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成 薛滨夏
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无论有意无意,或多或少都要反映环境的相关因素和特点。其中文脉成为影响和主导城市雕塑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狭义而言,文脉特指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乃至城市与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广义地理解,文脉泛指介于环境中各种元素之间尤其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内在文化联系。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主要内容必然要反映城市文脉,即城市赖以存在且相互影响的文化基因。城市文脉是城市环境要素与形成机制的自然延伸,研究城市文脉必然要从城市的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两方面加以探讨,进而研究和观察城市文脉对于城市雕塑的影响和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雕塑涉及的题材和形式较为广泛,担当的功能和职责也有很大的转变。因此,只有对艺术实体与空间环境中各种复杂的关系加以分析和研究,二者的意义才能被引伸出来,艺术作品与环境才能协调统一。
在城市的显型要素中,各类要素所具有的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可以概括为人、地、物三种。人是城市的主角,人的活动复杂而多样。现代城市规划将人在城市中的活动分为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类型。人们日常在公共领域的交往,如会面、散步、锻炼、集会、娱乐和表演等各种活动构成了城市生活形态的主体。其中历史城市的形态具有更丰富的语义。譬如古迹,我们只有将它与当年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时,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又如,当今流行的各种文化休闲广场的形态,无论是从会友、晨练还是其它活动内容来看,同样告诉我们大量关于现代人联系和交往的方式。
对城市形态及空间的感知方式,将强烈地影响着我们对于城市的使用方式。城市中的公共领域,就如同一个大舞台,将城市中的人和各种事物汇集到一起。分析城市文脉的关键在于关注公共领域的活动和特点。任何时代城市的公共领域无疑都是最为自然、灵活、异质并包罗万象的场所。
在当今城市及景观设计中,人的活动在公共场所中的景观组织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如建筑师迪西所说,在吸引人的各种元素中,诸如自然风景、人造艺术品以及有影响力的建筑物等,最具强烈吸引力的元素是人。人们在这里放松、游戏或会友、闲谈,参加各种庆典。城市的公共领域和谐与差异共存,人们各种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冲突导致了艺术的多样性。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每个可见的显型元素,不单单具有使用价值,同时也对城市环境产生新的意义。一个人、一座建筑物、一盏路灯或一件小品都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人流汇集的公共场所更是城市生活的一个缩影。
人对环境的归属感使得人们多喜欢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这或可称为人的领域感。领域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感觉,人对城市的体验和感知表明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重要性,也是公共空间的特质与意义所在。城市中好的雕塑不仅可以成为人们聚集的中心,还可以上升为一种城市标志而使市民产生一种自豪感。居住小区中的雕塑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定位和判别方向,还可以使人产生家的归属感。广场中的雕塑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约束,与周围建筑高度的协调以及自身尺度的确定是艺术家首先面临的问题。《活力》(赵志荣、朱德贤)的形象塑造源于对火焰寓意的写照,取形于意,形以神似,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雕塑组群反映了上海经济腾飞的力量与气势。这里,文脉成为影响和主导城市雕塑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图1)。