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莹《诗式》简论

2017-03-06 08:16钱得运
关键词:唐人著者唐诗

钱得运

朱宝莹《诗式》简论

钱得运

(兰州理工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民国学人朱宝莹所撰《诗式》通过编选唐诗,对所选歌进行分类、分体、分品,并在此基础上解读唐人作诗之法,令读者在领悟唐人近体诗法度的基础上,进而学会作诗。民国唐诗学著作近年来为学术研究者所着力关注,是书可谓此类典型,呈现出古典唐诗学走向终结,现代意义上的唐诗学处于始发阶段、学术思想新旧交织的风貌特征。

朱宝莹;唐诗学;诗学思想;评诗法度

中国古典诗歌到唐代达到高峰期,体裁齐备,风格多样,气象恢宏,意境深远,格调高雅,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唐诗选家从各个角度进行编选,通过《唐诗选本提要》①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唐诗书目总录》②陈伯海、朱易安:《唐诗书目总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即可有大致了解,此处不再赘言。自民国以来,亦出现了不少唐诗选评本,其整体学术成就,诚如陈伯海《20世纪唐诗研究述略》一文所说:

大致说来,20世纪初期,传统的学术形态仍有所衍流,而新型的唐诗观已然发端。属于前一类型的,如陈衍《石遗室诗话》及其《续编》、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老人论诗册子》、《王志论诗》及其选批的《唐诗选》(订补本)、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宋育仁《三唐诗品》、朱宝莹《诗式》、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以及光明甫《论文诗说》(未刊稿)等,不仅多还承袭以往的诗话、诗品、笔记、选批、论诗诗等形式来解说和品评唐诗,在思想见解上也大抵未越出前人的樊篱,尽管具体论述中时有精义可参。③陈伯海:《20世纪唐诗研究述略》,《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1期。

民国初期,古典唐诗学走向终结,现代意义上的唐诗学处于始发阶段。就朱宝莹《诗式》而言,如果说选诗能体现著者见解的话,《诗式》确乎具备所选诗歌起到引导初学的目的。从这一方面来讲,本书实际上也是一个不错的唐诗选本。但著者的意图并不止于选诗,而是对所选歌进行分类、分体、分品,并在此基础上解读唐人作诗之法;试图通过细致、精切的品评,指出诗歌字法、句法、章法的运用及其间关系,整体上把握唐人诗歌的风貌。由此而言,《诗式》通过选诗、评诗,并与探讨唐人近体诗作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令读者在领悟唐人近体诗法度的基础上,进而学会作诗。

一、作者简介

朱宝莹(1870—?),原名耀奎,字佩珩,号绣甫,江苏常州府宜兴县人,光绪廿四年(1898)二甲三十名进士,散馆授编修。这是据朱汝珍《词林辑略》和《清代进士题名录》所得到的信息。朱宝莹还是清末民初的书法家,关于其生平进一步的信息,只能通过其生前的书画作品来做大致了解。坊间拍卖的一件合绵扇,落款:“癸未六月为钱化佛先生书,朱宝莹年七十四。”癸未年,即1943年,是年朱宝莹74岁。据前人计龄习惯,推知其生于1870年,即清同治九年。其立轴水墨纸本《龚定庵诗》的楷书作品撰于乙酉(1945)年,可知是年尚在世。之后的行迹及卒年,囿于资料,暂不可得知。

朱宝莹的交游比较广泛。因其书画方面的造诣,故有许多艺术界的朋友,如与钱化佛、张大千等人有交往。在文学方面,朱宝莹与上海艺术团体希社中人物有交往,《希社丛编》之《青溪谒圣唱和诗录》录其《和子梁年伯访青浦拜孔宅至圣衣冠墓原韵》诗二首。子梁,即姚文栋(1852—1929),为希社组织人之一。民国元年希社创于上海,以“昌明国学,保存国粹”为社团宗旨。这种由清遗民组织发起的社团,旨在“丁此孔教寝衰、国学垂废之秋,而为是张皇补救之计”,即守护传统先贤之道。在希社人士中,与其交游最著者,当属朱祖谋(1857—1931)。朱祖谋见于民国三年(1914)的希社社友录,然朱宝莹与其交往,早于希社成立。朱祖谋过世,朱宝莹以年侄身份撰写挽联:

