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创新精神”梳理与研究

2017-03-06 04:57乔莉莉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中华民族科技

乔莉莉



中国历史上的“创新精神”梳理与研究

乔莉莉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沈阳 110122)

亘古以来,中华民族从未放弃过对“创新”的思考与实践。在历史的视角下解读中国各个时期的“创新精神”,并对其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思想进行梳理,不仅有利于创新思想研究进一步深入,更可为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得以彰显提供历史依据。

创新;创新精神;技术创新;科技创新

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在探寻创新之路上“上下求索”。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等古训来阐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其最鲜明的禀赋。创新精神不是舶来之品,它蕴藏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对其寻根朔源、梳理探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更具实现其创新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古代“创新精神”历史钩沉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创新,倡导人类不断发展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摒弃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以革新姿态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彰显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光耀(雅斯贝斯)。

(一)“创新”的滥觞。根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新”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践行的重要问题。“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出自《诗经•大雅》。

(二)生生之谓易。张岱年认为,《周易》是从“天人和一”的哲学角度,对“新”的阐述和认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揭示了事物创新的本质与根源。

(三)和而不用。《国语•郑语》记载,伯阳父(太史)在和郑桓公讨论国家兴衰之道时,首次提出“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后来孔又对其加以引申。

二、古代对“创新精神”的探索与践行

(一)儒家对创新的继承。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败,私学的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了园地,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继续秉承了创新的思想与精神。

(二)今胜于古。汉代的王充提出“今胜于古”,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与古人相“齐”,今人和古人气禀相同,没有根据说古人胜于今人,更没有理由“颂古非今”。

(三)技术创新推动国家发展。宋代产生的多项科技成就在世界历史上占据首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出自宋代,与其相应的科技创新思想也成为人类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革故鼎新。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总结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提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见解,认为只有放弃“守故物”才能达到“日新”,进而揭示出一旦事物不变化就必然趋向腐败。

(五)疾呼创新。明清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也成为困扰我们和世界的“李约瑟之谜”。明末清初以外部推动促进中国自主创新的方式无疑剥夺了创新精神和思想滋生的土壤。

三、近代前驱者对创新精神的呼唤

(一)思想启蒙。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迫切希冀改变因循守旧的现状,期待国家与民族求新,期盼社会出现新气象。为此,康有为倡导“启发新俗,日事新法”,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起到了发蒙启蔽的作用。

(二)开启民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源起于严复的《天演论》。他将西方文明和科技思想引入中国,其毕生都在寻求中华民族的繁盛之道。

(三)创造与创新。到了五四时代,启蒙思想家们将“创造”定位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和使命。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一次思想启蒙,更是思想大解放。

(四)综合创新。近代先驱在寻求救国图强的实践中身体力行,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可谓融贯中西,致力于创建中国历史未有的政治体制。

(五)技术创新。在近代中国,鲜有成功的技术创新案例,而由范旭东、孙学悟等创办的技术创新机构“黄海社”则无疑是个例外。黄海社不仅以兴办实业、开展科研为契机为中国社会培植新的精神力量,更以其对技术创新的实践为当时的国家选择转型路线起到了引领作用。

四、新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关于创新的观念与思维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先后几代领导集体对创新进行艰辛的探索,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崛起起到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

(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曾提出新中国在学习外国经验时有两类方法,一类是专门的模仿,而一类则是具有独创精神。同时,他还倡导通过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创新与进步。而邓小平则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给予高度肯定,充分认识到高科技在推动科技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驱动战略。习近平作为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其执政思路中,“创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内政外交的诸多领域无不渗透着创新精神,具体概述如下:在科技领域,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与全局的核心地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要敢于“涉险滩”以挣脱思想观念的桎梏,要实行体制创新以摆脱利益固化的束缚。

文不尽言,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而创新精神是我们不断前行的思想源泉,是激励我们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1]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M].海南2010.5.2-3.

[2]广陵书社.诗经[M].南京: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13.26-27.

[3]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 (9):12-17.

[4]杨廷福.王夫之.北京:中华书局,1985.11-12.

[5]张秉伦,徐飞.李约瑟难题的逻辑矛盾及科学价值[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 (5):39-42.

[6]赵津、李健英黄海社与近代中国创新精神的塑造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30-138.

(责任编辑: 李冬青)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基于STW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编号JG15EB103;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辽宁省高职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W2014400)。

D261

A

1007-421X(2017)01-0114-02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中华民族科技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