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琴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中西合璧内外结合上下贯通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三种理念
杜雪琴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文学地理学批评研究者需要重点关注三种核心理念:首先在于“中西合璧”,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之上,明确文学地理学的前世今生,方能站得高、行得稳、看得远,才可明了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在于“内外结合”,文学地理学批评尤其讲究宏观与微观研究方法的结合,深入到作家作品的精神内核,实现精与博的高度统一,才可科学而辩证地进行全面研究。再次在于“上下贯通”,需要研究者们具有容纳天地、上下、古今的气度,融会各种批评方法之所长,打通中外文化之经络,吸纳古今典籍之精要,从而在时空纵横捭阖中达致“贯通”之妙境。
文学地理学批评;中西合璧;内外结合;上下贯通
近年来,将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并应用于文学研究中,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学者杨义在《文学地理学会通》书中开篇即言:“文学地理学的学术方法,如今已经逐渐成为古今文学研究的当家重头戏之一。”[1]1后在书中设专章论及:“文学地理学是一个值得深度开发的文学研究的重要视野和方法。”[1]55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如何成为当今世界最有效的批评方法之一?首先,需要我们理清脉络,追本溯源,熟知文学地理学的前世今生;其次,需要我们讲究宏观总揽与微观探析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内与外的互证、互释与互识,全面而辩证地进行学术研究;再次,需要我们以世界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去勾连古今,融会中西,贯串内外。于此,“中西合璧”“内外结合”“上下贯通”三者,一在于视野,二在于方法,三在于品格,无疑是文学地理学批评研究者需要重点关注的三种核心理念。
所谓“中西合璧”,是指文学地理学批评在世界文学视野与总体文学观念之上,一方面要积极反思中西文化之异同,确立自己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努力吸纳中西文化之精髓,为我们所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杨义先生就明确提出:“返回中国原点,参照西方理论,贯通古今文献,融合以期创新”[2]的学术思想,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其提倡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要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如此方能创新。于此,“中西合璧”之要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我为主”,但不“唯我独尊”。正如杨义先生所言,要“返回中国原点”,那么首先必须要了解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个案以及总体情况。中国的《诗经》和《楚辞》中表现了不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征,是最早对文学与地理关系的描述,成为后世学者的重要传统。主导中国文化的儒道两家都热爱自然,庄子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孔子则敬奉“天地”,同时对一些国风提出了批评,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66,批评“郑风淫”,让人“放郑声,远佞人”[3]164。从论述中原文学与荆楚文学的差异,发展到后来南北文学的差异。近人梁启超、刘师培、王国维、汪辟疆及科学家竺可桢的著作,推动了文学地理学在中国的向前发展。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以及近年来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的翻译与植入,文学地理学在今天的中国文学研究界已成为一门显学。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优秀的资源,我们有必要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但不可在自我文化的领域孤芳自赏,也应熟悉西方对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状况,在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之中,确立自己文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明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向。
第二,“洋为中用”,但不“崇洋媚外”。我们有必要重视文学地理学批评中的西方资源问题,比如重读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丹纳的《艺术哲学》、约翰斯顿的《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迈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等文学地理学研究经典著作,应该从中汲取精华,而不是“横向移植”。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文化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新文学对于西方的借鉴与接受是全方面的,无论是外在的概念还是精神的内核,都受到了西方文化深刻的影响,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概念就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有学者如此评价:“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与传统文学的纵向继承不同,更多的是横向移植。”[4]1意为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的借鉴,已到了不容分辩的地步。很多学者批判并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崇尚西方文化自我否定的文化模式。今日有的中国学者更是言必称西方,认为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因此出现“全盘西化”局面。有必要对此种现象进行反思,西方文化的科学理性精神确实有很大优势,对于崇尚“中和精神”①的中国文化来说,有着极大借鉴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要以激进地颠覆传统文化为代价。在此,文学地理学研究者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需要将西方文化中有价值的观念引进来,转化成我们文化发展的正能量。