浦江邻并,近接清风,记伴坐一灯,恳恳不忘寒事闻;

沧海提携,深纫雅谊,溯追陪卅载,潸潸只剩泪痕多。

由此挽联可知,在与朱祖谋的交往中,朱宝莹深得其提携,在文学方面亦有交流研讨。另外,据《清词序跋汇编》所录朱宝莹《忆王孙•〈梦芗词〉题词》与《浪淘沙•〈兰锜词〉题辞》(即《词综补遗》所录朱宝莹词作《浪淘沙•题〈兰锜词〉》),可知他与《兰锜词》作者程文楷和《梦芗词》作者程宗岱或亦有交谊。

二、《诗式》体例

本书按诗歌体式分类,五绝录32首,五律录49首,七绝录140首,七律录69首,共计290首唐诗。每类诗歌按年代编排,所选以名家诗作居多,如五律,以中唐人作品,尤其“十才子”作品居多;如七绝,以王昌龄、李白、王维、杜甫诗歌为多;如七律,以杜甫与“十才子”诗为多,且止于中唐韩愈,盖晚唐李商隐等人诗深于格律、晦于典故,不宜初学的缘故。由此,我们发现著者的选诗旨趣:就选诗作者而言,突出了各体诗作中的大家名家,同时照顾到了各个时代的一般作家,整体比例合适。其实,著者在编辑大意就已明言“取唐人清新浅显之作”,有便于初学的目的。

本书体例简明,每首诗下按评、注、体、品四类来品评、解释唐诗。这里需提及的一点是,除几首诗外,其馀诗题后均有题解。依此体例评解诗歌,著者有其用意。就“评”与“注”而言,“每首下加以评语注释,研究极易,尤便参考”。而分“体”与“品”,“足明诗学之范围”,即如评韩愈《湘中》诗所云:“凡学为诗,宜分体与品者,如读《题木居士二首》,而知一种刻划手段,不宜尚也。读此一首,而知一种凭吊心情,不能假也。”所谓“体”,即诗歌的题材。本书罗列了游览、赠答、行旅、哭挽、咏物、军戎、祖饯等几类题材,其中一些未予细分的,则归于“杂诗”类。所谓“品”,指诗歌的风貌特征,本书细分为百种之多。仅就与“清”相关的诗“品”,就有凄清、清朗、清婉、清豁、清旷、清逸、清幽、清丽、清远、清新、清奇等如此之多。

三、诗学思想

通过本书对所选唐诗的品评,可知朱宝莹受了司空图、严羽、方回、袁枚、王士禛等人的影响,主张诗歌具有性灵、灵妙、空灵、神韵之质。如评韩愈《春雪》:“视‘故穿庭树作飞花’句,不拘拘于妆点,而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妙,似不及此也。”又如评钱起《梨花》:“通体无一字犯实,读此苟能隅反,用笔自尔空灵。”具体如何做到空灵,以评司空曙《过长林湖西酒家》为例:“首句先将题目平直叙起。二句点染风景,题已写尽。三句转变,意境突起。四句如顺流之舟,冠以‘闻说’二字,以下毫不犯实。凡做诗,下笔最宜空灵。读此可悟作法。”评张说《㴩湖山寺》:“写出超然物外境象。”可知其诗歌审美接近于司空图。评韩翃《寄徐州郑使君》“古人做诗,无一字无来历,此类是也。”这是以严羽的观点来评诗。评刘长卿《送刘萱之道州谒崔大夫》:“大凡做诗:曰抒情,曰写景,曰引事,顾袁氏简斋论做诗主性灵,则引事又宜相题为之。”这是对袁枚性灵说的认可。评陆龟蒙《怀宛陵旧游》“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句:“三句变换,四句发之,十四字作一句读,神韵最胜。”强调神韵,则意近王士禛。而其所受方回影响尤巨,如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方虚谷谓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纪晓岚谓气魄远逊崔诗。”评杜甫《阁夜》:“方虚谷谓感慨豪荡,他人所无,‘悲壮’、‘动摇’一联,诗势如之。”由此二例,即可明知,其评诗,不仅服膺方回,甚至袭用其评语,如评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朱文公尝以唐人仕宦,多夸美州宅风土。此独谓‘身多疾病’、‘邑有流亡’,此其所以贤也。”①方回著,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新1版,第254页。此即录自《瀛奎律髓》卷六。

