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朱亚萍++苏小斌++邱悦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构建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常州市2008—2012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常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呈上升的趋势,而且逐步向良好协调发展.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协调发展度
【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1055045x);2013年常州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A400413049);2014年常州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A3460414065).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两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动态关联关系,二者之间紧密关联,通过耦合反馈,放大相互之间的协调效应,促进整个系统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状态的转变(见下图).事实上,旅游业的环境依托、资源消耗等产业属性决定了生态环境建设要为旅游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承载并制约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发展又促进并胁迫生态环境向高层次发展.因而,深入研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限制的耦合互动关系,反映二者的协调发展状况对于解决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分析了常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复杂系统,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常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从定量的角度揭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望丰富相关的文献.
一、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1.指标选取与数据采集.本文以赴常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游客人数、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收入/全市GDP、旅游总收入/第三产业GDP、全市第三产业GDP增加值、游客人数/常州市居民数共九个指标来刻画常州市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另外选取常州市生态环境水平的指标,分别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环境噪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SO2排放量和CO排放量(数据来源于《常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常州旅游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等).
2.主成分分析.为避免分析结果受到测量数据不同量纲的影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再通过主成分分析分别计算出两子系统的各指标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得旅游经济的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6.641%,另外生态环境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3.672%.另观察各主成分在指标上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可以判定旅游经济提取的2个主成分分别为旅游经济规模因子、对外旅游经济效益因子;生态环境提取的3个主成分分别为生态规模因子、环境建设因子、空气质量因子.
二、协调发展模型建立与分析
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
D=C·T,T=12f(x)+12g(x).
其中,D是子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T是复杂系统综合发展水平,C为协调度,具体表示如下:
C=f(x)·g(x)14(f(x)+g(x))212.
计算旅游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时,为克服主观因素给指标赋权时带来的偏差,因此在研究各指标联系程度及信息承载量基础上,采用熵值赋权法来确定各指标的重,同时利用上述模型得出2008—2012年常州市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974,0.797,0.449,0.779,0964.即看出,2008—2012年常州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2008年处于良好协调发展且旅游经济滞后状态;2009年处于中度协调发展且生态环境滞后状态;2010年处于勉强协调发展且旅游经济滞后状态;2011年处于中度协调发展且旅游经济滞后状态;2012年处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良好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滞后型状态.另外,可知常州市在整个5年间协调度和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一个前期下降较大,中期较为平稳,后期上升较大的走向.由此可以预计,未来常州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仍将在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呈快速上升趋势.
总之,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进才会促使一个城市整体进步.总体说来,常州市的旅游經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自2010年来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转变,说明两者能够协调互促,共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常州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二者的发展水平有交替变化的态势.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常州市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用于旅游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以提高综合发展水平;其二,通过立法手段划拨旅游事业的部分收入用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从而确保旅游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其三,鼓励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在合理调配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以促进旅游经济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76-82.
[2]崔峰.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64-69.
[3]王辉,姜斌.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15-119.
[4]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1):84-87.
[5]宋冬梅,肖笃宁,申元村.我国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4(4):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