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辽宁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从“茶”之意象看华裔美国文学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吃一碗茶》为例
王 蕾
(辽宁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本文纵观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探求东西方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碰撞与融合。以《吃一碗茶》为例,解读其中的“茶”之意象和茶文化,旨在论述华裔美国文学中蕴含的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强调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促进华裔美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华裔美国文学;《吃一碗茶》;茶之意象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译名大致有两种:美国华裔文学和华裔美国文学,这两种译法各有其道理,都遵循了翻译的原则,目前,华裔美国文学这种译名更易被学术界所接受。华裔美国文学可泛指为加入美国国籍的华人所创作的文学。华裔美国作家由于接受美式教育、受美式文化的熏陶、再加之其与生俱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使他们的文学人物既有美国背景,又赋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无论这些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是后移居至美国,还是出生于并成长于美国,无论他们的写作语言是中文还是英文,无论他们的文学创作背景是中国还是美国,华裔美国文学都同时体现了中国文化元素和美国文化元素。可以说,华裔美国文学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华裔美国文学创始于 19世纪后半叶,其创作形式始于诗歌,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三个发展阶段:
受制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个世纪经历了第一代华人到第二代以及后裔华人的转变。在该阶段,由于美国颁布了《排华法案》,种族歧视使华人饱受美国对华政策的压迫,在日益严重的种族歧视生活中备受煎熬,很多华人陷入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他们虽心怀“美国梦”,却在美国过着可悲可叹的凄凉生活,精神空虚、被女性化、被边缘化,内心孤寂,不得不孤苦一生。美国父权制度的压制使该阶段的华裔美国文学蕴含着有别于中国传统式的父权意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年迈父母的担忧、对妻子的相思以及对子女的思念之情。该阶段代表作有《我在中国的童年》(1887)、《西学东渐记》(1909)等。
抗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政治因素,该时期美国调整了对华政策,发动了“忏悔计划”,使在美华人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数以亚洲为背景,“力图改善华人形象,以求主流社会的理解和接纳。”[1]黎锦扬的《花鼓歌》(1957)在当时的文坛上轰动一时,主要讲述一对父子,在东西方不同文化影响下冲突与和解的故事。作者刻画了为适应西方主流文化而被迫改变中国式父权的父亲形象。 此外,雷庭招的代表作《吃一碗茶》(1961)被美国朝裔评论家金惠经教授称为“华裔美国文学传统的基石”[2]。该小说意在警醒华人中国式的父权制正被美式文化所吞噬,雷庭招借此作品批判美国父权制度以及种族歧视对华人的压迫与精神折磨。
多元化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该阶段,华裔美国文学奋力挣脱困境,逐步走向成熟与繁荣,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日趋多样化。虽然对美国父权制度的批判、反抗仍未改变,但也开始关注其他主题,如女权意识、弘扬民族文化等。代表作家:赵健秀、李建孙、谭恩美等,其中,谭恩美的《喜福会》、《沉没之鱼》等受到了评论家的普遍关注与研究。
为求生存和发展,华裔美国文学不能一味地弘扬中国、美国单一文化,否则,难免有乏味之感。只有促进中美文化的融合,方可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而雷庭招的《吃一碗茶》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汇集了东西文化之精粹,借以“茶”之意象,使读者感受到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自“茶”传入美国后,就开始逐步融入到美国文化中,并以独特的形式呈现其魅力,并成为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界的重要分支,在对其的研究和论述中,却鲜有关于“茶”之意象的探究。就雷庭招的《吃一碗茶》来看,无论是题目,还是内容,“茶”之意象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茶饮文化在《吃一碗茶》中起到了凸显主体、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而茶元素的独到运用,也使读者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东西方文化。虽然,美国饮茶史并不长,但茶饮文化已经与美国文化、美国精神深入融合、渗透,成为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难以分割的重要部分。雷庭招通过《吃一碗茶》旨在警醒华人华裔父权制在美国文化下的危机,为广大读者展现了美国对华政策以及美式父权压制背景下,在美华人的生活困境以及精神压迫。
(一)情感媒介——承载着美好生活的愿景
在《吃一碗茶》中,关于茶文化、茶之意蕴的主题贯穿整部作品的始末,激发读者对茶之意象的不断思考。在品味之中,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茶之特色、文化的梳理,使读者领悟到源自中国文化的那份深邃、神秘、灵性与典雅。小说《吃一碗茶》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还促进了二者的融合,将美国的价值观与精神集中凸显出来,成为读者了解美国多元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小说中,茶是一种文化符号,但不能作为中国本土的符号,也不能代表西方文化符号,而是一种源自中国原生性的文化与美国文化相碰撞、摩擦与融合的产物,体现着中美文化从排斥、冲突到融合的过程。
小说的主人公王宾来是唐人街华裔群体中的一员,他和妻子从相识到结婚,无不渗透着浓浓茶元素的韵味,“吃茶”习俗体现了生活在美国本土的唐人街华人的精神面貌与状态。在小说的开头,王宾来在茶馆相亲,并用茶征服了李美爱的父亲,可以说,促成宾来、美爱的婚姻,正是这盏“茶”。二者的婚礼殿堂也设在这茶馆中,在亲友好友的见证下举行。婚礼上,喜钱置于茶盘中,寄托着对两位新人深深的祝福。在文中,“茶”充当着媒人的角色,促成了主人公的婚事,还成为了重要的情感媒介,承载起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促进各人物亲情、友情、爱情的发展。