朱宝莹主张诗歌具有温柔敦厚之质,而盛唐人具备此种资质,故许为唐诗正声。其评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句:“三句入‘送梁六言’,梁入朝,如神仙之不可接迎。四句从送后落笔,言只心随湖水悠悠而去,不特题后摇曳生情。似此缠绵悱侧,亦不失诗人敦厚之旨。盛唐作者,所以为正声也。”又如评张说《桃花园马上应制》“愿逐南风飞帝席,年年含笑舞青春”句:“后两句之眼,又在‘飞帝席’三字。言外见得愿在中宗之侧,无时或忘,允得诗人敦厚之旨。”同样,其评王昌龄《寄陶副使》、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三、四句,均认为用意温厚,合乎诗人之旨。所谓温柔敦厚,即强调诗歌有感发志意的功能,但情感有节制,如此,方合风人之体。故著者评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句:“落句翻用贾谊谪长沙事,为杨少府言,不久贬于此,何须如贾谊之吊屈平,借以自伤,有温柔敦厚之旨。”再如评杜甫《夜》“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句:“颈联上句‘南菊’云云,即《秋兴》所谓‘丛菊两开他日泪’也。下句‘北书’云云,托怨雁,是风人体也。”又如评刘长卿《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句:“落句上句温厚,大有风人之义。下句指‘白云’,见得无人相留,略寓悲叹,又有骚人之思。特造语婉转,绝不露些火气,要可以征诗品也。”可见,诗虽能托怨,但怨而不怒;诗有骚人之思,但不发露。主张温柔敦厚,是著者选诗、评诗的理念。要言之,本书诗“品”虽细分至百种之多,然侧重于清婉、含蓄、性灵、神韵等风格,强调诗歌具有温柔敦厚之质。且知朱宝莹所服膺的这些人,其诗学脉络亦有递相承续关系。

《诗式》主要运用传统的方式品评诗歌,同时偶有新思想之涉入。如前所及,朱宝莹生值晚清政府风雨飘摇之际,中华民族亦面临前所未有之巨变。在此社会与思想均处在新旧交替与碰撞的时代,对这位既中过进士,供职过清廷,又经社会巨变,做为清遗民的学人来说,新旧思想的冲击在所难免,而这或多或少地体现在《诗式》中。著者在编辑大意中,即明确说明:“本书所选各诗,或描写景物,或叙述社会,或寓意讽刺,与近今诗家写实主义,适相吻合。”此处的“写实主义”,以及“引起美术之兴趣”诸语,均透露出作者对当时的新思想有相当关涉,持有与古典诗学分庭抗礼、且或兼吸收之态度。倘若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我们从其评诗当中发现的几个新词语,如“烘托”、“想像”、“心理”,均可作辅证。由此看出著者并不拘泥于传统,虽然这样的新词运用得比较少,但表达贴切。这种新旧交替的烙印,是晚近以来古典文学界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四、评诗法度

