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吨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和世界许多地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響。从中国的实践看,地方发展如何把握历史性机遇,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中获得发展动力和变革良机,是推进发展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开拓国际新兴市场、构建境内外战略联盟、建立和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和对外投资服务中心,是三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吸纳;融入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和世界许多地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中国的实践看,地方发展如何把握历史性机遇,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中获得发展动力和变革良机,是推进发展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三明市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一带一路”战略核心区,要找准定位、制定规划,适时提出三明的应对措施,对于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一带一路”战略下地方发展的机遇:三明的逻辑
1.1 新老优势产业“走出去”的政策依托和发展形势
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中国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加速丧失,经济格局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加速迈向服务经济时代。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工作要做到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相结合,树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优势资源的理念。“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均较丰富的地区。三明的汽车与机械、冶金及压延、林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纺织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1],可以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到东南亚、南亚、中亚、非洲等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温州等地经验表明,制造基地转移出去,生产性服务和总部多数能留在当地,从长远看,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另外,三明的稀土、氟化工、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但这些产业相对缺少国际性的资源、技术、品牌控制的优质企业。中东欧一些国家经济和技术基础比较好,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其资产估值相对较低,是三明新优势产业“走出去”的理想目的地。
1.2“一带一路”协同发展中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
近几年来,我国外贸市场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发达国家和东亚、东南亚市场占比明显下降,非洲、拉丁美洲、西亚、中亚、中东欧和东盟的欠发达国家占比上升。西亚、中亚、中东欧和南亚是继非洲、拉丁美洲之后另一个极具市场潜力的新兴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既有像东南亚等我国传统的出口市场,也有像西亚、中亚、中东欧、南亚等我国市场占有率比较低的市场,尤其是海湾地区、中东欧人均收入水平比我国高,市场潜力大。西亚、中亚、中东欧和南亚的多数国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者,有的已经开始和中国合作并付诸实践。科威特筹建“丝绸之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已经启动[3]。三明的冶金及压延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花卉、LED节能灯、商用汽车等新兴产业,可以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拓国际新兴市场。
1.3 “一带一路”框架下打造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平台
“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亚洲的孟加拉国、印度、缅甸等国家正快速崛起,但电力、公路、桥梁、码头、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对基础设施需求多、投资规模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中国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所采取的重大行动,目前筹建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国务院成立了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协调工作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包括道路、铁路、航运、桥梁、码头、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这些可以为三明的工程建设企业承揽海外工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为建筑业劳务输出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1.4 “一带一路”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融资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带一路”的战略前提。自2009年开始,我国启动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发展迅速。到201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6.55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1.05万亿元。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东盟和周边国家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桥头堡”和“领头羊”。跨境投资业务的企业是人民币国际化最直接的收益者,不仅贸易、投资结算便利,而且“内保外贷”、“外保内贷”、金融租赁、融资租赁等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丝绸之路基金、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非发展基金、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专项贷款和各个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投融资项目合作,主要投资项目是基础设施、能源开发和产业合作,重点支持国内高端技术和优势产能“走出去”。三明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可以利用丝路基金的中长期股权、债权以及贷款进行融资,也可以利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非发展基金和各个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的项目资金进行融资,加快要“走出去”的步伐。
1.5“一带一路”有利于主动深化改革开放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认为,不能让中国给世界上增速最快的地区确立规则,这个规则仍然要由美国来确立。美国奥巴马政府批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IPP)两项贸易协议[5],企图构筑西方自身的利益网,从而阻滞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中国采取应对措施:打造金砖开发银行、外汇储备库和工商理事会三驾小马车;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这意味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优先考虑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地区,并倒逼国内的全面改革。越是先主动开放、主动改革的地区,就越能在未来发展中掌握主动权。一直以来,改革是三明发展最为根本和强大的驱动力,三明有能力也有条件复制和推广上海自贸区、福建自贸区经验,主动支持企业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
2 三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势条件
2.1 区位优势明显
三明地处福建中西部,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中游经济带、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带的交汇区,是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连接点。同时,三明地处“一带一路”核心区,已经建成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陆地港口、机场于一体的集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发挥“东进西出、南连北接”综合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是全国100个、福建省4个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2.2 资源条件优越
三明是福建森林面积最广、木材储量最多、最绿的城市。煤、鎢、锰、稀土、铁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粮食、烟叶、水果、食用菌和苗木花卉等产量居福建省前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大金湖、闽江源、万寿岩、闽学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民宿体验等旅游品牌极具名气。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好风光”有利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旅游合作,尤其是吸引东南亚国家的游客。
