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与体验形态探析

2017-03-06 20:56
临沂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红色德育文化

许 真

(1.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2.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

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与体验形态探析

许 真1,2

(1.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2.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

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具有科学性、民族性、现代性的本质特征;红色文化具有多重德育价值,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内容、建构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体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红色文化以体验方式开展德育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式,可以通过文化体验、情感体验、角色体验和网络体验等多种体验形式领悟红色精神,达到德育目的。

红色文化;德育价值;体验形态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文化,无论是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斗争中,还是在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红色文化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奋进的精神食粮。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红色文化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纯洁社会风气、强化道德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时代的变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大量传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红色文化产生了某些片面认识,有意无意地淡化与消解了红色文化的意义与作用。如何正确认识红色文化的本质特性,让红色文化更为有效地融合并作用于现实生活中,成为引领国人精神面貌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目标的德育事业的重要责任。本文拟从德育的角度,对红色文化的本质特性、德育价值及其体验形态等作初步探析。

一、红色文化的本质特性

新世纪以来,一度沉寂的红色文化以各种形式悄然兴起,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等纪念活动的隆重举行,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活动的广泛深入,弘扬红色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道新的文化景观。红色文化重回社会文化生活中,无疑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也必须看到,红色文化热的背后却存在着有意无意地解构红色文化的现象,这并不符合弘扬红色文化的初衷,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反思。

(一)将红色文化仅仅视作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有意无意地淡化它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联系。这种认识不仅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市场,在学界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有学者就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基础’,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领导中国红军和中国人民创建反帝、反封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作为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无产阶级的政治文化,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在本质上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倾力打造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1]。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这种观点自有其道理,但对红色文化的“历史化”“特殊化”处理,也会成为某些“后革命”者有意割裂红色文化与当下时代精神联系的口实。事实上,认为红色文化过时的论调,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二)以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名义,对红色文化进行市场化、庸俗化、娱乐化包装,淡化了其本来应有的精神价值与思想意义。或许是红色文化在社会上流行与在大众心中的地位,让一些从事经济的个人、单位甚至政府看到了商机,借助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大搞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将本是具有极强德育功能的红色文化,变成了经济活动的工具与手段。有人甚至把这看作是一种创新,予以肯定。比如:“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以来,江西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多层次多角度的包装,将凝聚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载体,通过适合游客心理、游客需求和旅游审美的形态表达出来。壮烈的战争故事以及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吸引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这里,瞻仰遗迹,缅怀历史。”“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员约一亿人次,给革命老区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约200亿元。”[2]适度地发挥一下红色文化的经济作用是可以的,但是将手段作为目的,重视直接经济效益甚于文化精神传播,显然是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误用。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目前仍有很大的市场,比如对红色经典作品的娱乐化改编,甚至许多餐饮服务业为了自身效益,也打起了红色文化的主意,办起了所谓的“抗日饭店”、红色经典主题餐厅,有着甚至让女服务员扎红头绳,戴红星帽戴红袖章,这就不是简单的误用,而是滥用了。

(三)片面理解红色文化的意义与价值,通过突出或强化某种现象,有意无意地否定或质疑当下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全民均可从改革中受益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则是利益在不同群体之间再分配。同时,一些影响着国民积极性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比如干部腐败,贫富差距,生态环境恶化,劳动力就业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是暂时性的。有的则是改革开放不彻底,旧的体制和思想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打破造成的。但有一些人却将这些问题归咎于改革事业,片面地将这些问题与红色文化中的公平、廉政、官民平等、工农当家作主等因素对立起来,以肯定过去的方式否定当下的改革事业。这显然不是弘扬红色文化,而是对现实改革事业的不满与宣泄。

这些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对红色文化的真正意义与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红色文化不是独特阶段的观念产物,也不是具体的政策措施,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母体,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种本质特性,是由红色文化的自身质素所决定的。

首先,红色文化是一种科学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的现实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红色文化融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时代主题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追求,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艰难蜕变和革故鼎新。”[3]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输入和传播,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红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大胆吸收中外文化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一切封建剥削和帝国主义,构建以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畏的革命情怀为四大精神支柱的观念体系,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变迁的一次重大转折,充分显示了在国家和民族的危急关头,敢于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伟大文化品格。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成果,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建设先进文化的决心和勇气,“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4]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推进下,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性把握。

其次,红色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从红色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说,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结合在一起的,也可以说红色文化是在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折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红色文化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乃至于其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的国人。红色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是优秀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美好道德品质、高尚民族情感中永恒价值的继续和深化,同时根植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中,根据社会发展的历史需要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主流发展方向。