本书选编唐诗,以五、七言律绝为类进行选注、评解,以格律及章法为着眼点,归纳其格律体制与作诗法度。那么,不妨将其分为绝、律两类,分别予以简要概括。

(一)评五、七言绝句

五、七言绝句共四句,或二十字,或二十八字,虽字少,但含意不尽。著者指出所谓的绝句正格,即以杜甫《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为例:“首句就题起。二句承首句,‘为送’应上‘奉乞’二字。三句从明府一面转,四句从少陵一面合。两句只言明府桃自多,而少陵桃自少,‘未满园’应上‘虽无数’三字。此作首句平直叙起,二句从容承之,三句转变得好,四句如顺流之舟。此为绝句正格。”当然本书论绝句作法并不仅限于此,不妨细绎如下:

就首句而言,有尊题法,如杜甫《八阵图》、司空曙《别秦卿》;有就题起法,如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李白《赠汪伦》;有凌空盘旋起法,如王昌龄《从军行》;有旁面烘托法,如元稹《雨后》、贾岛《冬夜送人》。

就二句而言,有呼笔,如白居易《萧庶子相过》;有引事起,如陆龟蒙《万金》;有对起,如李商隐《滞雨》。

关于首句、二句之间,有对景兴起法,如张说《同赵侍御望归舟》、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有平直叙起法,如张说《桃花园马上应制》;有比起法,如杜甫《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有烘托法,如韩愈《题木居士二首》。

就三句而言,著者持“绝诗以三句为主”(评杜甫《绝句》)的观点,可以说,这是绝句最重要的特征①按:“绝诗以三句为主”的观点,并非著者首创。《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卷一,释圆至即有论曰:“若绝句,则以第三句为主,或以其句法相似,或字面相同,或第三句唤第四句者,或不换而第四句申其意者,或纯以景物,或景物中有人者。”。如评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三句言盼穆之来,故欲扫门以迎远客之至,此正见第三句宛转变化工夫。”三句在整首诗中主要起到变化之功,如评王维《少年行》“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四句写少年技击奏功,要从三句转出,信哉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也。盖‘坐金鞍’,写少年方骑马。‘调白羽’,写少年方射箭。而‘杀单于’三字,自迎机而上矣。”或于前两句起到转变,如评王维《疑梦》“黄帝孔丘何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第三句从前两句‘莫’字转变出来。”有实接法,如高适《除夜作》、李白《赠汪伦》;有虚接法,如王昌龄《李四仓曹宅夜饮》。

就四句而言,有实接法,如杜甫《八阵图》;有用事结法,如赵嘏《春酿》、温庭筠《题友人居》;有开一步法,如高适《除夜作》;有加一倍写法,如宋之问《登逍遥楼》。

三句、四句之间的关系,是绝句所要关注的重点。本书通过具体评述,将绝句“三句为主、四句发之”的原理楬橥出来。一般而言,最常见的关系,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此句宛转变化,四句自顺流而下”(评杜甫《绝句》),如李白《赠汪伦》;第二种,“四句申三句之意,十字作一句读”(评元稹《雨后》),如陆龟蒙《怀宛陵旧游》;第三种,“所谓三句为主,四句发之也”(评王缙《九日作》),如评李白《早发白帝》:“绝句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语尽而意不绝,大抵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如此诗三句‘啼不住’三字,与四句‘已过’二字呼应,盖言晓猿啼犹未歇,而轻舟已过万山,状其迅速也。”此外,绝句三、四句之间有对起法,如韩愈《次峡石》、李白《越中览古》;有抑扬法,如韩愈《题木居士二首》。

(二)评五、七言律诗

发句,有就题起法,如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王昌龄《万岁楼》;有引事起法,如杜审言《赋得妾薄命》;有状景起法,如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有对起法(格),如白居易《客中守岁》、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有倒装法,如杜甫《登楼》;有题前起格,如杜甫《奉寄高常侍》。

就颔联而言,有活对,如李商隐《哭刘司户蕡》;有流水对,如韩愈《广宣上人频见过》,再如韩翃《寄徐州郑使君》颈联“射堂草遍收残雨,官路人稀对夕天”;有借音对,如韩愈《醉中留别襄州李相公》“眼穿长讶双鱼断,耳热何辞数爵频”句。

