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瑞凤
大英博物馆主入口
位于伦敦市中心罗素广场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馆之一,其收藏范围涵盖古埃及与苏丹、古近东、欧洲、非洲、美洲、亚洲、大洋洲,藏品囊括文物、书籍、自然历史标本、雕塑、钱币、徽章、版画、素描等共计八百多万件。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大英博物馆蝉联英国最受欢迎的景点榜首,其参观人数每年都在五百万以上,它所拥有的收藏品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也是它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魅力所在。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在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共博物馆,成立之初就承诺对所有“好学与好奇的人”免费开放,游客的数量从18世纪的每年5000人到现在每年六百多万人。
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汉斯·斯隆爵士的遗嘱。1660年出生的斯隆爵士,是一位酷爱收藏的内科医生,他自幼就喜欢科学探索,曾在西印度群岛生活过,他还曾写过一本关于牙买加自然历史的书。回到伦敦后,他成了一位很受欢迎的医生,这为他的收藏提供了经济来源,到1753年斯隆去世时,他的收藏品总计达到了79575件,这还不包括他收藏的植物标本、藏书和手稿。他希望在他去世后,这些收藏品能够得到妥善的保管,因此他将所有收藏品遗赠给了国王乔治二世,国家仅需要给他的继承人两万英镑作为回报。后来通过发行彩票筹集到修建博物馆的资金,斯隆的收藏被转交给国会,博物馆董事会决定在中伦敦附近布鲁姆斯伯里购买一座17世纪晚期的建筑蒙塔古大厦作为馆址,董事长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担任。
刚成立之初,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倾向于自然历史文物,包括詹姆斯·库克船长环海航行中收集的物品。当时英国在航海探险方面很活跃,英国驻那不勒斯特使威廉·汉密尔顿把他收集的希腊陶器运回英国,查尔斯·汤利从罗马收集了一批著名的雕塑。拿破仑在埃及溃败之后,罗塞塔石碑以及其他古埃及的文物也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埃尔金勋爵将雅典帕台农神庙中精美的石雕于1802年运抵伦敦,1816年,他将这批石雕卖给政府,收藏在大英博物馆。英国驻埃及总领事亨利·索尔特在代理人贝尔佐尼的协助下收集了大量埃及文物,1818年,索尔特将拉美西斯二世的头像捐给了大英博物馆,1823年,大英博物馆董事会购买了他收藏的埃及法老阿孟霍特普三世石雕头像。克里丢斯·里奇在巴格达收集了一批石砖、圆柱形封印以及碑刻,这些来自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文物为大英博物馆古代巴比伦王国和亚述王国的收藏奠定了基础。由以上可知,英国驻世界各地的大使和使节们在大英博物馆古代文物的收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世纪早期,随着古代文物的迅速增加,自然历史标本和图书馆使博物馆的空间变得狭窄,参观人数的增多也给博物馆的空间造成了很大压力。1823年,大英博物馆董事会决定在蒙塔古大厦北面修建一座新馆,由罗伯特·斯默克爵士担任设计师,新馆的展厅环绕一个中央庭院,这部分主体建筑于19世纪40年代初完成,之后刻有凹槽的圆柱、爱奥尼亚式柱顶的门廊竣工。由于博物馆入口处不断扩大,蒙塔古大厦最终被拆除。1850年,大英博物馆的场馆建筑基本就是今天人们参观看到的模样。