2.3 产业特色鲜明
三明是福建的老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有全省最大的钢铁、化肥、人造板、载重卡车等生产企业,已形成汽车及机械、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矿产品加工、纺织等特色产业链。产业转型升级有突破性进展,稀土、氟化工、新能源汽车、LED及节能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正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以绿色产业为代表的新特产业,有条件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开拓国际新兴市场,同时也是吸引东南亚、南亚、中东欧等国家投资的产业配套基础。
2.4 开放步伐加快
三明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和清流国家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地级市。在闽西北各地市中,三明对外贸易规模相对较小,2014年出口总值1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4亿美元。近年来,三明电子商务业态发展迅猛,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同时加强与台港澳、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国外友城沟通联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外贸环境,搭建承接福建自贸区“外溢”平台。明溪县是“海西新侨乡”,超过85%的华人华侨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匈牙利、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三明可以抓住近年来与金砖国家的外贸出口出现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利用国家建设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福建自贸区的有利时机,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加强与厦门、福州等地金融机构合作,更好地服务本地企业“走出去”,打造闽西北的金融创新高地。
2.5 载体条件完善
三明拥有开发园区型、创新型、创业型、基地型、检验检测型、功能型、活动型等7类载体,每个市(县、区)都有功能完善的“一园多区”。其中,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清流台湾农业创业园属于国家级园区;三明(沙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园区试点项目;明溪县十里埠生态经济区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埔岭汽车工业园、三明台商投资区、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宁化华侨经济开发区、泰宁工业园区是省级开发区。这些载体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
3 三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的建议
3.1 三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总体目标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三明应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腹地拓展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合作先行区、大宗商品陆地港口贸易物流基地和构筑山海协作的开放新格局为总体目标。
3.1.1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腹地拓展的重要支撑
三明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与长江经济带、泛珠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交汇区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长江中游经济带昌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中间点和桥头堡。北接长江经济带的抚州、昌九城市群、武汉都市圈,东连福州,南毗厦门、泉州,是“一路两带”的交汇区和连接点,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3.1.2 “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合作先行区
林产品加工、现代农业、新能源汽车、LED等绿色产业是三明产业发展的新名片,符合国内外产业发展方向,具备无限发展潜能。依托绿色产业优势,“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并带动纺织轻工、冶金压延与新型建材、矿山机械等优势产能“走出去”。
3.1.3 大宗商品陆地贸易物流基地
港口是水陆交通中最重要的联系枢纽,是旅客和货物的集散地,是国内外贸易物资转运的连接点。三明陆地港是集港口、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及第三方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二类陆运口岸,是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的“海上新门户”。依托陆地港的优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新型建材、汽车与机械、丝织品和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储运、中转、交易的重要基地。
3.1.4 构筑东西合作、南北协同的开放新格局
统筹县(市)区开发开放,差异化定位,错位发展。以陆地港为依托,完善集疏运体系,做实沙县-三明-永安经济中心轴线,拓展东南部的大田、尤溪和西北部的宁化、建宁、泰宁、清流、明溪、将乐的腹地,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江西、湖北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
3.2 三明市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路
3.2.1 抢抓先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涉及约65个国家,总人口44亿人,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是目前我国“走出去”比较活跃的区域。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的宝贵时间窗口和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和平台,对接中国-东盟自贸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突出与中东欧地区、俄罗斯、东南亚的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
3.2.2 多点开拓,加快构建境外投资新格局
支持本土企业积极争取中非基金、丝路基金、中欧合作专项贷款等资金,参与中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非洲地区的矿产资源、农业等领域,加快本土优势产业在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劳动力资源丰富、低成本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利用中东欧与欧盟产业分工合作密切、中西亚与俄罗斯产业分工合作密切的优势,支持本土优势企业投资中东欧、中西亚,作为进入欧盟市场、俄罗斯市场的中转站。
3.2.3 抱团出海,建设境外工业园区和经贸合作区
发挥三明汽车及机械、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矿产品加工、纺织、现代农业等产业集聚、配套协同性强的优势,支持企业联合到非洲、中南半岛、南亚、中亚等设立境外工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基地,建立加工制造、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等生产加工和贸易基地,推动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3.2.4 布局全球,大力开拓国际新兴市场
支持本土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市场,尤其是中亚、西亚、南亚、中东欧和非洲市场。利用当前国外资产价值低估的机遇,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方式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和销售网络,是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捷径”。要鼓励和引导更多优势企业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境外并购,实现“以资本换市场”,获取先进技术、专业管理团队和技术工人。
3.2.5 主动作为,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研究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和福建省实施意见,编制三明市“一带一路”实施细则,编制境外投资专项规划,制定境外投资的总体战略、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根据三明市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和“一带一路”的新机遇,研究编制铁路、公路、陆地港、河道航运及能源、信息、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和功能。
3.2.6 完善服务,建立对外投资服务中心
尽快成立三明境外投资企业协会,既发挥发挥沟通与协调功能,开展信息交流、咨询服务、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服务,也发挥已经投资境外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设立境外投资服务中心,开展融资、财务、劳务、培训、信息、咨询、认证、法律、统计、联络、代理等全方位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2-15.
[2] 福建三明:致力百姓富 建设生态美[EB/OL].2015-03-11.
[3] “一带一路”,深化中阿合作新契机[EB/OL].2014-06-05.
[4] 丝路基金起航[EB/OL].2015-03-20.
[5] 奥巴马2015年国情咨文:不能让中国制定地区规则[EB/OL].201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