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忠
我的故乡,是共和国早期的地标性农垦区域——胶河农场,偏隅在高密东北乡,距离莫言老家只有七华里。小时候,那里水草丰美,古朴而幽静,拥有着最初的机械耕作语汇,比莫言的家乡平安庄一带封闭落后的生存语境,拥有更多更美的修辞呈现。其实,从莫言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窥到农场的影子——红色拖拉机,白面馒头,牲口棚和菜园子,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自我设定的时间坐标,农庄式的田园景色,每月一次的电影播映及其小众化的文化传播。细心的读者可以透过字里行间,辨认出诺奖得主对于农场生活的眷顾和艳羡的眼神。
这个留在农耕时代深处的生活样本,其历史可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年轻的共和国为了在“一穷二白”的旧版图上,书写最新最美的篇章,将原胶州农场迁至高密东北乡这片胶河下游的盐碱滩上。又经陆续增扩的早期农垦队伍大规模垦荒,至一九五八年建制成型,由原来单一的农作物原种场站,迅速拓展为集良种繁育推广、棉麻生产、粮食供给为一体的综合性农垦基地,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她的诞生和发展,为解放初期的黨组织缓解了大量政治矛盾,解决了大批“戴帽”人员的生活安置,为我国早期的农业机械化提供了范本,也为她很长一个时期卓然于人民公社体制埋下了伏笔。毋庸讳言的是,胶河农场为年轻的共和国发展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伴随着农场先进性的,还有它无法逾越的时代局限性:小型的集体农庄生活,小作坊、小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半封闭的生存状态。一俟洪水漫漶,农场和周围村庄一样,也成了保证上游尤其是县城居民生活的泄洪区域,暴露了农耕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脆弱面孔。所以,洪水及其衍生的一切物象一直占据着我的记忆高地,使我半生的行走也一直循着上游的向度,不曾有丝毫懈怠,因为我不想让命运搁浅在狼藉的滩涂之上。我想,或许这也是与我同乡的莫言老师的行走轨迹,虽然他走得实在高大上了点。
几十年之后,当莫言文学馆毛馆长找到我,邀我参与胶河农场农垦文化的挖掘整理时,我答应了下来。但还是很诧异,因为不久前我单独去了一趟农场,夏场长撇下百忙接待了我。可能因为我作协的身份,他娓娓介绍了农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语速舒缓,似乎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时光的沉淀;又鉴于我父亲是早期农垦干部,他着意提到农场工作的延续性和阶段性建树,以及对老职工的人性化安置,云云,让人听了很欣慰。当聊到九十年代末以来,农场发展相对缓慢的话题,他只感叹了一句,时代不同了,随后陷入了沉默。
是的,以前的农村受“一大二公”之苦,社员没有自留地,家畜、林果很少,粮食还要交公,生产力滞后是必然的。而当时的农场是悠然自足的另一种生活状态,是体制的优越造就的内在活力。
时代不同了,伴随着农工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与城市早已突破了既有的文化格局,向着乡村城市化的方向无限延伸。那么,胶河农场的传统农耕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延续,是不是显得太“小国寡民”了呢?也许他们改变过,土地有偿承包,人员流转,责任和利益再分配,等等。但这些并不足以让农场保持原有的活力或者腾飞起来,继续成为农业发展和幸福生活的引领者。那么,镌刻在历史回音壁上的伟大预言——“胶河农场的今天就是人民公社的明天”,就有了某种反讽意味:农村在拥有了农场所有的财富和文明生活后,又大踏步越过了农场的今天,甚至可能成为农场的明天。
看得出来,以农场目前的生存状态,能保证职工工资按时发放,保住农场祖产,就已经尽了他们的本分了。念及此处,心如止水的我就有了一股彻骨的悲凉感。是的,历史进程总会改写,不管是谁,都不能阻挡它缓慢的推翻过程。而这种过程经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沉浸在历史的幻觉中无法自拔。
或许,这就是当地要把四分场建成农垦文化体验区的起因;或许,农场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上个时代留下来的农垦样本。