就结句而言,有含情不尽结法,如刘长卿《送朱山人放越州贼退后归山阴别业》、白居易《夜送孟司功》;有感怀结法,如刘长卿《代边将有怀》;有抬高结法,如刘长卿《送袁处士》;有尊题法,如王维《酬郭给事》;有结联格,如刘长卿《送宇文迁明府赴洪州张观察追摄丰城令》。

著者评五、七言律诗,从发句、颔联、颈联、落句方面条分缕析,亦有整体观照。如评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七律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诗是也。读者须知其一气滚注,只如说话然。”再如评耿湋《送大谷高少府》:“凡落句与颈联及发句,须有回顾之神,此类是也。”又如评韩愈《广宣上人频见过》:“上下句用意须贯通,布局须有照应,此首显然可见。须细读,然后下笔合于法矣。”就整首诗而言,侧重句间前后回顾、整体流畅贯通。

需要简单提及的是,以起承转合来解诗、评诗,早在南宋周弼《唐诗三体家法》已具梗概。至元人杨载《诗法家数》、范梈《诗法》与傅若金《诗法正论》等诗学著作,明确将其作为评诗之法细加研讨①关于起承转合之说,陈斐《南宋唐诗选本与诗学考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第239页)驳正蒋寅《起承转合:机械结构论的消长——兼论八股文法与诗学的关系》(《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一文所持自元人诗话的观点,可参阅。。这种评诗之法自其产生以来,有承之者,亦不乏贬之者。如清初叶燮《原诗》论曰:“律诗必首句如何起,三四如何承,五六如何接,末句如何结;古诗要照应,要起伏,析之为句法,总之为章法。此三家村词伯相传久矣,不可谓称诗者独得之秘也。”②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内篇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1页。在叶燮看来,这种解诗之法倒适合村塾学究教以童蒙时所用。其间利弊高下之讨论,固不在本书论列范围。不可讳言,以此诗法论诗自有其弊端,亦不可否认它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书著者不避用此法,亦不局限于此,故评诗时亦更为灵活机动、细致熨帖。

(三)评诗歌题目

本书导人以作诗之法,除了诗体之律、绝作法之外,还从格律、题目、题材、用典、炼字炼句等方面入手,此处仅就题目来论。

从题目入手,是著者评诗的一大特色。本书特别关注诗歌题目的重要性,如评卢纶《送从叔士准赴任润州司士》:“题中无一字漏写,不可见昔人构思之周密耶?”强调相题而施,如评李端《江上送客》:“题为‘江上送客’四字,倘泛言‘送客’,而不切‘江上’,则题目只做一半。此弊近今不免。”又评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大凡做诗,不外写得真切,亦各视其题目而已。同样是写听闻笛诗之诗,作者从题目字眼入手,如评高适《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题为‘听吹笛’,首句从吹笛者起,则‘听’字方有根。二句楼上自萧条,海月自闲,故听得吹笛之声,而‘听’字又有着落。三句从‘听’字转。四句发之,纯写‘听’字之神。凡下字最要斟酌,如末句下‘关山’二字,并上‘借问落梅凡几曲’句,亦切题矣。若易以‘江城’二字,便是黄鹤楼听吹笛诗。”这是从题目“听”字着手而论。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曰‘闻笛’,与前首(编者按:即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听笛’异。听笛者,知在黄鹤楼上,故有心听之也。闻笛者,不知何处,故无意闻之也。”则又从“闻”字着手而论,且辨析听、闻之异。

本书评诗,以题目为纲而挈领诗句,如评白居易《醉游平泉》:“‘游平泉’一层,‘醉游’一层,先将题目认清,然后落笔,斯有层次,有意境。首句、二句写‘醉游’,何等放旷,亦何等帖切。三句、四句写‘游平泉’,自然凑拍,绝无雕琢痕迹。此所以为大家也。”就题目字多的情况而言,“题字多者,从题中何处起,先须辨明。凡题字有主脑,即应从主脑处入”(评卢纶《同赵进马元阳春日登长春宫古城望河中因寄郑损仓曹》),“凡做诗,题字虽多,就其要者落笔,此定法也”(评钱起《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实际上由字多的题目而言,认清主脑,就其要者落笔即可。