再次,红色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红色文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弘扬革命传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具有重要意义。时代在发展,优秀文化的基因却不曾改变,市场经济的浪潮曾经遮蔽了红色文化的光芒,一度出现信仰迷茫、心理空虚、精神焦虑等社会性的思想道德问题,于是有了新世纪的“红色文化热”现象,战争题材和军旅文艺作品受到追捧,人们热衷于在红色文化资源中寻找新的审美发现,以此弘扬那个时代的精神,启迪人们反思人生,坚定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红色文化是教育人的鲜活教材,是新时期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将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发掘、开发、整合,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已获得德育界的普遍认可。从资源论角度来分析红色文化,“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作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5]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现代特性,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红色文化能够再度焕发神采,才又重新回归为主流文化,成为现代人精神塑造的重要方式。

二、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宝藏,它不仅是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撑,也是培植全体人民共同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因此,当代中国要提升全民族尤其是青年一代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的道德教育,也必须充分重视和理解红色文化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德育价值,把提炼、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融红色基因于德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是多方面的,概而言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实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应用性、目的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根本任务是在坚持马克主义和正确政治导向的基础上,凝聚人们的思想共识,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动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进而促进社会发展。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内涵,并且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稍加发掘整理,即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成为“联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6]。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尝试根据学生品格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在课堂教育中增加红色教育内容或者专门开设红色专题讲座和演讲,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灌输的刻板面孔,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增加红色元素,把红色德育资源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春风化雨,滋润心灵。不同的地区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依托本地红色教育基地和革命历史传承等地域优势,探索红色资源与德育实践课程的深度融合,把红色德育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二)建构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体系。理想是人们所追求的奋斗目的,是人生目标、人生价值的外在表现;信念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情感上的倾向性和意志上的坚定性,理想信念共同构成人的知、情、意的综合,是人的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激励和坚定作用。红色文化是在战火纷飞的土壤中淬炼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方向。“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7]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保障。红色文化源自革命实践,且又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最大的政治理想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历史文物、每一个战争故事,无不折射出革命前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操。发掘革命历史中的典型事迹,用革命先烈的榜样精神感染教育青年学生,向无数革命前辈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社会价值。红色精神对青年学生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新时代解读红色文化,可以增强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培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崇高的道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东西,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思想”[8],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道德具有时代性,最初源自某种地区风俗和生活习惯,归根结底要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并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所以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阶段中产生了不同的道德内容和评价标准。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道德体现着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凝结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情愫和精神追求。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实践过程中,不仅生发出新的革命道德,并且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对中外文化兼容并包,在激烈思想斗争中舍弃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道德文化成果,是对历史各个时代优秀道德规范、道德理念、道德风尚的积淀,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奠定了发展基调。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并不意味着对红色文化的排斥,反而因为革命道德中独具特色的革命性、感染性、体验性、激励性和导向性而成为道德教育中最有魅力的教育载体,是人们提高道德修养,进行道德践履的重要文化资源。

(四)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教育面广,群众认可度高,充分发掘加以合理运用,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可以引导多元化思想和社会思潮发展方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思想基础。红色文化的形成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直接结果,承担着坚定政治立场、培养爱国情怀、追求高尚品格、塑造美好心灵、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功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头,它的形成与红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推进红色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按照当下的时代场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发掘与拓展红色精神的意义,通过感人的榜样事迹和真实的革命事实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不是虚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以此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效果。

三、红色文化的体验形态

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9]道德意识的建构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个人出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发表主题为“学会生存”的《富尔报告》中指出:人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完善的人,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应该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采取多种多样校外学习方式。2015年出版的《反思教育》再次对教育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重申现代人文主义教育观,提倡以人为本,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德育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体验成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内在诉求,是提高德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通过体验来开展红色德育活动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式,因为体验既可以充当红色德育的介体,以内在和外在多种形式领悟红色精神,又可以作为红色德育的环体,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现实生动的环境,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德育视域下体验与红色文化的结合是对体验德育内容、形式和途径的极大丰富,能够吸引道德主体在亲身参与中受到红色精神洗礼,主动建构思想价值体系,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一)文化体验。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原发性历史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影响下,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范围内,吸收国内外先进文化思想融合而成,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的理想追求。红色文化体验是体验德育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对红色资源中最深刻、最先进的思想精神的转化运用。据统计,我国现有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多个,还有各地市教育基地和烈士陵园、纪念馆、伟人故居等,红色资源遍布全国各地。这为年轻一代寻访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缅怀他们的革命战争历程,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但是,仅仅参与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达到最佳目的,需要从历史、人文、地理、理论的结合中,深入文化精神内核,还原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引导道德主体在现有红色文化的基础上,透过历史迷雾,沉浸其中去体验、感受、理解历史进程、时代精神、革命场景和当地人文,加深对红色文化内涵的体验和建构,只有这样,才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外化为行动上的自觉。