虽然大英博物馆的场馆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博物馆内空间不足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1854年,罗伯特·斯默克设计的中央庭院由于修建阅览室被侵占,1857年,阅览室建成并对读者开放,其环形结构与巨型穹顶令人叹为观止。1880年,由于空间拥挤,大英博物馆把自然历史方面的收藏迁到伦敦西部的南肯辛顿。1970年流落至位于匹克底里人类博物馆的民族学收藏品重新回到布鲁斯伯里。1973年,大英博物馆又对馆藏重新划分,将所有书籍、手稿转移到新建的大英图书馆。1993年,大英博物馆理事会决定对建筑进行改造,将阅览室外围的附属建筑彻底拆除,采用诺曼·弗斯特的设计方案,将阅览室周围的平地建成一个跨越整个庭院的公共区域,与四周斯默克设计的展厅连为一体,这样就解决了入口和通道的拥堵问题。环绕阅览室的楼梯通向北侧的一个三层建筑,设计有商店、一个展厅以及位于顶层的餐厅,通过一个天桥将它和楼上各个展厅相连。1998年,图书馆迁往圣·潘克拉斯车站旁的新址,为博物馆空出了40%的展览空间。2000年12月开放的大展苑由千禧委员会和文化遗产彩券基金会拨款,再加上公司和个人的捐赠建成,这个耗资一亿英镑建造的巨大网状穹顶采用3312块三角形玻璃和钢材制成,成为欧洲最大的室内有顶广场。新建成的建筑还有位于地下一层的克罗尔教育中心及其附属的福特青少年中心,这里为成人和青少年提供各种教育活动,整修后的阅览室设有汉姆林图书馆供来访者阅读。2003年,暨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周年之际,大英博物馆对馆内最大的展厅——1827年开放的国王图书馆进行整修,国王图书馆收藏的乔治三世的藏书存放在大英图书馆,目前这个展厅是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名为“探索十八世纪世界”的永久性展览的展厅,展示了1753年建馆初期至19世纪初,人类对自然和人工创造的研究如何奠定了现代社会对世界的认识。
经过多次对馆内空间的重新规划和设计,大英博物馆的结构更加合理完善,不仅缓解了客流量对场馆造成的压力,还增添了更具人文关怀的必不可少的参观设施,为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提供便利。
根据1963年颁布“大英博物馆法”和1992年颁布的“博物馆和画廊法”,大英博物馆是由25位受托人组成的董事会管理。董事会通过年度计划、任命馆长等对博物馆的一般管理工作负责。馆长代表董事会作为总行政管理员管理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目前有10个策展和研究部门,分别是: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馆、古埃及和苏丹馆、亚洲馆、希腊和罗马馆、不列颠、欧洲和史前时期馆、中东馆、硬币和纪念币馆、便携古物和珍宝馆、版画和素描馆与保护和科学研究部。
大英博物馆包罗宏富,琳琅满目,其重要的收藏包括埃及的木乃伊、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巴比伦雕塑、中国陶瓷、莫尔德黄金披肩、拉吉浮雕、阿拉伯铜手、婆罗浮屠佛陀头像、俄罗斯革命瓷盘以及许多古罗马和英国的历史文物等等,展厅有95间。在大英博物馆一层2a展厅展示的圣物匣,可能是约翰贝利公爵于14世纪90年代在巴黎为了放置荆棘王冠的遗物而打造的,1898年,费迪南德·德·罗斯柴尔德将其作为沃尔斯登遗产的一部分遗赠给大英博物馆。“圣荆棘之匣”被认为是历史最悠久的、最古老的圣物匣,是用来存放一根取自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前头戴的荆棘冠上的荆棘。这个匣子高30厘米,重1.4公斤,是用纯金镶上水晶、珍珠、红宝石、蓝宝石等无数珍宝打造的,描绘的是死者接受最终审判。整个圣物匣共创造了28个立体人物,从底部到顶部可分为三部分,底部是天使在两男两女的棺木边吹响了号角,中间是裸露着伤口的耶稣,他的脚下是一根像针一样长的荆棘,正是这根荆棘导致他的圣血在流淌,据说荆棘刺出的鲜血可以拯救不朽的灵魂,顶部是天父端坐在黄金和珠宝上进行审判。对于基督教徒来说,圣人遗物不仅仅是圣人的纪念物,而是具有某种神力的沟通天堂和人间的桥梁,所以比黄金和宝石更加珍贵,存放和展示这些遗物的圣物匣自然也就极其奢华。由大英博物馆和BBC联合打造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栏目中,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这件圣物匣就是其中之一,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称其“无疑是中世纪欧洲金属制品的最高成就之一”。
