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花香

2017-03-05 00:20王干
湖南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宝钗贾宝玉黛玉

王干

世界文学史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文学史上则有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原因除了本身的文本具有丰富多样的可阐释的可能外,还在于在能指之外,还有着丰富的所指内涵。这种将所指和能指巧妙地融合于一体的文本,常常具备了符号学美学阐释的空间。而符号美学带来能指和所指的多种可能,则往往容易造成说不清、说不准、说不完的语境,因而在这样的语境造成了解读的多种可能。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认为《红楼梦》的多重意义来自于读者的眼光不同。读者的眼光作为主观的存在,对客观的文本的理解自然不会相同,但像对《红楼梦》解读产生这样的歧义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中国文学史上仅此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虽然也有不同的见解,但经得起如此反复不断、五花八门的解读方式的小说,也只有《红楼梦》。

原因在于《红楼梦》提供这样解读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除了来自小说丰富实在的内容外,也与小说自身提供的符号系统相关。已经不止一个学者试图通过对《红楼梦》的符号学的解读,来阐释《红楼梦》留下的难题,每一个论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都似乎又没有能够彻底解释好《红楼梦》。如果通过一个符号系统去完整解密《红楼梦》的密码,则说明《红楼梦》不是一部流芳百世的经典,而是一个编码系统。《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多种符号系统貌似能解码,但发现揭开的都是冰山一角。所以找出小说的核心符号,或许对全面理解小说的内涵会有所帮助。

一、 石和玉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脂砚斋说它是本名。也就是说脂砚斋当初评点时,已经有了《红楼梦》的书名,但这个本名后来被“艺名”取代,也不奇怪,艺名取代本名的事情经常发生。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石头记》未免枯燥了一点,但就小说而言,尤其是前八十回而言,《石头记》是吻合这个书名的,至于后来变成了《红楼梦》广为流传,一是一百二十回的版本,更像一个“梦”的结构了。二是,《红楼梦》对普通读者的遐想和兴趣远比《石头记》要响亮吸引人。

就小说本体来讲,《石头记》朴素但又不那么简单,石头记,石头所记,所记石头,准确。而《红楼梦》则有些飘忽,红楼在哪里?大观园?太虚幻境?贾府?都是又都不是。至于后来蔡元培先生通过“红”来解读出朱元璋的“朱”,并因此得出《红楼梦》是反清复明的政治小说,更是《石头记》这个书名不能赋予的。《石头记》中的石头反复被人们说起,又那么让人难忘,自然与石头在小说中的分量有关,小说的开头有创世纪的神话味道: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見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般认为《红楼梦》是儿女情长之作,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属于小叙事的范畴,但开篇这样一段关于女娲补天神话传说的叙述,确是宏大叙事的开头,而“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偈语则是一个“补天”者的感叹,也就是中国文人传统里怀才不遇母题的再现。但这样一块“弃石”,“日夜悲号”的弃石后来来到人间,便上演了与女娲补天神话一样流传千古的中华传奇。小说中写道:“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自此,石头便转化成了坠子一样的美玉,石头只是引子,而玉才是小说的本体。《红楼梦》又名《金玉缘》,一般人理解为宝钗和宝玉的姻缘,其实这里的“玉”不应只是宝玉的玉,其实也应该是黛玉的玉,甚至还可能是妙玉的玉。因为在小说中,曹雪芹对宝黛是平等对待的,所以才有俞平伯先生的“钗黛合一”之说,金玉缘也可以理解为宝玉与宝钗、黛玉的“金玉”之缘,因为如果把金玉缘简单理解为宝钗和宝玉的爱情故事其实是不符合中国这个“缘”的故事结构的,比如《牡丹亭》里的“结良缘”,是因为杜丽娘爱而不得忧郁至死,最后还魂与柳叶梅成婚,圆满了爱情。也就是说,取名为缘的作品,往往因为缘分不够,经过主人公的努力“奋斗”,感动上苍,赐予他们的良缘。而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并不是贾宝玉努力争取的,薛宝钗对此婚姻也没有非此不可的诉求,对薛宝钗来说,父母之命就是最佳的选择。嫁给宝玉,其实宝钗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对于贾宝玉来说,选择黛玉还是宝钗,才是他的两难选择,因而金玉缘,其实是钗黛的缘何以如此让人纠结。因为对贾宝玉来说,钗黛才是“兼美”,一般都认为贾宝玉抑钗扬黛,其实贾宝玉对薛宝钗也是“点赞”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这样描写:“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若长在林姑娘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我没福。”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呆了。宝钗褪下串子来给他,他也忘了接。”

宝玉对宝钗身体的反应出自本能,也就是说他其实对林黛玉的爱并不是全部的唯一的,林黛玉的杨柳风姿富有诗意和审美的价值,但薛宝钗的雪白和丰腴(“脸似银盘”)则充满肉欲的诱惑,“另具一种妩媚风流”。这种灵与肉的冲突正是金与玉的困惑,怀金悼玉正是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后悔和追思。

