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艺术形象内涵的丰富性分析

2017-03-06 04:57徐静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罗贯中蜀汉艺术形象

徐静



诸葛亮艺术形象内涵的丰富性分析

徐静

(海城电大,海城 114200)

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人物,同时也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和喜爱。本文就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他的神机妙算、忠贞不渝、慧眼识人以及多变的性格正是其魅力所在。

诸葛亮;艺术形象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人们说话办事,都经常提到他,把他当作良师益友。他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型,是三国时期倍受爱戴和怀念的尽乎神话般的人物,祭祀他的庙宇,流传他的故事。那么诸葛亮究竟是何许人也,竟有如此魅力?

一、神机妙算的军师

诸葛亮第一个受到欢迎的是因为他是智慧的化身,这个人物形象在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成功的描绘出来后,他那层出不穷的计策,他那面对困难的应付自如,他一眼就能识破任何狡诈伎俩,他计无不中,算无遗策,神化般的“神机妙算”,更是人们心中“军师”的完美典型。

用神话的夸张手法来展示诸葛亮在斗争中取得的胜利。

例如在赤壁之战前出使东吴之前,诸葛亮即料定,周瑜必将会杀之而后快,并会找种种借口处心积虑为难于他,使之身处险境。神机秒算在月余后将会出现特殊反常的东南风天气,以及逃离虎口的准确时间,并安排好了赵云到岸边接应。

又如:“草船借箭”。在小说里,本来是周瑜想害他,叫他去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十五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他却故弄玄虚,答应在三天内完成。周瑜认为他自投罗网,一方面吩咐军中匠人等,教他们故意延迟,凡应有的物件都不与备齐;一方面心安理得地准备杀他。读到此处读者在为诸葛亮捏一把汗。可万万没想到诸葛亮反向鲁肃要了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布幔、草人等物,用长索将船相连,往北岸进发。当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把船只从头到尾,从西至东一字摆开,在船上擂鼓呐喊。不一会曹营射箭如飞蝗,有的落在水中,有的射在草人上。约有一个时辰,诸葛亮下令回营,搬下草人,其上尽是箭羽,十万有余。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亮曰:“操乃奸人,何惧”。诸葛亮之所以敢于冒生命的危险,是因为他估计曹操多疑不敢轻出,所以才能不费半点物料,向敌人借来十万支箭。

二、忠贞勤勉的贤相

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更加倍受人们感动的是他的忠贞,倍受人们爱戴的是他的勤勉。

“忠心赤胆,廉明清正”的相关描述贯穿全篇。深知蜀汉的进一步勃兴,困难重重,必须费尽心机,竭尽全力,但为了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心。为了蜀汉大业,他殚精竭虑、不畏艰险地进行南征北讨。甚至在战斗中亲临前线,赴阵对敌。在初出祈山收姜维时,他还“自为前部”,受到敌兵重围,冒了很大的危险。为了建立稳定的大后方,他亲自深入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为了蜀汉事业,诸葛亮忠于职守,辛勤工作。他“亲校簿书,自理细事,食少事烦,汗流终日”,部下杨颙关心他的健康,劝他不要过劳,诸葛亮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吾尽力也。”他事必躬亲,勤勤恳恳的工作精神,感人至深。

诸葛亮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蜀国大业,最终病死在北伐途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突出表现了他对刘备蜀汉事业的忠贞不渝。刘备在白帝托孤时:“如其不才,君可取之。”的言词令孔明“汗流遍体,手足无措”,立下“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也!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誓言。从此,他以全部的精力“夙夜未感有怠”来践行。在后期大权独揽之后仍能保持君臣之分,尽心办事辅佐刘禅就能表现出这一点,前后两篇出师表更是体现了诸葛亮的赤胆忠心。最后,诸葛丞相在五丈原伐魏前线积劳成疾,终于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蜀汉事业。

三、独具慧眼的伯乐

“夫治国者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这是诸葛亮讲“举贤”对于治国的重要。

“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刚害,辅弱则倾”,诸葛亮讲“贤才”对于国家的重要程度。

在选才用贤这方面,他独具慧眼,只要是有才干之人,一经发现,果断起用,并委以重任。蜀将王平在街亭战役中表现出色,在以后的战役中委以重任。

庞统初来蜀国时,刘备只给他一个县令。庞统对众事不理,又喝得酩酊大醉,就在张飞来视察时,仅用一个晚上,把所有的案件都审理清楚。诸葛亮劝刘备说:“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之先,愿主公重加察之。”他不但能发现人才,还能人尽其才,“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在北伐时,除了第一次出祈山时没重用外,其余几次都委以重用,即使在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用魏延为先锋督前部。甚至在其病危之时仍大胆任用魏延断后。明知其事后必反,仍能重用,充分体了人尽其用,展示了诸葛亮精准的用人之道。

诸葛亮“志、变、识、勇、性、廉、信”七项识人法,更能体现其识才用人之精粹。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要求为官用人者应擦亮双眼,识人用人时唯有注重多方考察、反复考验,才能做到全面知人、准确识人、正确用人。诸葛亮特别强调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可见诸葛亮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

四、复杂多变的性格

罗贯中浓墨重彩精心刻画诸葛亮形象,使之成为了人们心中完美的化身。然而,,仔细品味,不难发现这个完美的典型人物,性格上却复杂了一些。

从诸葛亮斗争信心上看,先是在入主汉中、建立蜀国以前,雄姿英发,对一切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展示了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不仅有非凡的抱负,而且对争取实现这一远大理想有高度的自信心。诸葛亮无论在曹操强大的攻势面前,还是在夺取荆州、西川、汉中的战斗中,不管条件有多么艰难困苦,他总是信心百倍,积极乐观,以一个胜利者姿态出现读者的面前。而后他伐魏的思想却截然不同:“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他认为蜀汉无法与曹魏“持久”共存,对前途缺乏必胜的信心,只能主动伐魏,以攻为守,否则将很难避免败亡的后果,于是,打出了“光复中原,重兴汉室”的正义旗号,来掩饰他的信心不足。最后他在一次次听到将领死去,更是掩饰不住他的悲观情绪及对前途的忧虑,“放声大哭,昏于地上,半晌苏醒”、“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

而从其斗争的胆略上来看,也是如此。先是胆大心细,敢于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后来却谨小慎微,完全不同于原先的气魄。如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的一封恐吓信,吓得东吴文官只想投降。这时,诸葛亮出使东吴,一扫孙权集团上下弥漫着的惧曹气氛,大灭了敌人的威风。诸葛亮在东吴时,面对周瑜的种种迫害,却说:“某虽居虎口,却安然如泰山。”而后在出兵伐魏前夕,丞相诸葛亮听说司马懿总领雍凉之兵马,立即“大惊”,听从马谡用反间计去害他。把司马懿搞下后台孔明闻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领雍凉之众,今既中计而贬之,吾有何忧耳!”于是才上表北伐。丞相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任职和罢免,一会“大惊”一会“大喜”,可见他对敌人“忧”念之深切。

笔者认为恰恰是这种性格上的变化才使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更加的亲切。

历史小说,三分虚构,七分事实,作者不能违背历史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把诸葛亮塑成“完人”的形象,也是人民群众的心愿,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蕴。

[1]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人民文学出版社.

[2]李希凡.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C].上海文艺出版社.

[3]陈寿著.三国志[M].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4]李厚基.三国演义简说[C].林骅上海古籍出版社.

(责任编辑: 李冬青)

I206

A

1007-421X(2017)01-0095-02

猜你喜欢
罗贯中蜀汉艺术形象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及其成因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
剑胆琴心向《三国》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罗贯中写《三国》趣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