从2a展厅出来沿着南边的楼梯上到3层第40展厅就能看到世界上最著名的象棋——刘易斯岛象棋棋子,这些人形棋子可能于公元1150年至1200年间在挪威制造的,于1831年在苏格兰的刘易斯岛被发现,出土时共有93件包括78枚棋子、14个棋子底座和1个皮带扣,目前82件收藏在大英博物馆,11件收藏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国立博物馆。这些棋子大多是用海象牙雕刻而成的,还有少数是鲸鱼齿,78个棋子中有8个“国王”、8个“王后”、16个“主教”、15个“骑士”、12个“守卫”以及19个“卒”,这些棋子的形象反映了中世纪时的权力机构,头戴皇冠的“国王”端坐在宝座上,手中握着一把宝剑,他似乎是稍微向前看,也好像是在向下看,宝座由雕刻的动植物做装饰。戴着王冠的“王后”也是坐姿,身子像国王一样有些前倾,她右手托着脸颊,从面部表情和姿势看起来她陷入了一种沉思和悲伤。“主教”都戴着主教法官,手持权杖,有少数几个手里拿着一本书,其他的都是传统的祷告姿势。“骑士”都戴着盾牌和剑,坐在他们的战马上,与骑士相比,这些马的尺寸非常小,研究者认为“骑士”身上的护具是挪威战士穿的盔甲的精确复制。这些“守卫”有头盔、盾、剑装饰,有些是传统的战士的站姿,另外一些则有狂暴战士的姿态。“卒”是类似塔楼和方尖碑的简单棋子,这些抽象的形象与更为古老的伊斯兰版本的象棋形似,它们规定抽象的形式要成为游戏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形象不能与人类或动物的形象相似。从棋子细节的复杂和精细程度,可知只有艺术大师才能使用海象牙或鲸鱼齿创造出超凡的作品,从面部表情的刻画到宝座上的雕刻来看,刘易斯棋子不仅是艺术品还是遗产。
奥克瑟斯宝藏是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藏品之一,这些在塔吉克斯坦塔的赫提库瓦德地区出土的金银器是公元前5至4世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金银藏品,共计170件,包括实用器和宗教礼仪用器,如马车模型、臂钏、人像、印章、指环等,其中的模型战车是这批宝藏中最精致的藏品之一,战车是由4匹小马驹拉着,战车上有两个身着米底国服饰的人像,米底人来自阿契美尼德帝国的中心伊朗。战车前面用守护灵侏儒神贝斯作装饰,他是埃及的一位广受人们喜爱的守护神。
陈列在第56展厅的乌尔王族局戏是古代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棋盘通常为20格的方格棋盘,有些有记号,每方7枚棋子,以颜色区分敌我,掷具为数根长斫。最早的考古实物是约公元前2600年的乌尔王族古墓,人们并不清楚这种苏美文明的图版游戏详细的规则,推测其与古埃及的塞尼特相似。
波特兰花瓶是公元1世纪早期古罗马制作的最精美的宝石玻璃制品,表现的可能是希腊英雄阿基里斯的父母珀琉斯和西蒂斯的婚礼。这件采用“宝石浮雕玻璃”法制作的玻璃花瓶,在深蓝色玻璃上饰以白色图案,其高超的工匠技艺同它的兴衰史同样有名。18世纪时,它归波特兰公爵所有,1845年的2月7日,一个疯子将它打碎成200多块碎片,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经过修复后的花瓶,仔细观察会发现花瓶的瓶身仍有裂缝依稀可见。
第93展厅展示的日本武士盔甲系列是来自于日本中世纪桃山时期至江户时期(17至19世纪)的盔甲,盔甲的各个部分是不同时期打造的,铁甲和袖子是16世纪末桃山时期的,头盔是17世纪的仍保留了早期的传统特色——用竖立的胡须打造出一副狰狞的面孔给敌人恐惧感,其他部分则是18至19世纪的并有UnkaiMitsunao的署名。日本武士的盔甲从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到1868年封建时代结束基本的样式并无太大变化。最早铠甲的设计是为了帮助骑马武士抵御箭支,裙子、肩衬和护颈是由成排的、涂漆的铁板与丝绸带连在一起组成的,这样方便自由活动。枪支被介绍到日本之后,像这样的轻型铁板片样式的盔甲流行起来。盔甲的使用一直延续到和平的江户时代(1600—1868年),那时仅做每年封建领主和他的随从在首都游行使用。根据这套盔甲头盔顶部两角之间的冠,推测它来自可贺省的前田家族。
16世纪当枪支被介绍到日本后,以欧洲的设计为原型的盔甲开始在日本制造。江户时代,盔甲只在仪式场合穿戴,盔甲制造中重的钢铁材料被轻型的材料取代,但是有些省的领主像仙台市的伊达家族就继续保持上战场的模样,或许还在为他们祖先在1600年的Seki ga Hara决战中被德川家族击败而苦恼。
