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波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在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病情发生容易致残,甚至在未经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引起患者死亡,所以临床应该及时采用有效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和处理。目前临床可用于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的治疗方法较多,本次我们着重分析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的效果,目的在于总结经验,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之间收治的200例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对患者实施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200例患者中男120例、女80例,患者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37.65±2.15)岁,患者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对入选患者均实施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并使用CT定位明确血肿量最多位置,将其作为手术切口。在既定切口部位实施切口直至患者颅骨表面,用颅骨钻孔并扩大骨窗直径,此后将患者的硬膜切开,并使用穿刺针穿穿刺定位患者的血肿腔,并顺着穿刺通道将神经内镜置入,在内镜观察和引导下对患者的血肿凝块清除,清除同时使用生理盐水将其冲洗干净。持续清晰直至手术视野清晰,但是患者的血肿凝块如果较大,则应该使用活检钳将其加碎,避免硬性清除对患者造成的损伤[1]。血肿清除并冲洗干净后观察患者有无出血,针对出血患者实施止血措施,并妥善防止引流管,即术毕。手术完成后积极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对患者进行头颅CT的复查,按照患者恢复情况决定是否应用甘露醇、尿素酶等,同时做好各项症状的对症处理和护理。
(1)在手术后1周对患者实施CT复查,观察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即血肿清除率;(2)手术后持续随访3个月,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日常生活完全恢复为Ⅰ级;日常生活有改善,且可以独立生活为Ⅱ级;日常生活需要人辅助则为Ⅲ级;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即卧床存活,但有意识则为Ⅳ级;植物生存或死亡则为V级;其中Ⅰ+Ⅱ+Ⅲ三项比例之和为优良率。
20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手术,其中45例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在50%~90%之间,155例患者的血肿清除率等于或超过90%。所有病例中均无死亡患者,同时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显示Ⅰ级50例、Ⅱ级90例、Ⅲ级30例、Ⅳ级30例、无V级患者,优良率为85.00%。
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在临床多以手术的方式治疗,但是常规的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且手术后容易造成多种并发症出现,严重制约患者恢复。故作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我们及时针对神经外科的相关治疗情况展开了详细分析,分析发现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在展开临床研究后得到结果:45例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在50%~90%之间,155例患者的血肿清除率等于或超过90%,手术的优良率为85.00%。而取得上述结果的机制可能在于: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在基于传统血肿清除术的基础上,引入了微创治疗的理念,且相比常规的微创手术不同,神经内镜介导在患者的小骨窗下即可完成置入和操作,不需要对患者实施过大的切口来保证手术视野,这使得手术对于脑组织的创伤尽可能得到降低,故利于患者自身组织完整性的保留。而在内镜操作下可对患者进行直视和引导,且可以同时对患者实施探查、冲洗、止血和引流等干预,进而使得手术的操作难度得到降低,且保证了血肿清除的充分性,因此最终对患者的血肿清除和引流均较为彻底,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及时恢复[2]。但是我们在实施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的同时,应该注意在术前对患者血肿位置进行精确,保证手术操作的效果得以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在外伤性亚急性脑内血肿治疗时,应用神经内镜介导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1]程 浩,徐昌林,刘从国,等.局部亚低温联合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3):4518-4520.
[2]范广明,张 文,毛振立.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疗效评估[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11):1390-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