第三,“中西融合”,但不“对立冲突”。我们要想建设现代的新型文化,就需要“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在这种比较反省中,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传统有没有价值。”[4]2而“各大民族要想彼此沟通,彼此了解,彼此达成谅解,就必须进行比较反省,相互取长补短,进行融会,而不是互相冲突对立。”[4]4今日世界文学及其研究发展呈现多元文化纷呈的局面,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者在此种情势下,不能局限于文学与地理的圈子,而是应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格局的观照之下,以文化对话与沟通的方式消除文化的隔膜,全球化与本土化互相映照,发挥自己传统文化的优势,致力于走向远方。杨义先生有言:“今日之中国,尤其需要以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整体性眼光,来考察一些具体的专业性的问题,把博通和专精统一成一种可以同世界进行深层对话的常理体系。”[5]于此,文学地理学语境下的“中西合璧”,需要的是“以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整体性眼光”,讲究的是中与西的有机结合的方法。诚如乐黛云先生所言:“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不是一个‘同化’‘合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不同环境中转化为新物的过程”[6]。中国自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吸纳外部的西方文化之精华,通过两者之间的不断撞击、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以此来确立属于自己空间的温情与和谐,从而在其中获取新生的力量而寻求更好的发展。
所谓“内外结合”,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去理解,更多的指向一种研究的方法,即宏观研究(即外部研究)与微观研究(即内部研究)的相互关照。“外”是指从前学者对中国作家地理分布、地理大变迁、地域性文学流派与文学史等为主的宏观研究。“内”是指文学地理学批评倡导的以文本分析为主的微观研究,主要是指作家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内在的美学规律等问题。
斯达尔夫人在论著《论文学》中,强调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方法的两相结合。首先她有对文学的整体把握,如对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做整体的比较分析:“我觉得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一种来自南方,一种源出北方。”[7]145她按照地域区分两者:“希腊人、拉丁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兰西人属于我所谓南方文学这一类型。英国作品、德国作品、丹麦和瑞典的某些作品应该列入由苏格兰行吟诗人、冰岛寓言和斯堪的纳维亚诗歌肇始的北方文学。”[7]145她在谈到南北文学的差异时,也会与东方文学做比较:“在东方,专制政治迫使人们趋向想象的事物;为了不冒任何思想实际的风险,只好借助于寓言形式。”[7]133“西班牙文学比意大利文学更值得注意;他们把北方的形象思维和南方的形象思维、骑士的崇高和东方的崇高,连绵不断的战争所激起的尚武精神和大地与气候之美所启发的诗情结合在一起。”[7]134也对东方人与北方人环境造就的不同的忧郁性格进行比较,从而分析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东方人的忧郁是充分享受自然条件的幸福的人们的忧郁。他们只是怀着遗憾的心情,对美景的易逝和生命的短促进行深思而已。北方人民的忧郁则是心灵的痛苦所引起的那种忧郁,是敏感的心灵使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的空虚,是使人们对从生活的苦恼直至那不可捉摸的死亡这一系列问题萦怀不已的一种遐想。”[7]144而且,她在研究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着这样一种信念,那就是“历史大事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这个目标是就是世界性的文化。”[7]106可见,作者并不是站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来思考问题,而是在用世界文学的视野以及总体文学的观念在思考文学;正是拥有了一种博大、深厚、高远的胸襟,才能发挥其性情、其智慧,才能有此佳作呈现。同时,她也有对具体作家作品的个案分析:在分析南方文学时以荷马作为代表,阐述北方文学时以莪相作为渊源;第一编的第二章“希腊悲剧”,以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与欧里庇得斯为例;第三章“希腊喜剧”,以阿里斯托芬、米南德为例;第十三章重点探讨“莎士比亚的悲剧”,等等。斯达尔夫人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宏观视野之中,以微观探析的方法作为基础,从而其深厚的思想得以全方位且丰富多彩地展开。
宏观总揽与微观探析的联姻,正是文学地理学批评所提倡的研究方法之一。在此过程中,“外”与“内”(或者可以称之为“宏”与“微”、“博”与“精”)之间呈现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如果个案的研究(或者是知识精专之下的微观研究),是在不够广博的背景(或者说宏观视野)之下进行,那么就不会“精”,甚至有可能成为庄子《秋水》中的“井底之蛙”。《庄子·外篇》中《秋水》篇有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8]442河伯见到眼前秋天的黄河水气势磅礴,水天一色,甚为壮观,以为所有的盛美都集自我于一身,但当他到大海见到北海之广袤无垠后,才知道自我的眼光有多么的局限。北海神自叹:“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8]443其意为,自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如同小石头、小树木在大山上一样,只有存了自以为小的念头,才不会感到骄傲自满。于此而言,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研究,应站在天地之间的广度来看待自己的研究对象,同时也要精通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对此作细致的个案分析,如此内部与外部的结合,才能有所发展。正如邹建军教授所言:“文学地理学批评能够将文学的外在现象与内在问题统一起来,以内证外,以外明内,因此成为了一种科学的、辩证的、符合逻辑、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批评与研究文学的方法。”[9]此处所言之“外在现象”“内在问题”研究可分别对应为宏观、微观研究,文学地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内部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但也不能抛弃文学的外部问题研究,而是将对文学的内在问题与外在问题研究结合起来,从而做到内与外的相互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两者相互补充并互相阐释,以此能够更加确实而有效地从事文学研究。