大英博物馆第95号展厅于2009年正式对外开放,专题展出大维德爵士收藏的中国陶瓷,总计一千七百余件,这是海外最大的中国官窑瓷器藏品所在地。大维德爵士以清宫皇家珍藏的标准来甄选入藏品,其藏品中有一对于1351年在江西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大花瓶被其命名为“大维德花瓶”,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年款的青花瓷。这两件花瓶一件高63.8厘米,最大直径19.6厘米,重7.7千克,另一件高63.6厘米,最大直径22厘米,瓶身划分为平行的九条带状区域,在每一区域又以釉下青花的技法绘制了缠枝扁菊、蕉叶、飞凤灵芝、缠枝莲、四爪云龙、海涛、缠枝牡丹、覆莲杂宝八种不同主题的图案,堪称元代青花瓷纹样大全。每支花瓶的瓶颈处写有相同的题记:“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是在青花瓷器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明确了这对花瓶产于元至正十一年,是奉献给寺庙的供器,在在样式上吸取了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因其形质、文字和图案对于研究元代青花瓷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
贝宁象牙垂饰面具这件非洲艺术的杰作高24.5厘米,宽12.5厘米,厚6厘米,是16世纪在非洲尼日利亚埃多州贝宁市用象牙雕刻嵌铜和铁制造的。据说这个面具是16世纪贝宁王国统治者国王欧巴·艾西吉的母亲伊蒂亚的肖像。这件作品的顶部用代表葡萄牙人的头像装饰,象征着贝宁与整个欧洲结成联盟。葡萄牙人从贝宁消失后很长一段时间其形象还出现在贝宁艺术中。这件象牙雕刻面具将人物面部刻画得惟妙惟肖,传神地再现了太后的面容,她抽象的头饰以及颈部衣领的处理体现了雕刻家高超的技艺。这种面具是在举办大型国家级别的仪式上国王佩戴的,从耳朵上垂下来,作为礼服的一部分。
复活节岛华·哈卡纳乃阿大型石雕像来自大洋洲波利尼西亚复活节岛的拉诺考,后来在附近的奥伦戈被发现。复活节岛石雕像的制作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至1600年之间,这座石像大约是在公元1200年制作出来的。华·哈卡纳乃阿大型石雕像高2.42米,宽96厘米,直径47厘米,重约4吨,它是该岛14个由玄武岩制成的石像之一。这座石像原来应是矗立在奥伦戈专门建造的一个祭祀的圣坛上,与它的巨石同伴一起背对大海,注视着这个小岛。它的眼窝原本嵌入了红色的石头和珊瑚,雕像本身经红色和白色绘制,在1869年被运往欧洲乘船时被洗掉了。雕像的形象与鸟人教有关,鸟的形象、舞蹈的划桨动作使雕像的形象程式化,在人物的头部和身体后面还刻有浮雕一般的环状物和腰带。这座雕像见证了他们的祖先采伐森林、破坏生态之后的损失。
罗塞塔石碑是大英博物馆最令人瞩目的藏品,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块石碑是在公元前196年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统治时期刻制的,碑高1.14米,重762公斤,是在不规则的黑色花岗石上用两种语言刻下了三段铭文,石碑上端的铭文是埃及象形文字(又称“圣书体”),中间是埃及草体象形文字(也称“俗体”),底部的铭文是希腊文,它是解密古埃及文明的钥匙,自1799年出土以来,很多学者参与了碑铭的破译工作,最终在1822年由法国人让-弗朗索瓦·商博良(1790—1832年)破解了罗塞塔石碑的谜底,这块石碑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诏书,铭文的内容是孟菲斯的僧侣团制定的一条法令。罗塞塔石碑的意义在于,它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有影响的翻译作品之一,考古学家得以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解读已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与结构,从而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亚述猎狮浮雕也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些大约公元前645年在伊拉克北部的尼尼微刻制的浮雕,1845年至1855年间被亨利·雷亚德爵士发掘出土。在古代的亚述国,猎狮被认为是帝王的运动,象征君主对子民的保护,目前大英博物馆是唯一可以看到如此众多保存如此完好的浮雕的地方。这一系列的浮雕按照其原始顺序排列在第10号展厅,狩猎场面紧张而逼真,是亚述艺术最杰出的成就之一。猎狮场面描绘了雄狮被放逐、追捕与杀戮,其中还包括为装饰尼尼微王宫,亚述最后一位国王亚述巴尼拔(公元前668—631年)的狩猎场景,众多的浮雕无不在表现国王的英勇气概,其中有一幅场面是表现国王手持短刃刺向一只扑向马车的狮子的喉咙,还有表现国王用弓箭直指一只在远方狂奔逃逸中的狮子,还有国王亚述巴尼拔与一只中箭的狮子在搏斗中,国王左手叉住扑上来的狮子的颈部,右手所持的短刃刺穿了狮子的胸部,相对而言,狮子的状态较为惨烈,有一只垂死的公狮身上已经中了多枝箭步履蹒跚,口吐鲜血,脸上青筋暴现,从中充分体现了亚述艺术家对动物的观察细致入微,高超的写实技巧令人叹服。
