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B“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缺位现象及原因分析

2017-03-04 20:57吴轶伦姚蕾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双导师双导师制

吴轶伦+姚蕾

摘要:自2010年专业硕士开始实施扩招政策,专业硕士的招生与报考越来越热,国际商务作为经济类新增专业硕士学位也不例外。为了拓展学生实践国际商务专业培养采取“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然而近几年“双导师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导师、学生和学校制度三个方面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其背后的原因,可以为进一步提出优化方案做铺垫。

关键词:MIB;双导师;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226-02

自设立专业硕士以来,报名考生人数和高校招生人数都逐年攀升。根据国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业硕士的招生人数为11.6万人,到2014年增长到23.7万人。根据中国考研网统计数据,2010年专业硕士全国报名人数为18.9万人,到2014年报名人数已经增长到68万人之多。专业硕士的考生报考情况和高校招生情况侧面反映了专业硕士的社会接受认可程度和需求不断提高。然而,现行的“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存在许多问题,给人才的培养效果带来很大的隐患,从多方面挖掘问题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实在必行。

一、何谓“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是一种适合全日制培养的导师聘用模式,在我国的高职高专类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等层面均有所应用和呈现,但是具体做法不同。在教育部发文决定扩大招收专业硕士的背景下,“双导师制”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应用得到推动。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我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文章中教学要求部分指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MIB的培养是以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养,通晓现代商务基础理论,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能够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为目标。MIB培养人才应当精通国际经济贸易和管理知识,并具有很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商务运作能力,能娴熟地运用一门以上外语进行商务活动的开展;通晓国际经贸法律和惯例,并具有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国际经贸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工具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掌握跨文化知识,善于进行国际商务交往,具有了解、尊重并调和文化差异的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广博的知识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双导师制”可以使国际商务研究生将高校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实践证明“双导师制”是一种适合全日制碩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导师聘用模式,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基本认可。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二、MIB“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缺位现状分析

1.校外导师管理缺位导致指导积极性不足。高校聘请校外导师通常是以兼职导师的形式,其人事关系隶属于其他单位,高校没有对其行使行政管理的权利。因此,无法制定具体的措施对校外导师的所为进行强制要求和规定,这样一来校外导师管理的很多环节处于缺位状态。同时,一般高校也没有对校外导师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一些业务素质好、专业技能水平高、指导效果好的校外导师由于精力有限、工作繁忙等原因不愿在学生指导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同时,校外导师不能与校内导师一起参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拔录取、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学位论文选题、课程教授和培养目标制定等环节。由于学校在校外导师管理制度和校外导师协作工作流程上的缺陷,挫伤了校外导师参与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

2.双导师职责划分缺位现象明显。原则上校外导师负责实践部分的指导,校内导师负责理论知识的搭建。但是,由于在学生培养方向、时间精力分配和具体操作方面意见存在分歧,加之管理制度上没有对双方导师的分工进行明确规定,现阶段“双导师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时经常出现重复指导的现象,或者由于意见不统一而出现指导缺位的现象,使得研究生无所适从,既影响师生关系又影响指导效率。

3.双导师与学生间存在沟通机制缺位现象。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研究生三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通常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难免存在信息漏损现象。而且校外导师基本不参与校内任何环节的指导与实践,对于研究生在校内学习阶段的状况一无所知,企业导师只是充当辅助角色,造成了校外导师形同虚设的现实。现阶段并没有建立一套成熟的沟通机制来保证两位导师与学生之间顺利交流信息,并协调彼此之间的时间安排、职责和任务。这直接导致三者的意愿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而且学生培养方向由于两位导师的意见不同,可能会存在培养方向时常变更或迟迟无法定夺的现象。

4.培养方向与学生自主意愿很难兼顾。在双导师的模式下,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向主要由校内导师结合培养需求和学校资源而制定,同时要考虑校外导师实习岗位的用人需求,学生的自主意愿很容易被忽视。而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由于生源情况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差异,导致专业型研究生有更强的自主意愿和相对明确的目标。在双导师制度下,这种自主意愿未得到应有重视的现象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三、MIB“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缺位原因分析

1.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与招生流程不适应双导师制度。高校在遴选、聘用、监督和激励等方面都没有针对校外导师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现有的管理制度仅适用于校内导师。遴选标准缺失导致校外导师的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合理的监督体系和激励机制使得校外导师很难保证在学生培养方面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聘用制度则是监督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基础。同时整个招生流程校外导师完全没有参与,而是校内导师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和研究生意愿选择研究生,校外导师只与校内导师联系,研究生与校内导师匹配后校外导师自动产生。这样既降低了校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可能造成实践培养方向与学生自身情况不匹配。

2.校外导师身兼多职精力有限且企业用人需求不稳定。为了提高国际商务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而聘请的校外导师,都是在企业、政府协会及社会团体等组织任职的人员。通常是有中级以上的职称或职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导师期间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障,更多的是以学生进企业实习期间进行实践指导。企业用人需求会因为人员流动情况和业务开展情况有所不同,实习岗位不能实时满足研究生培养方向的要求,因此不易协调。

3.研究生群体特征和观念有所改变。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往届生,这部分学生一般有一些工作经历和自己的想法;另一部分的应届生又都是个性鲜明的“90后”群体,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并强调体验。同时学生的实践精神较以前的研究生有很大的改善,尤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可能会忽视理论知识。现在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和思想观念与以往的研究生存在很大的差异,就要求在培养方案和方向方面做出改变来提高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郝淑丽.MIB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

[2]孙洪锋,曹娜.论“双导师制”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学理论,2012,(18).

[3]李波.专业学位教育中“双导师制”缺位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

[4]何妍.师范生顶岗实习“双导师制”问题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双导师双导师制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完善
“物流工程”领域职业资质认证中双导师有效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