青岛的《五月的风》(黄震)、威海的《甲午海战纪念馆主雕》(李友生)和香港回归纪念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常沙娜主持)都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一样成为传播城市文化形象的艺术使者(图2、图3、图4)。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指出,城市形态是非常复杂的,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故事、一个反映人群关系的图式、一个整体和分散并存的空间、一个物质作用的领域、一个相关决策的系列或者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现象,其不同要素在空间中的结合方式,就如一种人类聚落的纹理。而对人类聚居地的感知,则有赖于通过感觉元素建立与时空中的精神感受连接的桥梁,从而去理解非空间的观念和价值。从这点看,对于公共环境中的城市雕塑艺术,我们必须将其与城市、建筑、人的感知几方面因素结合到一起,放在人文与社会学的高度看待,强调艺术品、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图1 赵志荣、朱德贤 《活力》
图2 黄震 《五月的风》
图3 李友生 《甲午海战纪念馆主雕》
图4 常沙娜主持 《永远盛开的紫金花》
城市的隐型文化形态是指那些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潜在文化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范围广泛。城市环境中的隐型文化形态是文化沉淀的历史反映。北京故宫所采用的中心区轴线布局表达了古代封建皇城的政治形态和象征。天津食品街和上海豫园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街市一体的生活习俗与文化模式。
图5 何勇 《蓝调》
环境的自然因素如空间、密度、位置、绿化等对城市隐型文化形态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但是这些因素是带有地域性的,并非指向所有的城市。这种地域性表现为同一地区的居民往往具有相同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这是一种地方性的心理状态。何勇于上海衡山路创作的《蓝调》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文化的特点。陶醉于萨克斯音乐中的吹奏者与不远处凭栏沉思的都市人,将殖民地前身的海派大都市的浪漫与怀旧、喧闹与闲适的生活情调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对乐器的轮廓式处理避免了作品的沉重感和对周围视线的争夺,伸向空中的萨克斯仿佛与街道两旁酒吧茶楼的灯红酒绿融化到一起,悠扬哀婉的布鲁斯音乐似乎就环绕在耳边(图5)。正如艺术家所要塑造的那种对细节的体味和思想的咀嚼,一个多世纪的时空变迁,多少往事在“蓝调”中回荡。作者通过对环境特点和格调的挖掘,准确地捕捉到作品的主题。以城市隐型文化为创作主题是新时期城市雕塑的一种大的趋向。秦璞的作品《图腾柱》从富有贵州地域特点的大傩文化中的面具和贵州苗族的蜡染图案中汲取素材,以浮雕形式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于世人。其内容多为当地大众所熟悉因而具有很好的文脉基础(图 6)。
图6 秦璞 《图腾柱》
正如杨英风所阐述那样,公共艺术涉及到区域文化,所以一个公共艺术的案例不可能只是将艺术家作品摆进空间中而已,它应该是生命痕迹与区域文化的描绘与欣赏,也就是心灵结合双手的迁想妙得。为了有效地规划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必须分析城市总体及各区域中群体与个体的价值观、信仰、交往模式和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影响并形成城市隐型文脉的基础。一个城市的中心广场或其他大型公共场所的功能和结构十分复杂,就连简单的公共汽车候车亭,其功能也是多样的。就城市意义而言,公共汽车站既是一种交通集散地的标志,也是人们闲聊、问候或道别的场所,时为情侣倾诉衷肠之地,时为异乡人问路之所,甚至也可以是上班族忙里偷闲小坐看报的佳处。而无论寒暑雨雪,在一旁默默注视这一切的则是一幅幅领衔都市时尚的广告。可以说,车站交织出的是一座城市生活的缩影,就这一层面而言,它不仅仅具有供人候车的职能,还是一个多种功能和意义的空间复合体。
公共空间的复杂性要求我们进行一种可调试的灵活多元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社会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使得公共空间具有多重功能的要求,从而使得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关系更加有机结合起来。城市雕塑通过隐型文化来追求艺术形象的多义性,既是对自身创作题材的搜寻,也是一种来自于城市自身的必然要求。
