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内乡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
丹江口库区生态修复探索与实践
□王娟(内乡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
文章结合内乡县多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按照“深入调查,科学规划;全面封禁,狠抓管护;植树造林,全面绿化;多管齐下,综合防治”的工作方法,探索总结出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必须要妥善解决好“生态与增收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封与用、封与牧、封与育、封与建”,完善好“管护机制、激励机制、投资机制、监督机制”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做好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方法
内乡县境内属丹江口水库水源区面积共376.70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44.86 km2。通过近5 a的探索和实践,内乡县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截止目前,水源区共实施封育保护8614 hm2,对封育区内的6030 hm2疏林进行了补植补造,改造建设基本农田1600hm2,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3000 hm2,实行保土耕作3900 hm2。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减缓了水土流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内乡县将生态修复项目区选在已经初步治理过的小流域内,主要是因为这类小流域经过治理后农业基础条件比较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得到改善,具有一定的治理管护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抽调涉农部门中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对生态修复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林草结构比例、管护现状情况、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情况等进行摸底调查,建立生态修复电子信息资料库,为生态修复区整体规划及实施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一是加强水土保持执法监督。以县水土保持监督站为主,结合项目区乡镇水利站,建立村一级,发展组一级,形成自上而下县、乡、村、组四级执法监督网络。以村为管护单位,设置1~2名专职或兼职管护人员,其主要职责是加强水土保持设施日常管护、生态修复成果实时跟踪观测、水土流失及早预防预报、水保违法案源及早收集等,并建立每周定期汇报工作制度。二是建立各种形式的管护机制。主要采取集体管护、大户管护、拍卖管护和承包管护等多种形式,明确管护目标,严格奖惩措施,按月进行考核,每季度兑现。使修复区每一处荒坡荒山的绿化、每一块陡坡地的退耕还林和每一处林地的管护,都落实到户,责任到人。三是建立技术服务保障队伍。从水利、林业、畜牧和农业等局抽调1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生态修复管护技术服务队,负责封育补植补造、防虫治病、优良品种引进及现有品种改良等措施的技术服务和新技术培训。
通过深入细致的外业调查,内乡县水源区尚有符合退耕还林的坡耕地1413 hm2、宜林的荒山荒坡16386 hm2和疏幼林8614 hm2,分布在3个乡镇的12条小流域。为了从根本上治理绿化荒山坡地,实现生态自我修复,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区水质达标,县委、政府在汇水区的各乡(镇)召开县直有关部门、乡(镇)干部及村干部参加的生态修复工程植树造林动员大会。同时,为确保植树造林活动取得实效,由水利、林业部门共同负责外业规划设计,制定种植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政府组织、群众投劳、分段承包、统一标准、专人负责、强化管护、加强督查、兑现奖惩”的原则,将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到山头、到地块。在造林树种选择上,坡面上以种植柏树、栎树为主;土层较薄的地方点播橡籽、栽植刺槐,以增加地面植被;在土层较好的地方栽植花椒、板栗、柿树等经济林木。
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在前期调查规划基础上,对集中连片、坡度较缓、土层较厚及水源条件较好的荒坡,利用挖掘机等机械进行坡改梯,建设高标准农田。修复区累计新增基本农田1600 hm2,并完善水系配套,从而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大面积实施封禁管育促进生态修复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改造农村电网。优先改造修复区乡镇的电网,大幅降低农村电价,为推广以电代柴创造条件。三是改建节柴灶。以组为单位组织专业队伍对农户的灶台逐一改造,达到节约薪柴的目的。四是推广沼气池。对有条件的农户,鼓励发展沼气池。沼气池的推广将减轻农村燃料压力,减少项目区内群众对林木砍伐。同时,沼气池对农家肥的转化和美化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五是圈养改良畜种。逐步改良淘汰本地劣种牲畜,推广波尔山羊等优良畜种,并全部推行圈养。
生态修复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妥善解决好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即首先要解决好修复区群众的生活问题、收入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才能确保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群众脱贫致富。主要是通过建设高效基本农田,改善项目区内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当地特产“小辣椒”、核桃等特色林果等,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把增加农民收入贯穿于整个生态建设中,这样农民基本上就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日常生产经营,达到持续稳定增收的目的。