(二)忠贞之意——移植文化的水土不服
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提及:“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收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意。”[3]茶一旦被栽种,就不可移植,否则不能存活。在小说中,“茶”蕴含着忠贞之意,同时又寓意着中国文化移植在美国土壤后的水土不服、难以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领域,“茶”终生只能扎在一片土地之上,这点与一女不侍二夫有着异曲同工之意。在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女性一生只能有一个男人,因此,“茶”一直以来都被用作形容女子的忠贞、妻子对丈夫的至死不渝、夫妻二人的白头偕老。但是,在《吃一碗茶》中,美爱却一女侍二夫,这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忠贞的形象遭到了破坏,原本用来形容女子忠贞的“茶”,似乎也消失殆尽。在小说中,阿松吃了李美爱的茶,践踏了她的忠贞。从小说细节中可知,阿松来到了美爱家,为了避嫌,美爱要求他立即离开她的房间,但阿松却向美爱提出:“给我沏杯茶,我就走。”[4]25“吃了茶,我一会就走,就这点要求,对你不会有什么麻烦的。”[4]26但最终,“洁白的瓷壶还悄无声息地留在厨房中,并无人触碰,桌上那杯孤独的茶,就这样孤独地被遗忘了。”[4]30熟而不破的茶,映衬着肉体的碰撞,反衬着美爱贞洁的破坏。然而,庆元也对美爱想入非非,他也吃了美爱的茶,却并未发生越轨。
而宾来所饮用的“茶”,也是最引人瞩目的“茶”,透露着无尽的苦涩,就像他第一次喝茶时所形容的那般“那浓厚的、发黑的、苦涩的茶,很难下咽,但他仍然毫无怨言地吞了下去。”[4]33这杯“苦茶”,无疑隐含着丈夫对于妻子出轨内心的苦,也象征着宾来和美爱曲折、艰难的生活,更寓意着以宾来为代表的华人,在美国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种种坎坷、艰辛,从被歧视到被孤立,再到政治、经济待遇的不公平。华人不得不退回到自己的小圈子中,形成一种畸形的“单身汉式的社会”。但是,宾来吞了这杯“苦茶”,就寓意着华人迎来了一种新希望,象征着旧式的“单身汉社会”开始朝着“正常家庭社会”转变,作者利用“茶”之不愠不火的特质,告知华裔群体在面对即将解体的旧式社会所应秉持的态度。
(三)文化纽带——治疗文化沉疴的一剂良药
在作品中,作者毫不吝啬对茶的细致描写。“茶”一方面塑造了人物鲜明的形象特征,另一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了茶的作用,借以茶文化之精华,展开描写,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层次,寓意着多重的象征意蕴,使“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在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美国文学领域,关于茶文化和茶之寓意的研究掀起了一场阅读和评论的热潮。在《吃一碗茶》中,“茶”在人物的刻画与形象塑造方面也十分关键。茶之传统内涵,使人清醒、克制,在借用“茶”的意象之时,雷庭招突出了“茶”深沉的内涵,暗示着作者对于美国华人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吃一碗茶》中,“茶”似乎成为了治疗文化冲突病症的一剂良药,成为缓解中美文化冲突、促进其融合发展的一条纽带。借助于茶叶的特殊功效,延续着主人公夫妇间的正常生活。就像文中所表述,只有像宾来那样,勇敢地走出去,才能发现一片新的天地,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正如结局中所提到的“吃碗茶,我们就可以走上康复之路。”[4]58茶似乎成为了华人的精神支柱,生活之乐。王宾来 17岁来到美国,曾在军队中服役,七年的美国生活使其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在他身上,既有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子,又带着浓重的美式习惯。婚前放纵的性生活,致使其性无能,婚后首次看病,找的并不是中医,而是西医,这表明他内心深处对于中医并不信任。但是,在小说结尾之处,宾来喝了几副中医的“茶”后,便恢复了性能力。王宾来从看西医,到求助中医、从求西药,到喝“中药茶”,他的经历并不单单体现着求医过程的变化,更是其思想的变化与身份意识的回归。中医的这一碗“茶”不仅治愈了宾来的身体疾病,更净化了其思想,涤荡了其灵魂。作者采用“茶”、“吃茶”以及“药茶”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华人社会的艰难继承,使《吃一碗茶》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虽然《吃一碗茶》中,“茶”明显指代着中药,但雷庭招为何不直接写“中药”,而是借以“茶”来隐喻呢?这正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中国本土文化在美国文化的冲击之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异,已非原来之面貌,而“茶”之寓意与小说的主题以及突显的东西方文化更加契合。
正如爱德华.赛义德所说,“没有任何文化是单一的、纯洁的,所有文化都是杂糅的。”[5]从《吃一碗茶》中的“茶”之意象,不难看出美籍华人为了能够在美国社会中立足,更为了能够被美国社会所接受,得到美国人的认同,力争使自己融入美国文化之中,这样的做法毋庸置疑。但是彻底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美籍华人而言并不可取,这不仅会引发情感的纠葛,还面临着难以发展的局面。当然,在此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在所难免。正如文中所示那般,只有转变文化之间的冲突、摩擦,积极寻求“良药”,实现中美文化的融合、杂糅,才能解决长久以来所遗留下来的沉疴旧疾,才能真正地走上康复之路。雷庭招借助于小说《吃一碗茶》,号召广大美籍华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促进自我传统身份意识的回归、接受多元文化的融合,如此才能使华人在美国社会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促进华裔美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1] 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50.
[2] 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11.
[3] 郎瑛.七修类稿:卷 46[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96.
[4] Chu Louis.Eat a Bowl of Tea [M].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9.
[5] Edward Said.Culture and Imperialism[M].New York: Knopf, 1994: Pxxv.
(责任编校:叶景林)
I106
:A
:1674-327X (2017)01-0083-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1.025
2016-08-23
王蕾(1983-),女,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