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新思路

2017-03-04 01:17林筱燕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易经中职语文

林筱燕

一、当代社会赋予语文的意义

(一)语文的性质

语文是什么?首先是一门学科,其次不只是一门学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在众多学科之中,与培养人才息息相关的非语文莫属。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因此,语文既担负着本学科责任,也担任着社会责任。

(二)语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的功能: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工具性,一个是人文性。工具性体现在其培养人们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上,属于语文的专业素养;人文性则侧重于内容,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社会背景,等等。

我们往往把语文的教学目的侧重在工具性上,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逻辑、概括等能力。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除了学会使用,还要利用起来传播我国文化,并且用文化来带出对道德的感悟,用于建设道德思想。

新课标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出发点,关键是要激发人的潜能,弘扬 “人文精神”。

(三)社会的需求

立足当今社会,社会的需求是无限的,人才通常需要德才兼备。 人们在学习语文获得一定语文素养时,更应该通过语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也许会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早接触社会,在尚未成熟之时,难免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引导不正,在将来很容易将这种风气带到生活、工作当中。在中职学习期间,没有思想教育课,因此他们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需要受到文化气息的渲染,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一)中职语文教学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民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从中我们看到,中职的语文教学目标显然比普通高中的目标要低,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日后从事的职业服务。这种教学目标 看似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决策,可是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中职学校即中等职业学校,是中国实施中等专业教育的学校,目前一般包括技术学校、师范学校以及医药、财贸、体育、艺术等学校。学制一般都为3年(2年学习+1年实习)。 目前,因为国家的高度重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以优惠,所以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职业教育将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但也因为其管理模式和生源等条件,使得学生长期以来语文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教育没有达到既定的培养人才的目标,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就必须变革。

(二)教材设置

中职语文教材版本复杂,编写起点大都略低于普高,或相当于普高。在现有教材当中,对审美情趣、文学欣赏能力等培训都不足,体现在作品数量上、篇幅上、以及质量上。没有精选且面相当狭窄,仅局限在现代,对我国古代、外国作品都很少选用,当代更是少见。相当一部分学生欣赏能力依然停留在市面上的武侠、言情小说的水平上。

(三)教学形式

据了解,由于中职课程体系受“2+1”模式的影響,语文课程大幅度减少,为了赶进度应付考试,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老师无法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课后的相关活动仅限于习题集和生搬硬套的作业,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畸形的命令与服从的僵态。

在这种状态的影响下,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目的即传授基本知识已经很难达到,更何况第二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目的。

三、改良建议

(一)借鉴传统语文教育

1.落实注重阅读和写作

传统语文教育比较注重“阅读”和“写作”,认为语文学习主要就是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而近代则要求“听”与“说”。但是反思一下,我们大部分开设的是正常的学校,而非聋哑学校,学生在进入校门之际就已经会听会说。那么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怎么听和怎么说。

据了解,当代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多注重生字词的解释,课文的段落大意以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篇篇大同小异难有创新。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的阅读即理解能力,写作即创作能力却逐渐被忽视。尤其写作,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普遍为议论文题材,许多教师为了应试,扼杀学生当中的散文苗子,勒令其莫闯险路而追随大队写议论文。因为在高考当中高分散文并不多见,议论文虽得分平平但起码可以求稳。中职虽然没有高考的检验,却也缺少创作的动力。

在创造的过程中,体现的不是单一的能力,还包括智力、精神、个性、美感等,语文学习更应该是一个这些综合素质训练的过程。尤其是中职的语文教师,往往满足于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对培养人才的发展需要与教育责任的担当缺乏深入全面的认识。

2.落实注重读经典

古代语文教育中,学生要阅读的主要作品有以下:《诗》《书》《易》《礼》《春秋》。这五本书作为主要教材被沿用了二千年,并不是因为古人迂腐不求改革,而是古人意识到这些书中比文字更重要的是精神,以及涵盖的广阔知识面。

而在我们当代的语文教学中,此类经典却大为缺失。比如《易经》,作为一部“大道之源”——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奇书,它运用简练的线性符号组合变化,概括出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被后人频频借鉴,如孔子的《系传》,老子的《道德经》等,可以说《易经》就是中华文化之根!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接受教育九年的高中毕业生,即成年的炎黄子孙,对《易经》的认识停留在算命书阶段。

在学习经典的时候,我们要学习五柳先生。不是不求甚解,而是不只拘泥字句语法之间。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然有其超乎文字的美。

讲解这种课文有三个好处:一是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例如讲解《易经》,可以建议学生查找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或张楚藩的《易经与辩证法杂说》等书,避免中学语文教学局限于课本的窘况;二是传播中国传统美德,比如《易经》中的“谦卦”,充分解释中国人传承几千年的谦虚美德,也有力反驳了部分90后抨击谦虚等于没有自信、丧失个性的言论。三培养学生的哲学、美学、爱国思想,比如《山海经》中我国山河瑰丽的景象以及各种神兽奇特的造型,鼓励学生在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中探寻大自然的真相。

(二)建议教材增加的篇目

为了实现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教育目标,建议增加以下篇目:

1.《易经》

(1)简介: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也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军事家的必修。

(2)推荐理由:《易经》虽大,道理却普通,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对《易经》产生的无论感性或理性认识,很大程度上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以及心态。同时因为题材新颖,也容易激起学习兴趣。

2.《山海经》

(1)简介:《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此书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2)推荐理由:《山海经》大气地展示了一个瑰丽而奇妙的世界,而这里,就是中国。提醒充满个性、追逐潮流的中职学生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炎黄血脉。

3.《搜神记》

(1)简介:《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带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2)推荐理由:枯燥的现代文远不如怪趣的古代故事来得吸引。同时,这本书里面也歌颂了一些中华民族古来素有的美德,如卷十一“东海孝妇”,讲孝妇周青蒙冤的故事;韩凭夫妇的传说则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等。但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加以正确的科学引导,避免学生迷信。

4.《金刚经》

(1)简介:《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些宗教性。通过佛法传布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2)推荐理由:当今社会法治还是德治更重要?法治可以立国,但只有德治才可以发展。我国没有国教,执政党是无神论党。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是一把双刃剑,就不妨借用佛教在我国的群众基础,来普及金刚般的智慧。

5.《三字经》

(1)简介: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读物。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容涵盖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2)推荐理由:最简单的文字总是有最深的道理,并产生不小的影响。哪怕只记得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也许就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三)建议改良的授课方式

1.走出课堂,丰富精神生活

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所学术科而非基础学科。在不重视基础学科的情况下,再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无异难于登天。索性利用课堂上的时间不拘泥于书本,将全新的精神世界带入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如在讲解现代诗人徐志摩时,可以播放其相关电影《人间四月天》。

2.鼓励质疑,是引起学生兴趣的根本之道

于教师而言,最头疼之事莫过于遇上一群个性鲜明的学生。面对这个群体的时候,与其抑制其反叛性,倒不如鼓励其在范围内发挥。如讲解诗歌时,学生无法认同作品所展示的美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再予以引导。

3.开展语文相关活动

如定期举行班际辩论赛,讲座等。给学生一个舞台,或许学生就会有精彩的表现。语文教学任务完成后,还应创造与语文应用相应的环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应用能力。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易经中职语文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我所认识的《易经》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易经哲学思想系统论及其网络性新探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