作诗之法,要从题目中主字着手方为切题,如评杜甫《阁夜》:“题有‘夜’字,便应切‘夜’字着想。”再如评孟浩然《除夜有怀》:“题为‘除夜’,从‘除’字着笔便切。……题字无一滑过,格律精细。除夜诗多矣,大抵映带‘夜’字而已,如此首处处从‘除’字落笔者少也。凡做诗,亦贵切题,切题便真。”另外,就作法而言,有题前起法,如评陆龟蒙《和袭美春夕酒醒》:“题系‘酒醒’,从‘醉’字入,系题前起法”;有尊题法,如评沈佺期《陪幸太平公主南庄诗》:“发句上句切‘南庄’起,下句切‘幸’字承。颔联承上句‘幸’字写景。颈联切‘南庄’写景。落句上句切‘陪’字,下句言陪幸到此,过于游仙。此尊题法也。”

对于初学而言,作诗需要切定题目,是最先一着。然一首佳作,“就题发挥还不够,一定要能想到题外,方能归结到题中。诗的巧拙,分别就在这里。”①瞿蜕园、周紫宜:《学诗浅说》,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第30页。即如本书评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句:“人骤散去,江山如故,只增寒景,系从题后着笔。”同样,评岑参《山房春事》:“后两句从题外另生一意,虚写法。凡落笔总宜于虚处摩荡,所谓‘意翻空而易奇,语征实而难巧’也。”再以以许浑《月夜期友人不至》诗为例,可知本书即已强调题外发挥之义的重要性:“此诗题巅、题之旁面、对面、题后、题前俱到。凡做诗文,总须从空处落想,断无实做题面之理。此生死之别,读者不可不知。”

五、评诗特色

本书在评诗方面有两大特色。其一,持诗、文作法可以互证的理念;其二,用类比、反比例证的方式引用唐人诗作来评诗。

(一)诗、文作法互证

著者持诗、文作法可相互证的观点,认为“作文贵有关系,作诗何独不然”(评耿湋《送大谷高少府》)。其评元稹《古寺》:“首句入‘古寺’,下五字曰‘春馀日半斜’,与上‘古寺’二字相称,且为第三句先伏根。二句写景,亦切僧寺。三句言虽已春馀,方花开之时未到,而院自为花院。此句为主,应上‘春馀’、‘竹风’,而起下句,一意贯串。但在寻僧,不在寻花,回顾首句作收,馀意无穷。欧阳修《醉翁亭记》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境相似。可知诗、文做法,有足以相引证处。”同样,评韩愈《从潮州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北望讵令随塞雁,南迁才免葬江鱼”句之“讵令”、“才免”:“凡诗文有以虚字写出神理者,此类是也。”评韩愈《广宣上人频见过》“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句:“颈联‘学道’固对广宣言,‘吟诗’亦系对于广宣发,以广宣有诗名。可知诗、文用字,必有关系,断无可以随手扯入也。”

(二)评诗时往往引唐人诗歌或诗句以作引证,具体来讲,有两种用法。

其一,引诗作类比例证,如评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首句“巴陵一望洞庭秋”:“首句就‘洞庭’起,具有远势。后来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句,正复相似。”又如评卢纶《裴给事宅白牡丹》:“此首起承衬起,用笔甚活。三句、四句切‘白’字,借‘玉盘’形容之,绝不露斧凿之痕,而自然含有‘白’字在内。且白牡丹在裴给事宅,亦须切主人身分,以‘玉盘承露’等字点染,自切给事分际。如戎昱《红槿花》诗‘今日惊秋自怜客,折来持赠少年人’,又薛能《黄蜀葵》诗‘记得玉人春病起,道家装束禳时’,做‘红’字、‘黄’字,均在有意无意之间。他题皆可隅反。”又如评李端《送张淑归觐叔父》“马向塞云去,人随古道还”句:“此联与崔峒《送薛良史往越州谒叔父》云‘遥想兰亭下,清风满竹林’二句,用事同,用意同,可以互证者也。”