所谓“上下”,可指“天”与“地”,可指“中”与“西”,亦可指“古”与“今”等等。所谓“上下贯通”,一是指文学地理学研究者需要具有容纳天地万物、上下左右的气度与气魄,去接收中西方文化中文学地理学方面的理论资源(如“中西合璧”),并以世界文学的视野去探寻文学内在与外在的问题(如“内外结合”),如此,此种批评方法才能与其他方法和谐共生。二是指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的兼容品格,它既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也应具有兼容性的品格:并不排斥已经存在或即将产生的文学批评方法,它需要与文本解析、生平考证、图表统计、心理分析、比较研究、理论概括等方法有机融合与统一起来,从而与其他文学批评方法一起共同发展、共创未来。
“贯通”首先可作为一种学术方法,其精要在于融会各种批评方法之所长,在于打通中外文化之经络,在于吸纳古今典籍之精要,在于时空纵横捭阖之妙境。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学者尤其要用跨文化、跨学科、跨地域的视野,在东西融合、内外结合、古今贯通的基础上,在论辩、交锋、相持和融会的过程中,熔铸出一些新的命题、新的概念并产生出新的范畴;如此,将在各方面的相互映照之中,进一步显现出不同文化间的“真面目、真价值和真精神”[10]。钱钟书先生曾言:“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映发,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学科。”[11]钱先生突破了时空与学科的界限来研究文学及理论,其中“跨越”“衔接”“贯串”之视野与方法,正是我们所言“贯通”之法。华中师范大学王忠祥教授在谈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如何进行科学训练时说:“要研究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要在多维视野中去研究文学,不能一元化。我不赞成只用弗洛伊德主义、或者我只用新批评,完全不管其他批评方法的做法。绝对没有这样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应是综合运用,以一种或者两种为主,但是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否则你是做不好研究的。”[12]此语虽然平实却意蕴深厚,王先生认为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应当采用多元批评方法去做研究,而不是只采用一种批评方法,但是也可以以一元为主,多元方法综合运用,这样的研究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邹建军教授在谈到“我们应当如何展开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时,提倡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审美批评方法的结合,即将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科学的方法,与审美的批评与审美的研究结合起来。[13]文学研究者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首先就有一个审美阅读的过程,通过自己对作品的审美体验,从而获得审美的感受。其次,无论是文学地理学批评还是文学地理学的研究,都是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关注人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如何以审美想象和生存智慧的方式来完成自我情感的表现和自我生命的传达。所以,文学地理学批评需要与审美批评、地理批评、伦理批评以及其他一些批评方法的有机融合,并生发出新的范畴、新的领域与新的活力。
“贯通”亦可作为一种学术境界,以“一”而贯彻其中,进而能够“融会”“旁通”“超越”与“创新”,从而进入“贯通”之化境。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有言:“艺之为术,理以一贯,艺之为事,分有万殊。”[14]意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领域都有一贯之道、不变之宗,应融古今于一体,汇中西于一心,从而观其同,存其异。杨义先生认为学术生长点就在于一个“通”字:“做学问,‘通’字很重要,要下功夫做好‘通’字的文章,融通,汇通,贯通。”[15]于此,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研究就在“贯通”二字,讲究时间、空间、文化、历史、哲学、雅俗等各类型,在上下勾连、纵横捭阖、左右组接的“纵通”之中,而进入“贯通”豁达之境。斯达尔夫人就相当讲究多种批评方法的融会贯通,其在论著《论文学》中开篇即言:“我的本旨在于考察宗教、风尚和法律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宗教、风尚和法律的影响。”[7]12她认识到一种文学形态的构成,并不能以单一环境(如自然地理)的影响而论,而是整体环境(地理、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哲学、美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她在“绪论”中首先考察的是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即文学与德行、荣誉、自由及幸福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唤醒所有有识之士都来共享哲学思考的乐趣”[7]13。而以“北方文学”为主的众多篇章,则是在探索文学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她认为“德、法两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都证明了这一分歧;莱茵河的永久疆界分开了两个文化地区,它们和两个国家一样是互不相干的。”[16]德、法两个民族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正是造成南北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等。斯达尔夫人从历史主义、社会学、哲学、美学、宗教学、地理学等多个角度切入,共同探讨文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显得立意新颖而内容丰富,这些思想成为“作品中最有独创性,最富有成果的一个成分”[17]。于此,以“贯通”之高远姿态观照全局,并聚集多种批评方法之所长于一身,这种批评方法才能灵活而有效地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作家作品中更多内部的重要的问题,以此促进文学地理学批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样才算得上真正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如此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方可达到“贯通”之学术艺境。
