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2017-03-04 09:49贾晨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贾晨娜

摘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诞生背景和主要观点。然后简要回顾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提出设想。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46-03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主要在于防治性,以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目标,却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出初步探索,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积极心理学概述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和奇克森米海首先提出的,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领域,逐渐发展成了积极心理学运动[1]。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积极”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尤其是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它的任务能使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得到充分关注和发掘;其二,积极心理学不仅要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更要将目标延伸至社会制度以及大众层面,使个人与社会都能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2]。

2.积极心理学的诞生背景。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有着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心理学发展背景。

首先,从社会时代背景来看,一方面,现代人类社会种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只有每个人有着自尊、满意、快乐等积极的情感品质,这些冲突才有可能消失,而如何建立这些积极的情感,成为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协调促使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认知也在提高,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的质量,而是向着更好的精神生活质量方向发展,更加渴望过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充实自己的内心。这就要求找到一种科学的方法去实现向更高层次的跨越。

其次,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也与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有关。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心理学的研究面临着危机。由于战争催生了许多心理问题,于是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对心理问题的研究上,这就导致主流心理学走向了以研究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研究道路,变成了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心理学发展走向了歧路。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以正常人居多,而心理学却不能为大部分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违背了心理学的使命和存在价值。因而,新的历史时期,心理学面临着新的抉择[3]。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心理学背景,1998年,“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建立积极心理学的建议[4]。自此以后,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时至今日,积极心理学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已经成为当今心理学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3.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把主要任务聚焦于研究和培养人的固有的积极品质上,用更加开放的、多元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和能力,关注那些美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培养或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预防是应对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径,而预防的关键则来自于对人的内部的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

除此以外,积极心理学还强调,心理学的研究视野要兼顾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在对个体心理展开研究的同时,也应注重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索。

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势头,特别是近10年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30余年的时间里,大多高校心理工作者所做的是力求解释和治愈消极心理和行为,而积极人格特质则鲜少被关注[5]。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促进整个大学生群体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可能存在着以下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存在不平衡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总体上侧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而对心理发展和成长的引导重视不够,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求。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在认知、情绪、意志和个性等各项心理指标上健康发展,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偏治疗性。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构建大多以消极取向为主导,这就导致心理教育工作者更多的着眼于消极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而对人的发展性教育重视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受到制约。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功能,它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应當是培养和塑造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3.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存在局限性。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集中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而对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难以满足。积极心理学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全体学生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目前,在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群中,不乏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因为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学习,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中难免受德育工作模式的影响。另外,在我国,即使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也大多是学习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消极心理学知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上也不契合。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系统地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学习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且队伍组成不局限于专业人员,也可以包含教师和家长。只要教师和家长把培养学生和孩子的积极品质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处处留心,那么积极教育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四、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初步设想

1.整合目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问题的解决二者兼顾。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至少包含两个方面:(1)培养所有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2)帮助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解决问题。只有把两方面有机融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获得实质的提升。就这两个目标来说,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因为积极心理品质本身就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倘若个体的积极品质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掘,潜在的积极因素得到激发,那么很多心理疾病自然而然地也就不会发生了。相反,如果学生缺乏积极的心理品质,导致内驱动力不足并作用于外作用力,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实现其价值。

2.丰富内涵。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依赖于学生自身、教师和学校的协同努力。学生应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积累和训练;教师应在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所体现和侧重;学校则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重新整合定位,促进各方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6]。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需要学生亲身的体验。高校可以采用自助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体验,也可以采用自助式心理辅导的方式,使每位学生在接受心理辅导的同时也去辅导他人,使学生既是辅导者也是被辅导者。这样的角色转换,使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每扮演一个角色都是一种不同的体验。

3.拓宽途径。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咨询和校园文化建设三方面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建立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着重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自我潜能开发的能力[7]。(2)强化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应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等理论和技术运用到个体心理咨询中,有意识地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导引,建立和谐的咨访关系,对来访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激发他们自身的力量和潜能。(3)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高校應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注意渗透积极心理学的因素,丰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促使积极心理学在校园里更好地传播。

4.优化师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1)强化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心理咨询的技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有意识地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其在教学和咨询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层面,更好地体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2)培养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应认识到教师同学生一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将积极因素运用于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力量,培养其积极品质,增强其积极体验,使他们在工作中体会快乐和满足。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注意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不断提升、完善自我,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增进对学生的理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的实施。(3)推动教师与学生关系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应当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相互发掘和激发对方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教师也应以身作则,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5.营造氛围。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展现于学校,但不只在学校有所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也都有所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实施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整合性的积极环境,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达到全新的模式状态,才能使积极心理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本质上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8]。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2.

[2]向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2.

[3]郑雪.积极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

[4]Jan D. Sinnott. Introduction:Special Issue o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Adult Development[J].J Adult Dev,2010,(17):57-58.

[5]邵迪,罗骁.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品牌(下半月),2015,(1):213.

[6]Anna Pluskota.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J]. Pluskota SpringerPlus,2014,(3):147.

[7]马喜亭.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1,(574):13.

[8]彭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31-38.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