其二,引诗作反比例证,如评王维《疑梦》三、四句“黄帝孔丘何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第三句从前两句“莫”字转变出来。‘安知不是梦中’六字,托之虚幻,栩栩欲活,造境何等灵妙。杜甫‘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意境略不相同。”又如评杜甫《少年行》:“二十八字,全写少年孟浪之状,与王摩诘‘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意境迥不相同。王言少年策功于沙场,杜言少年肆志于落拓也。”

相对而言,在这两种用法中,运用类比例证之处较多。作者引诗或类比,或反比,均有令读者了解唐人作诗之法的相同或相袭,抑或各出心裁,俱臻妙境。且作为引证的这些唐人诗歌或诗句,有一部分选于该书,便于读者检寻对照,加深理解。

六、后世影响

朱宝莹《诗式》初版于民国十年(1921),至民国廿七年(1938)已印行十三版。仅就此印刷之勤,足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这里不妨引朱自清先生《论诗学门径》一文对其评价来作印证:

坊间诗学入门一类书,也偶然注意及此,但太略、太陋,无甚用处。比较可看而又易得的,只有李锳《诗法易简录》(有铅印本)、朱宝莹《诗式》(中华书局铅印)。……《诗式》专取五七言近体,皆唐人清新浅显之作,逐首加以评语注释。注释太简陋,且不免错误;评语详论句法章法,很明切,便于初学。书中每一体(指绝句、律句)前有一段说明,论近体声调宜忌,能得要领。初学读此书及前书后半部,可增进对于近体诗的理解力和鉴赏力。①《朱自清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87页,第240页。

朱自清先生也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中说:“朱宝莹先生有《诗式》(中华版),专释唐人近体诗的作法作意,颇切实。”②《朱自清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87页,第240页。通过阅读此书,可证朱自清先生的评价确是非常中肯的。作诗先从解诗入手,《诗式》力图通过所选的这些清新浅显的唐人诗作,在评解、注释的基础上令读者知晓作诗法门。实际上,我们通过这些品评,又何尝不能够更为细致而贴切地解读唐人诗歌呢?从此角度来看,此书确实有着可读的意义。本书目的固在于“导初学作诗”“易于学步”,因此,对想学作诗的初学者、或想领略唐诗魅力的读者来说,细心研阅此书,都有益处。

Discussition on Zhu Baoying SHI SHI

QIAN De-yun
(Literatural school,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China)

The “SHI SHI (The Type of Poetry)” witch wrote by the ROC scholar Zhu Baoying had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 the methods of Tang poetry composition by distinguishing the type of the poetry that based on their genres, theme and character. witch help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rules of Tang poetry composition, and then learn to compose poetry.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ers had paid a lot of attention to the Tang poetics works in ROC era, therefore this “SHI SHI”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ose.It presented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ancient Tang poetics will reach to an end, the new Tang poetics on the modern meaning still stays in an initial phase, and the new and the old academic thoughts interact.

Zhu Baoying; Tang poetics; Poetics thoughts; The Rules of Tang poetry composition.

I207.2

A

1672-1217(2017)05-0027-07

2017-07-03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7YJC751026):唐集序跋整理与研究。

钱得运(1983-),男,甘肃永登人,兰州理工大学讲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 唐音]

猜你喜欢
唐人著者唐诗
唐人路上 花瓣飘香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中国唐人御工坊 中国唐人琴苑
从日藏《唐人相扑》装束看清代中国戏曲的在日传演
唐诗赏读
古代也有交规,唐人超速要“打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