(二)情感体验。德育是培养人的、有魅力的教育,对德育做完整的考察,不能回避、抽离人的情感层面,没有情感的教育不能反映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保持对德性的追求,不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体验活动构成逻辑——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积极的情感体验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人的动机和意志,激发、维持、强化人的逻辑——认知活动,从而提高个体的逻辑——认知效率。”[10]德育绝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理论的说教、事实的描述和规则的要求,而忽略道德主体的情感把握,晓之以理必须有动之以情的配合,感性的感动、认同和同情与理性认知有机结合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系统效应。我国传统文化提倡育心和育德的结合,通过情感体验直达人的灵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道德熏陶的目的。“文以载道”(周敦颐《通书·文辞》),“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都在说明文学作品、艺术形式都体现着道德教育中陶冶情操的功能。红色文艺作品曾经在炮火纷飞的战争时期和国家建设中发挥过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优秀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核依然符合当代人的情感诉求。我们可以通过发掘革命先烈在反复思考中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榜样事例,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失败到成功的历史道路,欣赏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艺术活动、红色主题演讲,以美育人、以情动人,让道德主体在轻松愉悦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教育和感染,在情感内化中培养道德思维外化为道德行为。

(三)角色体验。角色体验策略指的是体验主体融入到某种设定身份的角色之中,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教育情境,通过扮演各种人物角色,深入到角色中,用心揣摩角色所处的环境背景和心理活动,激发主体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来认识知识、发展能力和建构意义。红色资源为道德主体创造了各种角色体验的平台和途径,红色文化资源与高雅艺术相结合,打造红色艺术团队,选取群众认可度高、具有感染力、震撼力的革命历史,编排话剧、舞蹈剧、音乐剧,不仅主创人员可以得到精神洗礼和能力锻炼,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也能够将自己代入角色感同身受,站在角色的角度设身处地,切身体验人物角色的喜怒哀乐。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设立红色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系列艺术活动,唱红歌、诵经典,深刻体验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重走长征路、走进西柏坡、回到井冈山等实践活动,在真实的历史发生地,想象革命先烈曾经在那里拼搏奋斗,带领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解放的艰难历程。

(四)网络体验。红色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要以新的途径去传播。随着人们的欣赏习惯、生活方式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打造红色文化的网络宣传形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尤其是青少年成为网络大军中的主体,红色文化的网络化发展势不可挡,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一种全新手段和形式,这是由红色网络信息传输快速、资料形式多样、传播途径多元等特点决定的。各高校在开发红色网站方面已经卓有成效,上传红色文章和视频,开设红色德育专栏等受到学生好评。未来的发展前景在于探索网络技术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融合,开发网络课堂、红色微博等形式,增强生活性、参与性、互动性,提高对红色文化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寓教于乐中促进人的德性养成。

总之,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文化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沉淀独特民族个性的特色文化,它对青少年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认同和理想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当下,各种思想日趋复杂,精神追求日趋多样,红色文化传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弱化甚至异化,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受到一定影响。鉴于此,强化红色文化在当代德育中的地位,让红色文化熏陶人们的精神情操,培育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这也是当代中国德育的重大责任。

[1]李水弟,付小清.红色文化的政治内涵[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5):1.

[2]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2):20.

[3]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

[5]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74.

[6]刘杰.思想教育媒体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1999(3):23.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8]王开琼.红色文化资源价值与德育功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4):220.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525.

[10]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5-66.

Analysis on the Moral Educational Value and Experience Form of Red Culture

XU Zhen1,2
(1.School of Marxism,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2.School of Marxism,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Hainan 571158,China)

Red culture is an advanced cultural form with scientific,national and modern nature.For Red culture possesses multiple moral educational values,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anding channels and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uilding a healthy and progressive system of ideals and beliefs,cultivating noble moral sentiments and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It is an ideal paradigm for Red culture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in the way of experiencing,and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can be realized by cultural,emotional,role,network and other forms of experiences.

Red culture;moral educational value;experience form

G413

A

1009-6051(2017)05-0001-08

10.13950/j.cnki.jlu.2017.05.001

2017-07-26

海南省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YB)16-69]成果

许真(1983—),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海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徐元绍

猜你喜欢
红色德育文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红色在哪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