城市文脉作为贯穿城市人文层面发展的主线,对于城市雕塑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从雕塑的选址到确立主题,直至后期的空间形态设计,都离不开对城市文脉的探寻、定位与提升。城市雕塑选址作为一项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环节,涉及到城市的历史与现状、发展模式与道路交通、建筑组群与绿地广场等诸多方面。文脉主义城市观认为城市诸要素之间必然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也包括城市文脉要素对城市雕塑在选址和定位方面的制约。在城市的传统地区,一座历史人物或民间传说的纪念性雕塑将引发人们浓厚的怀古幽思之情,而在繁华的立交桥广场,现代风格的抽象雕塑将使环境与景观相得益彰,场地与雕塑的时代性使二者建立起稳固内在的联系。从这点看,无论是淮安的《周恩来像》(李守仁)、重庆的《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江碧波、叶毓山),还是青岛的《五月的风》、上海浦东新区的《活力》都已成为当地城市空间与历史文化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图7、图8)。王天任等的大型雕塑《秦统一》很好地将地域文化与历史特色结合在城市的空间序列之中(图9)。《秦统一》位于西安郦山脚下的古城临潼,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古迹形成呼应。该雕塑作品正对着临潼城门,其间相隔题名为“秦风”“唐韵”的牌楼。对称的轴线关系将《秦统一》纳入城市原有的空间结构之中,同时也与城门、牌楼形成入城的三个行进序列。城墙的古老与牌楼的点题,将群雕推向空间序列的高潮。作品下部简约粗犷,烘托着上部精细入微的人物、马匹与服饰的刻画。秦始皇傲倨天下之势在两旁文官武士的簇拥下更显得威风凛凛,身后的旌旗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整幅作品写实与抽象相结合,以简驭繁、动静相宜,展示了大秦的恢宏之气。可见,城市雕塑的选址不同于建筑物的选址,它主要以提升作品的人文背景、切合场地的原有脉络为主。在创作中强化或借用具有影响力的场址特征和文化脉络将有利于塑造城市雕塑的艺术性,同时也可以加大公共艺术的信息传播作用。
图7 李守仁 《周恩来像》
图8 江碧波、叶毓山 《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图9 王天任等 《秦统一》
图10 李秀勤 《开启的秘密》
城市雕塑题材的确定主要受到各种城市文脉要素的制约。城市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和时代的审美心理等诸多因素都影响或主导着雕塑的主题。二者体现为制约与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特定的城市空间环境规定了城市雕塑题材的方向和范围。另一方面,选题适当的城市雕塑又会提升整个环境的艺术品位,加强其可认知性。城市雕塑选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确定题材,再选择合适的环境去建造。另一种先是选定空间环境,然后再根据空间环境的特点及城市文脉等诸多因素来确定雕塑的题材。李秀勤为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温哥华分校创作的《开启秘密》,采掘北美火山岩构成主体。劈开的岩壁和开裂的石块堆置于图书馆外的空地,中英文的盲文犹如茫茫宇宙中人类跋涉的音符,而犀利的斧痕和粗犷的纹理又为石雕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神秘。艺术家在此将隐含于环境之中的内在共性外显出来,对地域特点的一脉相承使得雕塑与空间环境融洽共生、有机协调(图10)。张德峰创作的坐落于厦门海边的雕塑作品《选择》,以现实主义的题材从现代角度表述了文脉对于城市雕塑的意义。作品以面向金门、相互轻抚的三代人的手,表达了浓缩于半个多世纪的祖国人民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殷殷期盼。城市雕塑的空间造型也受城市文脉的影响和制约,雕塑场址中的环境因素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雕塑本身的尺度、形式、格调以及色彩、材质的选用。重要的城市文化、政治广场对雕塑有高度和轴线关系的要求,交通广场则对雕塑的材料有反光限制和避免形体遮挡驾驶视线的要求。从大的范围看,一座城市的自然风光或建筑特点都可以成为城市雕塑创作中遵循或借用的构形元素。金廉锈、王一林合作的雕塑作品《帆》就是准确地切合了青岛得天独厚的滨海环境,“帆”的组群以大海和蓝天为背景,既富有诗意又强调了地貌特点,雕塑与环境浑然一体(图11)。
图10 金廉锈、王一林 《帆》
城市雕塑作为空间环境大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与形式的确定应从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出发。这既表现为公共艺术的形式、意义与场址文脉保持一致,也表现为针对环境特色进行的艺术创新。整体感要求公共艺术重视环境的文脉,而对环境文脉的借鉴又使公共艺术融入了城市的内在结构和精神气质,这正是当下中国城市雕塑所要实现的重要转变——一种超越个体与时空界限的公共文化和公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