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辉+黄慧芝+葛来安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无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确诊为脾胃虚寒证无Hp感染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20 mg,2次/d;观察组40例,采用中药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外治法艾灸治疗;均治疗4周。记录症状积分,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72.5%。观察组总有效率、症状改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疗法对无Hp感染的CSG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艾灸;脾胃虚寒;慢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2-0041-02
CSG是临床常见的由多种原因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以上腹痛、反酸、嗳气等为主要表现,病情反复,对人们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1]。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改变,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近年来,越多医家研究运用单纯中医药治疗此病,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疗法对脾胃虚寒证型无Hp感染的CSG,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均为自2015年2月—12月在江西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脾胃虚寒证且无Hp感染的CSG患者,共80例;采用数据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35.26±5.63)岁;病程2~15 a,平均病程(6.78±3.24)月。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5~61岁,年龄(36.15±6.85)岁;病程2~18 a,平均病程(7.03±4.97)a。2组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具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1]。
1.3纳入标准①符合脾胃虚寒证CSG诊断标准;②近1月未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或其他消化疾病相关药物;③知情同意;④年龄18~65岁。⑤无Hp感染。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妊娠、哺乳妇女。③近1月服用过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或其他消化疾病相关药物;④患其他等消化系统疾病;⑤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⑥对受试药物过敏;⑥有Hp感染。
1.5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药物组成:生姜、桂枝各12 g,大枣9枚,白芍15 g,饴糖和黄芪各30 g,炙甘草9 g。加减:胃脘痛甚加延胡索、吴茱萸;纳差加鸡内金、砂仁;反酸加浙贝母、瓦楞子;便溏加炒白术、薏苡仁。水煎服,每日1剂,2次/日,4周1疗程。艾灸治疗(艾条灸):选穴双侧的足三里、脾俞、内关、胃俞及中脘、神阙。采用温和灸法,使艾条距皮肤2~3 cm位置开始熏灸,以患者局部出现红晕为度,有温热感而无不适为宜。隔日1次,每次约20~30 min,4周1疗程。
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海南海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4066),20 mg,2次/d;4周1疗程。
1.6观察指标(1)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如胃痛、胃胀、反酸等,具体参照文献[2]。将每个症状划分为无、轻、中、重4个程度等级,并分别对应记录为0、1、2、3分,计算每个患者总积分。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情况。
1.7疗效标准[3]临床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
1.8统计方法将数据用SPSS2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2组患者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3讨论
CSG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消化系统疾病,易发展为消化性溃疡病变,有一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极少数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本病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西药主要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对症治疗为主,疗效欠佳,且长期使用有较多不良反应。奥美拉唑为临床上抑酸护胃代常用药物,故在此作为对照组用药。
本病可归属为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其发病多与饮食、情志、劳累、外邪等因为相关,其病程较长,久病多虚,故虚证多见。胃为水谷之海,易受外邪因素影响。外邪侵袭,气机阻滞,脾胃功能失调,不通则痛,则生胃脘痛。笔者在临床上发现,脾胃虚寒证胃脘痛较为常见,故将此证纳入研究。黄芪建中汤为治疗虚寒胃痛的代表方[4],载于著名医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之中。方中桂枝、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调和营卫的功效;白芍可敛阴止痛;大枣益脾补血;黄芪具补气健牌之功;饴糖含补中缓急之效;甘草则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可抑制胃肠平滑肌,解除痉挛;桂枝的成份可缓解胃肠痉挛;生姜可促进胃酸分泌,增加食欲[5]。马佳铭[6]等及孙宁等[7]研究发现,黄芪建中汤具有调节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作用。艾灸为祖国医学经典外治法之一,在我国医学生乃至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使用。所选穴位足三里可补益胃气,宣调气机;神阙可以温阳救逆,调理胃肠;中脘调理中焦,和胃健脾。脾俞、胃俞可以健运脾胃。同时艾条灸的温热特性本身具有温经散寒之效,结合诸穴功用,可起到温阳健牌,散寒止痛的作用[8]。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疗法对无Hp感染的CSG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CSG的各项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738-743.
[2]衛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3]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4]郭红梅,曾韦苹,曾斌芳.黄芪建中汤治疗CAG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1):27-32.
[5]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9-302.
[6]马佳铭,汤丽芬,徐升,等.黄芪建中汤对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3):2093-2095.
[7]孙宁,刘旺根,王雪萍,等.黄芪建中汤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影响的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5):11.
[8]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175.
(收稿日期: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