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漯河市郾城区水利局)
漯河市因地制宜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王海英(漯河市郾城区水利局)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7'~114°16',北纬333°24'~333°59',是河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是京广铁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总人数272万。
漯河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8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6亿m3,地下水资源量3.98亿m3,重复计算量0.91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5.31亿m3,其中地表水2.17亿m3,地下水3.14亿m3。水资源量短缺,是河南省五个缺水地区之一。虽然有沙河、澧河、颍河、清潩河等主要河流,但是因河长短,水系不发达,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集中在5-9月份,占年总水量的3/4,区域内没有大中型的蓄水工程,再加上现代工业的污染,可以利用的地表水资源十分有限;地下水主要是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形成的物理过程中,沙河、颍河的频繁改道沉积下来的储水层水量,由于含水层的分布不均一,厚度不够大,没有大的沉陷区域,因此地下水资源也不丰富。
漯河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5.83亿m3,水资源量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 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234 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省的1/2,缺水形势非常严峻。目前漯河市农田灌溉方式主要还是漫灌,水量流失较大,灌溉水量利用系数平均约0.68,仍有较大提高空间。漯河市生活、工业用水大多为一次性使用,重复利用率较低。城市自来水管网漏水损失率为24.40%,水量浪费现象仍值得关注。虽然近年来,漯河市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建成污水处理厂10座,水质状况有明显改善,但仍存在地表水体污染的现象。局限于部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缺乏相配套的管网设施等原因,环境效益发挥不如预期显著。同时受到工业、废弃物和污水灌溉的影响,地下水也遭到部分污染。
漯河市虽然在计划用水与取水许可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受传统水资源管理的影响,职权交叉、权限界定不明的现象仍然存在于部分水资源管理单位或部门中,这种部分分割的水管理体制给城市防洪、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等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这给详实了解漯河市水资源状况及其地区用水情况带来困难,无法准确掌握水资源利用动态以及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情况。
体制建设是促进水资源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目前,漯河市有关水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等文件基本上是根据国家或河南省的相应文件执行,因此在某些方面,可能与漯河市自身水资源管理状况不太相符。因此,漯河市应尽早出台符合自身水资源管理实际的相关文件和规章制度,保证水资源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由于再生水开发利用缺乏法规政策体系支持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机制,使得再生水配套管道输送系统建设滞后,从而导致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利用缓慢。
尽管漯河市已加强对节水工作的宣传力度,但是往往局限于“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一些特殊的时期,对日常生活中的节水宣传尚有欠缺,群众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基本水情以及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了解不够,缺乏水资源、水环境的责任和意识,不利于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社会风气。节水科普知识普及力度不够,市民的节水认识还不全面、系统,如部分市民会认为农业用水就是节水灌溉农业,只需进行工程硬件设施建设,而忽略节水管理及其配套的政策法规的重要作用;在一些节水灌溉新技术的适用范围(水资源条件、自然条件、作物及经济实力等)及投入与产出效益比等方面缺乏充分研究,结果消耗了较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却不能实现预期的节水目标。
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明确且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全社会参与配合的复杂工程,,必须要领导高度重视。市、县(区)、乡各级政府要成立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下设办公室在水利局,科学分工,确保三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领各成员单位结合本部门职责,履行好各自的职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出台考核奖励办法,每年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制度,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进一步抓好《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修订完善与节水型社会相配套的《漯河市供水管理办法》《漯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漯河市地下水管理暂行办法》《漯河市节约用水奖励办法》《漯河市“节水三同时”制度》等规范性文件。
政府部门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节水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要积极争取国家对节水灌溉灌区改造和对工业企业节水设施技术改造的财政投入,同时结合地方自筹足额及时落实配套资金。提高各级财政对节水的投入,用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前期启动、工业节水技改以及生活节水器具推广等的引导性资金。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强化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确保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用于节水型社会建设,为节水型社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采用多种渠道融资,要重视提高企业的投资热情。在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项目的实施中应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场化、企业化和集约化。并尽可能的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融资及运作机制。为了保证渠道的畅通,尽快建立起相应的鼓励措施和制度,规范融资渠道和管理办法。
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及水利局应加强节水设施、节水器具、计量设施、计量设备等产品质量的监管,提高高耗水、高污染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标准,对新改建扩建项目取水许可审批把关,对节水产品实行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节水产品标识管理,严格要求,为节水型产业留出发展空间。
市、县、乡各级政府及有关宣传教育部门、各大宣传媒体要将建设节水型社会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制定宣传方案,将节水型社会宣传活动深入到工厂车间、机关学校、城市农村、社区家庭,倡导节水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开展节水宣传活动,要坚持日常宣传与专项宣传相结合,主题宣传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典型宣传与面上推广相结合,传播节水知识与技能,加强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价值理念的传播,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营造良好的节水氛围。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节约用水宣传月”等活动,举办节水知识竞赛、文艺演唱会、猜谜语、书画展览宣传活动。同时,节水教育从娃娃抓起,加强学校节水教育,把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和保护水环境内容贯穿到教学当中,培养孩子的“水资源是有限的、不是用之不竭的”,树立“水资源忧患意识”,增强他们对水重要性的认知。同时在中小学课堂开设“节水”主题班会,鼓励和引导学生谈论节水经验,比比谁家更节水等,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用水习惯。
“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漯河市主要节水指标取得了较大进展。2014年的用水总量为3.35亿m3,比2010年的4.08亿m3有较大减少。万元GDP用水量由2010年的53.60 m3降低到2014年的27.10 m3,降低了49.40%;2014年工业增加值是2010年的1.27倍,但工业用水量反而减少了58.7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0年的41.80 m3降至2014年的12.20 m3,降低了70.8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41.80%提高到49.20%左右;通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节水节水灌溉率由16%提高到23%,提高了43.70%,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65提高到现在的0.68;城市节水方面,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由26.20%以上降低到目前的24.40%左右。
重点建设3个国家级节水增效示范区,1个国家级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0个省级节水灌溉示范区,6个市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5个乡村级节水工程,并对郾城五虎庙灌区进行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更新改造。目前漯河市以低压地埋管道和喷滴灌等形式的节水灌溉面积新增1万hm2,达到3.60万hm2。将节水工作的开展与用水服务相结合,积极指导用水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帮助企业上马节水工程,达到节能降耗,实现“双赢”,达到在为用水企业做好服务的同时,促进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的目的。5年来累计在全市推广节水新器具1万套,为企业新上节水工程8个,全市年增节水能力100万t。
十三五”期间既是漯河市经济发展转型、全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使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以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漯河市必须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多措并举,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大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和节水型社区建设,努力将漯河市打造成一个全面、有效、健康的节水型社会。
2017-10-10
编辑:宋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