综上所述,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研究者需要讲究以上三个方面的结合:首在于“中西合璧”,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之上,方能站得高、行得稳、看得远,才可明了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在于“内外结合”,深入到作家作品的精神内核,讲究内部与外部研究的结合,实现内与外的高度统一,才可科学辩证地进行全面研究。再次,无论“中西”,无论“古今”,无论“上下”,无论“内外”,都需要“理以一贯”而“分有万殊”。概而言之,需要研究者们具有世界文学的视野与胸怀,能够容纳中国文化之“中和”精神,融合西方文化之理性元素,兼容两者之精妙而为我所用;需要研究者们科学辩证、内外兼修,采用一元为主、多元并用的研究方法,能够容纳新旧批评方法之所长,充分发展自身的优势,与其他文学批评方法一起共创未来。如此,视野宏阔,方能意境高远;方法得当,方能行之有效;胸怀宽广,方能海纳百川。如若文学研究者视野窄小、心胸狭隘、片面固执,执著于一种批评方法,固守一隅,局限于学术的小圈子,那么,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法,便只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最终可能会自取灭亡。我们今天之所以提出要讲究“中西合璧”“内外结合”“上下贯通”三种理念,就是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出现。如若文学地理学批评研究者能够执著坚守这三种核心理念,并将之融会贯通于批评理论的实践之中,我们坚信文学地理学批评将会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学批评领域,也会成为一种极具活力的文学批评方法,并且一定会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注释:
①高旭东教授在《中西比较文化讲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中谈到:“‘中和精神’,是指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和’概念指的是通过‘致中和’的中庸之道达到消除任何片面性而保持整体性的一种文化倾向。”(第80页)
[1]杨义.文学地理学会通·序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杨义.中国叙事学[M]//杨义.杨义文存·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92.
[3]朱熹.论语·八佾[M]//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高旭东.中西比较文化讲稿·前言[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5]杨义.文学地理学的本质、内涵与方法[M]//杨义.文学地理学会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9.
[6]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
[7](法)斯达尔夫人.论文学[M].徐继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8]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哲学根基——“文学地理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J].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
[10]乐黛云.世界诗学大辞典·序言[M]//乐黛云,等,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4.
[11]钱钟书.诗可以怨[M]//张隆溪,温儒敏,编选.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4.
[12]王忠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如何进行科学训练[J].世界文学评论,2008,(2):14.
[13]邹建军.我们应当如何展开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J].江汉论坛,2013,(3):23-29.
[14]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79.
[15]杨义.学术生长点在于一个“通”字[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
[16](法)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杨烈,徐继曾,等,译[M]//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36.
[17](法)保尔·梵·第根.导言[M]//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
Fusion,Combination and Integration——Three Principles in Literary Geographical Criticism
DU Xue-qin
(College of Art&Communication,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Hubei 443002,China)
Three major principle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study of literary geography:fusion,combination and integration.First,to fuse Chinese culture with Western cultures so as to guarantee the future and the width and depth of literary geographical criticism;Second,to combine the macro research methods with the micro ones in literary geography criticism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ks;Third,to integrate Chinese literary theories with the western ones both past and present so as to gai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ry geography criticism and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ies.
literary geographical criticism;fusion;combination;integration
I206
A
1009-6051(2017)01-0047-08
10.13950/j.cnki.jlu.2017.01.006
责任编辑:曲筱鸥
2017-01-25
杜雪琴(1977—),女,湖北松滋人,三峡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文学地理学与西方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