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兰
大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四川大竹 635100
精神分裂症为重性精神病类型之一,该病病因并不明确,好发于青壮年群体,并以缓慢/亚急性状态起病,临床上多见患者感知觉、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存在障碍的情况,并伴有精神活动不协调的问题。故该次研究中将该县2014年1月—2017年1月照料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0例纳为对象,旨在对其社区不同方法干预效果进行分析与总结。
研究中纳入对象为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中心照料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0例,其以入院顺序均分组为:对照组男女占比为181:119;年龄为38~50岁,平均为(42.18±5.72)岁;病程为 147-395 个月,平均为(231.74±95.21)个月。 观察组男女占比为 134:166;年龄为 35~56 岁,平均为(42.75±5.49)岁;病程为 169~412 个月,平均为(257.49±103.16)个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干预: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各项基础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密切观察与监测,若发现异常则及时予以对症处理。
观察组接受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干预:将患者分为分组为各组5~7例,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干预工作共分为3期实施:①准备期:通常准备期为2周,入组后予以患者干预制干预,经精神科医生以及技能训练员、心理医生、社会工作人员等专业人员为患者制定适宜的药物治疗、康复计划,强调于患者精神状态稳定的情况下降低药物毒副作用;②功能恢复期:患者精神状态稳定并进入功能恢复期,则引导并指导患者做社会独立技能训练,注重社交技能及药物管理技能、症状监控技能等方面工作内容,通常该阶段控制为约4周,再对患者进行基本职业能力、职业技术等方面培训。职业技术培训要邀请社区精神卫生防治网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协助,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再以所获结果制定适宜的内容,之后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内容,该阶段控制为约6~8周;③回归社会期:患者接受一系列的专业培训后,纳为社区待业者,再自然而然的回归至社会。该时期每隔1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指导治疗,不断鼓励患者运用自己学习到的技能处理遇到的问题,时间控制为约6个月。
PAN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总分,得分高提示病情重。MRSS(康复状态量表)评分:依赖分+活动能力缺乏分+社交能力分+目前症状及异常行为分=总分,得分高提示康复状态差。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总分,得分<16分提示完全正常,得分>16分提示存在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情况。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 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ANSS、MRSS、ADL评分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各评分变化比较(±s)
表1 干预前后各评分变化比较(±s)
组别 时间PANSS MRSS ADL观察组对照组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t值治疗后P值56.17±3.38 43.25±4.22 55.20±3.64 51.11±4.29 4.309 1<0.05 93.27±11.51 71.42±9.16 92.65±11.38 84.15±8.07 12.725 6<0.05 46.42±9.16 33.27±11.51 47.65±11.38 43.15±8.07 9.718 3<0.05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需注重其功能训练、全面康复以及回归社会,有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急性期经积极治疗后,其各项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或均已消失,但社会功能并未充分康复,回归社会的难度较大。临床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康复的关键在于控制/减少病情复发,并尽最大程度缓解患者的各项精神症状,以期增强患者的社会功能,使患者能够顺利回归社会[1]。故该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干预以促进康复的效果进行探讨,以期对临床上治疗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上许多精神障碍患者可经积极治疗、康复干预而治愈,通常患者康复大都是住院治疗、社区康复,其中社区康复是依据类别实施的,注重诊治及医疗条件,必不可少的是生活及活动条件,并依患者自身情况予以适宜的康复安排,再通过社会及家庭的支持,将患者的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以期患者心理状态全方位康复。有学者强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康复应同时进行,可确保患者病情得以全方位控制,能够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并可充分改善其预后[2]。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接受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干预,其中所涉及的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工作强调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管理,在3期干预工作中不断加强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逐渐增强其病态应对技巧[3-4]。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干预,主要是对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与监测,并在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予以对症处理,干预内容十分单一,缺乏促患者病情康复的主动性,致使患者病情得不到全面控制,治疗与康复效果欠佳[5]。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PANSS、MRSS、ADL评分显著降低,与干预前、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个体化管理,可对其始动性缺乏充分改善,再通过科学适宜的技能锻炼以及职业康复,促使患者临床症状得以充分控制与改善,使得用药剂量、种类减少,降低了药物对患者造成的毒副作用,确保患者顺利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精神卫生全程服务干预的效果显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改善有着积极作用。
[1]张伟波,朱益,刘寒,等.家庭教育联合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及其社会功能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176-179.
[2]李瑾,徐燕,吴蕾,等.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24(4):223-226.
[3]蒋怡华,赵华忠,范建红,等.上海市闵行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干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5(7):673-676.
[4]袁大伟,李瑾,徐燕,等.个案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18个月随访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25(4):224-227.
[5]包炤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性康复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康复,2016,31(5):3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