玉便是小说里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符号,都说宝玉和黛玉的名字含着玉,其实宝钗和宝玉的名字也含着同一个“宝”,这样说明曹雪芹对宝黛是一碗水端平的。而《红楼梦》第一次出现的关于“红楼梦”的这个词也是从“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出现的,怀金悼玉,当然有宝钗和黛玉,至于史湘云和妙玉,也是一说。至于后来扬黛抑钗,都缘于高鹗的续著,因为续著里面宝钗似乎占了林黛玉的地盘,去和宝玉结婚,而且结婚的手段颇为恶心,用的是调包计。已经有研究者说,这不符合宝钗的性格,中庸的宝钗一般不会去干这种缺德的事情的。当然小说将这个恶人交予了王熙凤,恰迎合了一般读者的阅读诉求。

小说里对通灵宝玉的描写,这块宝玉虽然说是贾宝玉天生从胎里带过来的,但我们不难看出就是那块大石变成的“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因为小说写神僧又将美玉“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然而,贾宝玉似乎对这个命根子,动不动就要摔一摔。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因为没有见到这个被他命名“颦颦”的妹妹没有同样的挂件,就“自惭形秽”而摔玉: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得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得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显然,通灵宝玉是命根子,晚上宝玉睡觉的时候也要放在枕头下面暖着,但陷入爱情的贾宝玉有点置性命不顾,要扔掉这块与生俱来的护身符,而求得与林黛玉的“同构”与对称,林黛玉没有佩玉,姐妹们都没有佩玉,我为什么要佩玉呢?林黛玉的名字中黛玉是戴玉的谐音,但是戴玉者没有佩玉,似乎也在暗示了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胡适先生曾经非常可爱地认为贾宝玉衔玉而生是不科学,现在更有研究者认为“衔玉而生”是王夫人为了让自己孩子高人一等策划出来的阴谋,理由就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衔玉而生是谎言。当然,这些说法是非常可笑的,如果全从科学出发,小说没法写了,《红楼梦》的很多情节都不存在。

很自然,玉在小说里是一种意象,一种象征。它是贾宝玉等人高贵的符号,也是人物命运的外化,当然还是小说的深层寓意所在。高鹗在续著中,写到宝玉丢玉之后,神志恍惚,灵性全无,由此暗示整个家族的衰败。续著写宝玉失玉之后的假玉事件的闹剧就有些违背了曹雪芹的叙事风格,有撑篇幅的嫌疑。小说开头写弃石成玉,是很富有意味的。而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红玉,虽然也是林之孝家的,又叫林红玉,但因为小说里的叫“玉”字的人格都高,红玉就被称为小红和红儿了,是怕身份和学养平平的红玉亵渎了玉的高贵和清雅。

《红楼梦》里最高雅的不是宝玉、黛玉,而是那个女神般的妙玉,她公然叱呵薛宝钗和林黛玉太俗,而林黛玉是受不得半点委屈的,但在这个至尊级的“玉”面前,也只好赔笑脸。而这样的至尊级的“玉”,最终也无可奈何地落入“泥淖”。都说“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说的是妙玉,其实不仅是妙玉,金玉质也含有宝钗、黛玉等金玉们,进入泥淖,未必是肮脏之地,泥土本是大地,淖是水池,是水土混合物,既然女人是水做的,回歸大地,回归来源,也是很自然的。玉,原是石头,转了一圈,沉入土地,重新成为石头,也是当然的归宿。玉陷泥淖,本是红楼一梦,质本洁来还洁去,固然好,染上尘埃,化作石头,也是天地常态。

二、花和香

周汝昌在《红楼花品》说:“以花喻人,名花美人的互喻,是中华文化中极高级的审美观”。有人曾经从植物学的角度去论述《红楼梦》里花草树木,发现《红楼梦》里的植物南北交杂,品种多样,且多名贵花木。《红楼梦》对花草树木的描写,主要在一个核心是在“花”的意象营造上。《红楼梦》是写女性命运的,这些女性的命运都与“花”的意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占花名”使大观园女子各抽了花签,对她们性格和命运做了全面暗示。黛玉——芙蓉(荷花),在此芙蓉应指荷花,只有荷花能配黛玉。宝钗——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正是宝钗的写照。探春——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得贵婿,但也嫁得远。

史湘云——海棠,香梦沉酣,湘云的娇憨尽体现在她醉卧那段。李纨——老梅(腊梅),竹篱茅舍自甘心,合李纨。丫鬟也有花对应,麝月——荼糜花,袭人——桃花,香菱——并蒂花。

著名画家戴敦邦曾经创作了《红楼梦群芳谱图》来展示这些女性的风采。花的意象在《红楼梦》中可谓运用到极致,可谓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在《红楼梦》里,有许多章回的篇目篇幅都是以花的意象来做题,如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三十七、三十八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等,这不仅让我们想起了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对人面和桃花的呈现,也是群芳谱“金陵十二钗”正册、另册、又另册中那些消失的姣好容颜的倒影。作家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通过贾宝玉的视角来表达这样的苍凉感慨、人生况味:“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是黛玉之声,先不过是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在山坡之上。”