在五十年代初期拓荒人刨下第一铲土的四分场旧址,我站在镶有五星和黑板的青砖墙下,眼前走来一个满脸胡茬的老人,步履蹒跚,战战兢兢,在身后荒凉的时间背景下,显得那么羸弱和无助。只听他嘴里嗫嚅着:走了,都走了,其他场子的土地也有卖掉了……听到这没有任何修饰的话,心底的忧伤无以言说。
从那里回来不久,我创作了诗歌《故乡的密码》,诗里有对胶河农场深情款款的回忆:
一直想写一写
那段扔在黑土地里的童年
和籽粒饱满的作物
包括一岁岁成熟起来的
棉花,红麻,高粱穗
晃晃悠悠的黄书包
和打着赤脚的红色修辞
……
当我带领一群作家去五龙河生态农场采风的时候,已是丙申年春末夏初。车子出城沿着凤凰大街向西,再向北折去,突然拐进了一片绿色华盖之内,不,准确地说是一座园林——之前虽然来过两次,但都是奔了饕餮主题,倒没在意是怎样的去处。今天仔细打量,才感觉了她的天然意趣——古朴与现代,生态与时尚,田园与都市,柔软与强劲,健康与发展,仿佛都在这里交汇和呈现出来,虽不宏大,却也有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了。
这是引来无数歆羡目光的另一个农场的崛起。寄予了当地民众殷殷希望的这种崛起,也是以现代进步和文明的引领面目出现,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或将成为现代农场的一个开放的样本。这就是高密西部的五龙河生态农场,一个集果蔬种植、鸟兽养殖、农耕展藏、餐饮旅游于一体的新型农家庄园。
一位略显婴儿肥的女子迎上来,明眸善睐地引着我们往里走。穿过农家乐酒店,右拐,直接进入了休闲采摘区的葡萄园。这时候的葡萄刚刚上市,人们大多还未及品尝带点酸头的蜜汁样的葡萄果肉,作家们却可以在此尽情享受亲手采摘的乐趣了。而我,却将其视为五龙河农场对于作家群体的一种善待和尊重,亦见主人对文学的敬畏。农场主人冯涛,是一位优秀军地两用人才,进过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接受过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这是从场门口的一张巨幅彩照上读到的文字。
体会着这份心意,我从高高搭起的葡萄架上剪下一串圆润玲珑的紫黑色葡萄,来不及清洗果皮上的白色粉末,就大颗大颗地往嘴里送。边吃边听女子说,五龙河农场现有草莓、葡萄、油桃、水果黄瓜、小番茄等,零药残的检测结果,使每年来采摘休闲的游客达十几万人,并被评为“食安山东”社区性生态体验示范品牌引领企业……这让我想起几年前“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以及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深度忧虑。资讯显示,我国上市果蔬的农药残留,以及抗生素透过食物链对人体输入造成的隐性病变,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而由贫穷和饥饿过渡来的饕餮信仰,犹如洪水猛兽,正冲击着国人已经失控的巨大胃口。为此,钟南山先生更是断言:农药残留不控制,再过五十年中国人将生不出孩子!
真的难以想象五十年后是什么样子。
也不知道今天在五龙河农场葡萄园的几近原始的吃法,能不能挑起国人童年的味蕾。
而我,却又想起小时候偷摘葡萄的事。那天,和小弟魁征偷偷摸进了农场果园,摘着满架的葡萄大吃了一顿,又把褂子铺在地上,包上满满的葡萄猫着腰向外摸去。谁知刚出地垄,就被一個戴着红箍的大爷拦住了,不由分说把我俩带进了茅房,连训带罚足有一两个时辰。六七岁的孩子哪经得起这等惊吓,只顾得瑟瑟发抖了,连家都不敢回。后来想起这段糗事,虽觉得有点辱没斯文,却也不失为一次难忘的经历。童年的记忆总是美好的,连同那些无邪和愚顽。就像柏拉图所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
越过蔬菜种植区,就是五龙河农场的古近代农耕文化展藏馆,收集了山东半岛近百年以来的农事季节工具,展现着从最原始的农具演变为现代化耕作技术的历程。譬如碌碡,锔子,二齿钩子,特别是搂草的竹耙子,被我几次拿起来,试着在地上扒拉两下,感受着六七十年代那些搂草的日子,那些遗忘的美丽和单纯。这种耙子占据了我相当多的少时记忆,见证了那段贫穷而又快乐的时光,见证了那些时光里的珍贵的真实。好像从记事开始,一直到我离开农场进城,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每当从平安庄放学回家,就掮起背篓,拖着竹耙,去场外的沟沟坎坎和林木繁密地带,搂草,搂树叶子,直到背篓填满压实了,才吹着口哨回家,完成一天的生存定额。这些草和树叶就成了母亲做饭的灶下之火,拉风箱的声音以及夕阳下的炊烟是母亲一天中最美妙的构图音乐,建构了我关于故乡的情感部落,也养成了少时挑剔的味蕾,绵延至今从未改变。
