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万慧,赵琳蕾,陈玉霞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妇产科,甘肃兰州 730000
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是近年来临床FPFD新型康复手段,在FPFD中已有报道证实可取得较好效果,但该方案的介入时机对FPFD患者尿失禁及盆底肌有无影响,临床报道较少,基于此该次研究回顾性分析3600例于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临床接受盆底功能筛查患者为研究对象,旨意在于为患者产后康复方案选择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择期2014年9月—2017年9月为时间段,对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临床接受盆底功能筛查的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3 600例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该组3 600例患者中,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1.5±2.3)岁,初产妇 2 800 例,经产妇 800 例。将其中接受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的2 50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并将未接受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的1 10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对照组 对照组均行常规产后宣教,通过普及患者分娩、妊娠等措施对盆底肌功能影响,并指导患者定期检查,定时测定患者盆地肌力。
1.2.2研究组 通过神经肌肉刺激训练仪(PHENIX系列)对患者盆底肌予以训练,即:①调整仪器相关参数,频率为 320~740 ms生物反馈,脉宽 8~32 Hz电刺激,且期间对患者Ⅰ类肌纤维加入收缩功能训练,并指导其对会阴、腹部收缩正确分开;②调整频率20~320 ms生物反馈,脉宽20~80 Hz电刺激,并对患者Ⅱ类肌纤维肌力予以训练;③对患者Ⅰ类~Ⅱ类肌纤维、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行生物反馈训练及肌力加强;④对患者盆底肌肉收缩时给予患者A3反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咳嗽时行盆底肌肉收缩能力训练;⑤训练时间为30 min/次,3次/周左右,待训练结束后,指导患者日常行家庭康复器盆底肌肉收缩训练方法,与相关注意事项。
数据的处理均由SPSS 21.0统计学软件完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s)用 t检验。
A组尿失禁呈阳性占249例(30%),Ⅰ类肌纤维肌力为(2.27±0.53),Ⅱ类肌纤维肌力为(1.26±0.45),B组依次为 241 例(29.04%)、(2.28±0.59)、(1.28±0.46),C 组依次为 237 例(28.21%)、(2.3±0.66)、(1.3±0.49)。治疗前,研究组内各时间段尿失禁呈阳性率、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完成时与产后6个月比较中,各指标改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较之对照组,研究组各时间段尿失禁呈阳性率差、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变化改善效果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盆底肌主要由Ⅰ类与Ⅱ类肌纤维构成,其中前者属慢收缩类纤维,主要作用为对肌肉张力维持;后者则正相反,为快收缩纤维,可自主收缩,并维持反射[1]。在FPFD中患者可见明显Ⅰ类纤维肌力下降,如子宫脱垂、反复泌尿感染等,Ⅱ类肌力下降则表现在肌肉收缩异常方面,当患者大笑、咳嗽、运动等动作时可见漏尿表现[2]。
表1 两组训练前后差异
生物反馈即通过训练中患者盆底肌、腹部、会阴部、尿道、阴道、直肠等信息反馈[3]。在该次研究中可见研究组各时间段尿失禁呈阳性率差、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变化改善效果优于参照组(P<0.05);另外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来看,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在患者尿失禁阳性率、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变化差异不大(P>0.05),说明均可起到较好效果。但认为产后6~8周由于产妇刚完成生产,准备工作不足,此时训练可能伴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因此应酌情考虑应用。产后8~10周与10~13周相比对于产妇更理想,但仍存在部分职业女性时间冲突的缺陷[4]。
综上所述,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应用于盆底障碍性疾病,均可有效降低患者尿失禁阳性率,明显增强其盆底肌力,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1]郑晖,黄平,李凡.不同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0):143-144.
[2]闫志强,于春玲,莫培晖,等.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2):205-207.
[3]罗丽琼.产后盆底康复的不同开始时间对女性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1):58-60.
[4]胡小玲,徐秀兰.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3):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