敏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所引起的足部疼痛以及肢端坏疽和皮肤溃疡等一些病变的总称。负压创面疗法是在引流部位填充敷料,该敷料是一个带有多侧孔的引流管,然后通过负压吸引装置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间断或持续的吸出患者创伤部位的坏死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该院首次把该技术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中是在2009年的时候,并在进行引流的过程中加入了液体冲洗技术,使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其创伤能够更好的愈合。相对于大截肢而言,小截肢能够使患者的足部功能保留一部分,比如站立或简单的行走等,为患者康复后的生活提供了一定保障。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进行糖尿病足坏疽治疗的82例患者为单纯的手术组。其中该组男性患者有49例,女性患者有33例,患者的年龄均在37~76岁之间。其中该组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骨髓炎,坏疽的部位有16例是在两侧,36例在右侧,30例在左侧。
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6月在该院进行糖尿病足坏疽治疗的91例患者为联合负压组。其中该组中男性患者有50例,女性有41例,年龄均在42~70岁之间。该组患者也有一定程度的骨髓炎,坏疽的部位有12例在两侧,有45例在右侧,34例在左侧。
判断患者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主要是通过Wagner分级来进行的:4级时,通常的表现为患者出现坏疽且有缺血性的溃疡,没有出现剧烈的疼痛感,经常发生神经病变,患者坏死组织的表面极易引发感染。5级时,患者的整个足部都出现坏疽,患者病情恶化迅速,病变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且较为严重。
对坏疽的部位全部切除,对已经坏死的肌腱和骨骼进行清理。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把患者的骨骼肌以及皮肤给保留下来,对于患者关节囊开放的部位,要对其进行切除,这样会对患者的软骨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患者的皮肤伤口具有较强的张力,那么需要根据患者伤口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局部皮瓣修复,减少伤口缝合。对单纯手术组的患者进行清创,把患者伤口的死腔彻底的清洗出去,然后进行逐步缝合,在以后每隔两三天要对患者进行一次换药,在手术14 d后进行拆线。联合负压组在清创工作完成以后要在患者的伤口部位插入带测孔的冲洗引流管,然后对患者的伤口进行逐步缝合,在对患者的死腔进行完全清理后用健康组织瓣对创面进行封闭。引流管另一端的管口要用生物膜进行严密的封闭,患者的伤口也要用生物海绵进行进一步的封闭。如果患者的伤口过大或组织缺少严重那么可以不进行缝合,可以在手术6 d后拆除负压装置时对患者的伤口部位进行植皮。该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每天都需要用庆大霉素药液对伤口部位进行冲洗,一直持续到拆除负压装置。在对患者进行负压吸引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吸引时间,一般来说是在六七天左右。患者的负压值一般是-125 mmHg。在拆除负压装置后,要用碘伏纱布对患者的创伤口进行覆盖,根据患者的情况每两三天进行一次换药,在手术14 d后拆线。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用二分类 χ2检验两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时间和保足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看出,单纯的手术组82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在术后拆线后伤口能够有效的愈合,剩下的患者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需要进行大截肢手术,该组患者中保足的概率为69.5%,该组患者平均治疗的时间是43.1 d(表1)。而对于联合负压组来说,在91例患者中有80例患者术后康复良好,剩下的需要进行二次治疗,保足的概率达到87.9%,该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仅为33.7 d。对比两组的保足率可以明显的看出联合负压组具有更好的效果,而且治疗的时间要比单纯的手术组要低很多(χ2=7.2,P<0.05)。
表1 单纯手术组保足率和平均治疗时间
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可以看出,患有糖尿病足的患者有85%的几率要进行截肢,而这些截肢的患者中有60%左右的几率患有坏疽。该研究采用负压冲洗引流技术来对患有该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发现能够使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①促进患者创面血液的循环,使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速度加快。②保持患者伤口的清洁,避免感染。③对坏死的组织成分进行及时有效的清理。④机械牵拉对创口愈合产生的影响。采用该技术能够加快患者伤口愈合的速度,并且在手术后通过用大庆霉素药液不断的进行伤口清洗,能够有效的避免伤口感染。
对于患有严重糖尿病足坏疽的患者采用封闭负压冲洗引流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治疗,不过在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善。糖尿病创面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特点,在进行治疗时不能把它和其它创面等同对待,对于负压值和负压持续的时间要根据临床上的需要来进行改变。据报道称,目前在临床上运用的负压值-125 mmHg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于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不断的进行摸索探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来进行改进。
[1]李莎,吕丽芳,钟晓卫.糖尿病足相关危险因素十年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3):2539-2542.
[2]王慧,娄晋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8):101-104.
[3]肖婷,李翔,王玉珍,等.相关指标评价糖尿病足溃疡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4):37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