农场女子的招呼声,使我暂时收回了遐想。出了农耕文展馆继续前行,转弯就是占地三十亩的畜牧乐园,让游客可以在观赏动物时,体验亲自喂养的乐趣。进得门来,迎面是一座孔雀园。只见绿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孔雀,有的站在横梁上,怡然自得;有的在地上悠闲散步,身上凤冠霞帔,走起来雍容大度,像极了古装戏里的皇公贵妃。正在大家争相拍照的时候,一个孔雀蓦然展开了硕大无朋、五彩缤纷的屏翼,不停地做着优美的舞蹈动作,直看得一干人众大张了嘴巴,说不出话来。据说这个季节是孔雀的繁殖季节,雄孔雀开屏以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丽和强大。是的,人类生生不息尚且如此,百鸟之王如此展示就有了充分理由。正当大家还在关注孔雀开屏时,另一只孔雀又“啊——喔——”地叫了起来。农场女子说这也是孔雀的求偶方式。而在我看来,开屏和鸣叫的结合更像一首情色诗歌,是孔雀之间的秘密约定,并据此建构着自己的美妙空间。
也许是因了女子的介绍,也许是因了母性的泛滥,从未听过孔雀声的几位女作家却也奇异地跟着叫了起来,女声的和鸣很逼真,阴柔而温婉,让人怜惜,让人情动不已。《南方异物志》云∶“孔雀,数十群飞,栖游冈陵。晨则鸣声相和,其声曰都护。”我仿佛目睹了这样一幕场景:女作家们正生出了一双双美丽的翅膀,在文学的高山林深处,栖居,飞翔……
雀园的隔壁是一堵蜿蜒十几米高栏里的鳄鱼池,匍匐着大大小小几十条鳄鱼,有的趴在河沿上,有的伏在水里一动不动。据考,鳄鱼这种史前动物是虬龙的远古称谓,又称鳄龙,也就与中华龙的文化图腾有了某种联系。它来自于水,却又栖息于大地,最终成为冲积平原的主宰。当然,这种几千几万几亿年积淀的神性语系,生活在今天的作家们还是难辨真伪的,只能作为一句闲话,就像今天的采风,像作人版的茶道“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了。
彼时,农场女子正在提醒大家围饲鳄鱼的注意事项,因为一旦被鳄鱼咬住,它是万万不会松口的。这种阴鸷倔强的物种生存了几亿年,不管是宇宙大爆炸还是地壳移动(地球确实经历了一次以上的浩劫),连天马行空的恐龙都变成化石了,唯有它生存了下来,这不能不称为人文奇观,值得人类更深地挖掘和考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鳄鱼,难道是地球上最适宜生存的物种吗?那么人类短短几千上万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宇宙长河中不啻于短短的一瞬了。人生不过蚁穴一梦,那些庙堂和江湖,入世和出世,东方和西方,民族和意识形态,难道不应该再立体一些,浩瀚一些吗?!
后来又看了虎园,狼窝,野猪圈,吃过鸵鸟蛋和丰盛的农家宴,按下不提。倒是五龙河农场书记冯涛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岂止好奇,简直是尖叫了。其实他本身并无特别出彩的地方,清癯的面孔,颀长的身材,虽显洒脱,却也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尖叫的缘起是他的鳄鱼表演。只见他从笼子里提一条小鳄鱼出来,熟练地操作起来,令人眼花缭乱。而他却一边笑着,一边向围观的作家们介绍表演的要领。又说近期将举行“走进五龙河生态农场”大型文艺演出,由山东电视台《综艺大篷车》栏目组录制,期待作家们再来采风尽兴。
这让我想起一部南非的电视片,题目叫《归田园居》,颇有陶潜气质,可见人类文化的广谱性,据称那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农庄了,历史可追溯至一六五二年。他们会邀请客人参与种植、修剪、采摘各种农作物,举行短期工坊,还可以花一整天时间观赏鲸鱼和体验鲨鱼潜水。客人们会和动植物共同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其实五龙河生态农场何尝不是如此呢?虽然建得晚了点,规模小了点,品牌尚在打造升级,但作为当地“西农”战略中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农场样本,她的一切显然都细致地设计过——简洁敞亮的场区,宜人的几何空间,选择性展藏的古旧细节,看似异想天开的组合所创造的永恒空间感,让人感受旧时的怡然自足和质朴生活的美好,又衍生对未来愿景的无限期待。
主人似乎累了,听着他略微沙哑的嗓音,看着他厚厚的镜片里慧黠的眼神,就想起希腊神话里“金羊毛”的故事,想起了伊阿宋和“阿尔戈”号的航海,以及俄耳甫斯和美狄亚。看来财富和爱情都不是随便得来的,这需要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