一是封与用的关系。由于农村自古就有以柴为燃料的传统习惯,因此,改变观念,移风易俗,推广节柴灶、沼气池等环保节能措施,对保护现有森林,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二是封与牧的关系。采取补助农户改良畜种、修建圈舍、推行圈养,形成养殖小区,发展高效、集约畜牧业。牲畜数量比圈养前增加了30%,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封与育的关系。在封禁修复区常年补植种草,并经常采取修枝疏伐、防治病害、浇水施肥等抚育措施,逐步形成针叶、阔叶树种混合种植,乔木、灌木、野草分层次搭配,形成有最佳生态功能的林分。四是封与建的关系。大力宣传,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法规,首先对修复区所有生产建设项目进行调查摸底、建档立卡、清理整顿,对修路、开矿等必不可少的开发建设项目,坚决执行水保方案报告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乱挖乱弃、乱垦滥伐等破坏活动一律予以取缔,依法促进水源区生态修复工作有序、规范、持续推进。
一是建立管护机制。通过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等方式,在修复区促成了返租倒包、大户承包、股份合作、公司+农户、买断使用权等山林管护机制,实现了有人建、有人管、有效益、有发展的良性循环。修复区的山林全部做到了标志明显、公约规范、责任明确、档案健全。二是建立激励机制。主要是制定了“三优先一减免一补助”政策:即优先安排农网改造、优先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优先倾斜申报各种项目,对“四荒”区治理减免农业特产税,对改造节柴灶、修建沼气池、牲畜圈养圈、畜种改良等进行现金补助。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信贷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系,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局面。四是建立监督机制。乡镇配备监督员,村组落实管护员,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监督执法网络,形成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件件有人查、事事有人问的预防监督新机制。
生态自我修复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有管护简单费省效宏的优点,因此部分干群就片面地认为生态修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万能”措施,项目区任何形式的水土流失都可以通过生态自我修复来治理,不需要在搞什么搞坡改梯、坡面水系等工程措施,对水土流失的严重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以至于不实事求是、不因地制宜,出现盲目乐观、急功近利、重自我修复轻工程治理、以自我修复取代其它治理措施的浮躁心态和治理思想。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和片面性,造成在工作中治理措施布设不合理,一些地方以封禁管护为主,忽视了必要的坡面水系、坡改梯、沼气池、节柴灶等配套措施的建设,使生态修复的效果不佳。
如修复区现在主要以护林员管护为主,护林员的工资由村支付,加重了群众的负担;修复区内群众自主栽植的林木,没有及时进行产权确认,待林木成材后难免引发纠纷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生态修复的大面积推广。
生态修复区的面积大、措施多、要求高、时间长,资金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生态修复工作的进展,特别对修建以电代柴项目存在严重影响,导致无法维持项目的持久性,还有可能使已见效的工程半途而废。
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水利水保部门牵头、全社会参与、各部门积极配合,做到多管齐下,各种措施并举。一定要正确全面地理解其丰富内涵,定位要准确,要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情况和当地群众社会经济情况研究确定具体的治理措施。一般情况下,在水土流失较轻、降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的地区,主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而在水土流失严重、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的地区,在人工治理的基础上,再辅以生态修复才是治本之策。
生态修复本身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恢复过程,需要不断地根据治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治理方案,采取各种措施,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路子,从而创造适宜生态恢复的各种有利条件。
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户承包、股份合作、租赁、竞标治理等多种形式参与生态修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行产权确认制,明确治理成果产权归属;通过招投标、拍卖等措施引进专业队进行治理。形成一套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明晰的治理机制,极大地调动各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使水保治理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效果事关引水成败,国家对此非常重视,水源区首先应及时抓住机遇,争取国家投资;其次利用社会资金,发动社会一切力量,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进行投资,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实现利益分成;第三,对已治理的山林进行出租、拍卖、承包等,从而回收资金投入治理,实现滚动发展。
TV52
B
1673-8853(2017)11-0017-02
2017-10-5
编辑:刘长垠 韦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