即使对女主角薛宝钗也是意象和写实并重。小说中有一个意象堪称是浓缩了的《红楼梦》,这就是“冷香丸”。 “以花为药,可是吃烟火人想得出者?”冷香丸一个细节,涵盖春夏秋冬四季,又辅以雨露霜雪四种天水,加之十二钱十二两的“十二”,对应着十二钗,不仅是时令更替,也是家族兴衰、人物荣辱的外在符号,一个冷香丸将诸多元素高度凝聚为一体,可谓意蕴丰富。

薛宝钗以花为药,是吸入百花之精华。而林黛玉则怜花如命,葬花一节不仅活画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空谷传声”地隐含了全书的旨蕴。《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道: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这个名叫黛玉葬花的意象,已成千古绝唱。她的葬花行为与其是诗化,不如说行为艺术,因为在葬花之后她吟诵的那首著名的《葬花吟》便是这一行为艺术的最好笺注。林黛玉对落花的埋葬,包含着自爱自怜的情怀,对落红的悲悼,更是对她自身命运的哀怜。“一抔净土掩风流”,黛玉安葬落花,对落花与黛玉而言,都是一种对归宿的认同。 “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对个人品性和艺术精神的自我保护。

黛玉葬花的场景,成為美轮美奂的意象,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整部《红楼梦》其实是雪芹葬花,埋葬那些凄美的记忆 ,埋葬那些鲜花一样凋谢的人生。可以说,黛玉葬花的意象是整部《红楼梦》的主旋律,又是小说众女子悲剧命运的缩影。 “三春过后诸芳尽”,是元春的判词,也是群芳的判词。

张爱玲在谈到人生三恨时,说恨鲥鱼有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海棠无香,但《红楼梦》整部小说可谓充满了香气,小说中最耐人着迷的建筑不是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而是一带而过的“天香楼”,小说里没有具体写天香楼的香气,但是按照《红楼梦》“横断云岭,空谷传声”的笔法,通过很多的侧面暗写了天香楼。贾宝玉进入秦可卿房间首先闻到的就是香气,“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进而关于太虚幻境的描写又写到“香”,这香名叫“群芳髓”。 警幻道:“此香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群芳髓(碎)和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虽然说到的是茶、酒、香的名称,其实与《红楼梦》的悲剧主题相关联的,红、艳、香最后终要碎、悲、哭。

这“香”也就是《红楼梦》挥之不去的弥漫之雾,小说中人物也常常流香带艳,宝玉的贴身丫鬟袭人,原名花珍珠。进了贾府侍奉贾母,先给了史湘云做丫头,后又被贾母赐给了贾宝玉,知她本姓花,想起“花气袭人知昼暖”,便叫她袭人。贯穿结构始终且进入十二钗判词的英莲,后来也改名为香菱,香菱在小说里是个苦命女子,光名字就三易,少小叫英莲被拐,成人之后被夏金桂改名为秋菱,深受其害,唯一被叫作香菱的那时光才过上正常的生活,且学诗颇有长进。无“香”之后,香菱又成了“应怜”。

海棠无香,但对应海棠花的史湘云却充满芬芳,史湘云的“湘”谐音是“香”,这朵海棠在小说里散发的香气让人刻骨难忘。在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卧芍药裀》中有一番精彩的描述: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石后头一块青石板磴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掺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而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

对醉卧这一经典场景的理解常常视为史湘云浪漫、直率、豪放、可爱的性格外现,也有人认为表面写的是芍药,实即是指“海棠春睡”,是说史湘云是睡美人。其实写的史湘云的香气溢人,“一群蜜蜂”围着史湘云,其实是群蜂逐香、众蝶追芳的写照。谁说海棠无香?史湘云酒后发出的芬芳如此迷人。一般说来,酒后的气味是刺鼻熏人的,而史湘云酒气居然招蜂惹蝶,暗喻其体香和美好的气息。

《红楼梦》以花喻人、以花命名的方式充分发挥了符号的审美价值和潜能,可能是人类性的思维,日本作家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也是采用以花喻人的符号化方式,不过《源氏物语》直接用花为人物命名,人物自身的名字反而没有了,比喻是直接了,而《红楼梦》将人名和花名同时出现,能指和所指各有符号价值,反而产生了一种鼓励效果。不过《源氏物语》要比《红楼梦》早出现七百多年,在符号美学方面的表达已经难能可贵了。

猜你喜欢
宝钗贾宝玉黛玉
一代倾城逐浪花
品潇湘妃子
《红楼梦》中谁得过“玉”的好?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续红楼梦 第八回 梦相逢钗黛两无嫌 叙幽情鹃莺各为主(4)
贾宝玉为何是“情不情”
偷来梨蕊三分白
未完的前尘烟雨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English Abrid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