帕特农神庙雕塑是大英博物馆最著名也是最具争议的收藏品。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年至438年间,坐落于希腊的雅典卫城,它是雅典政治家Perikles(公元前429年逝世)设计的宏伟建筑群的中心。这座神庙规模宏伟,使用了大量的大理石雕刻进行装饰表现了雅典的祭礼和神话。神庙内部伫立着一尊雅典娜雕像,她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这尊雕像是用黄金和象牙制作而成的,是著名雕刻家的杰作,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神庙的雕刻包括建筑四面墙的上方柱廊的内侧的壁缘浅浮雕、在神庙外部支柱上方的楣梁上的高浮雕以及完全覆盖山形墙的圆雕,山形墙和墙面上的雕刻向人们讲述了希腊的神话,壁缘则展现了当时希腊人民的宗教信仰。
14世纪中期到18世纪雅典处于奥斯曼统治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帕特农神庙一直遭到破坏。1805年,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埃尔金勋爵以保护神庙为由,将神庙切割后拆下来带到英国,此后它们便被称为埃尔金大理石雕,近年来希腊政府要求大英博物馆把雕像归还给希腊,但是大英博物馆坚决拒绝归还。因此这些雕像的所有权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议。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海外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达到了2.3万件,其中长期陈列的只有2000件,所藏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玉器、佛经卷,到唐宋书画、明清陶瓷,从甲骨文、竹简、刻本古籍、地图、铜币、丝绸、刺绣,到珐琅雕塑、金银器、漆器、竹编等等,真是门类齐全、无所不包。
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绘的《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这件作品是现存最早的绢本中国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于2013年到访大英博物馆无缘得见,今年8月再访大英博物馆,正好这件藏品在展出,终于有机会一饱眼福。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尤其绢画的材质要求,这件作品一般是放在大英博物馆的斯坦因密室中,轻易不会拿出来展示,此次看到这件作品也是在一个相对光线很暗的展厅展出。这幅作品原是清宫的旧藏,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被盗出,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可谓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2017年是大英博物馆建馆264周年,当前该馆将其发展目标定位为国际学术中心,并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传播知识、教育公众,其宗旨是通过保护、展示、完善和研究馆藏品,烛照不同文化的历史演变,以利今世,造福子孙。提出这一口号是简单的,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则是任重而道远。虽然大英博物馆在举办展览、馆藏出借、开设讲座、出版书籍等方面都积极的在做工作,然而如何开展对文物的保护和科学研究等仍需加强。博物馆运营中资金匮乏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博物馆发展的大问题,大英博物馆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只能拭目以待,期待它的未来发展的更好,能为全世界人民提供更多了解人类文明与历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