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个体”的现代意义

2017-03-04 22:39蔡娜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异化个体

蔡娜

摘 要:个体是相对于群体的,在性格、能力、社会地位、精神层次等方面有区别的个人。在现代意义上,社会肯定个体的生命价值、个人的潜能、生命存在的意义。那么,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从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体来看,“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现代意义更是值得研究。

关键词:个体 异化 存在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一、个体及其异化

个体是相对于群体的,在性格、能力、社会地位、精神层次等方面有区别的个人。在现代意义上,社会肯定个体的生命价值、个人的潜能、生命存在的意义。

个体由综合性”的多方面主体构成。科学主体论学派李健夫教授认为,主体是基于心理交流系统的核心意识的内感外射运动而形成的。其中的核心意识及其指向性的交流运动是决定主体性質的根本依据。而心理交流系统是个人的整体性的心理运动系统,并不是固定的、静止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的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坚定地强调说:“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意识,是单个主体的观点、思想、情感、兴趣等意识的总和,是主体对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主体的特殊环境的反映。

那么,什么是主体性?“世界创造人,人又创造世界;物质可转化为精神,精神又可转化为物质。其间的动力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亦即主体性。” ①214“主体性是人推动自身和社会生活前进的人生动力系统。” ①216

主体性从整体上是一种心理事实,即心理交流系统。“心理交流系统的内感外射运动,以某种意识集团为中介,又指向一定的对象,在这一特定关系上,人就是这方面的主体,也就显示着这一方面的主体性。”可以说,主体性是具有心理趋向性的,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发生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主体与其主体性,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的方向。“主体与主体性并非都是积极的。”“主体有善与恶、真与伪、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等不同,几方面的主体在斗争中发展,社会也在这种斗争中发展;主体性也有积极面和消极面,个别主体也在自身意识的矛盾斗争中发展变化。” ①234简言之,主体在不正常环境中的环境中消极面导致了主体异常,其主要表现为主体的神化、奴化、伪化、散化。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席勒主张用审美教育即美的艺术来克服启蒙主义运动以来人类的异化和碎片化的片面发展。

那么,什么是异化?异化,本义是成为他者,“他者化”,表示一种他者的存在方式之状态。

关于异化问题有很多不同学术见解。马克思《的异化观,把异化与私有制度联系起来考察。海德格尔的人的普遍异化,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影响到后来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人都处在普遍存在的普遍异化状态。另外,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自我同一性的丧失”,文明批评方面的“社会道德沦丧”和“无家可归”,基督教神学方面的“神的忘佚”等含义上作为术语或准术语地使用“异化”这一概念。

匮乏必然导致需求。“人的原始需要鼓动心理交流系统的吐纳运动,交流运动在心理上结晶为生活经验与社会需要意识,需要意识又进一步将心理交流系统的网格辅散到更广大的社会空间里,形成更为广泛而多样的社会需要,同时也展开多样化的满足需要的创造活动。自然需要与不断展开的社会需要就是人的心理动力和生命的活力所在,也是让人的主体性实质或依据所在。人的需要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实质或核心,是以整个生活经验的意识集团的系统运动方式,即以心理交流系统的运动方式实现其整体功能的。” ①229

二、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的价值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众多理论流派中一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为深远的思想流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它是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理论的融合。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新的时期,社会的多种反人性的压力以一种外在于人的力量压抑和窒息着个体的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早在上大学时,读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活的哲学”,主要产生它的环境没有改变,它是不可超越的。萨特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试图把他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努力用存在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使存在主义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使之成为真正的“人学”。因而,在《辩证理性批判》等著作中,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唯一有生命力的哲学应当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学”。

萨特强调孤立的个人存在,主张“个人的存在”才是最真实的,是去除“不真实的东西”的基础,才能真正恢复人的自由和尊严。萨特主张用存在主义的人学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的“人学空场”。他说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离开来。并且主张重新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建立起存在主义新历史人学。

萨特认为,个人实践(纯粹意识活动为出发点的个人活动)是辩证法的起点。个人实践之所以能构成辩证法,是因为它正是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超越活动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即与自在发生相互作用的自为的活动。国内科学主体论学派与其有相近之处,都认为主体的形成是个人不断实践的结果,也是主体心理的整体运动过程。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被认为是“最具人情味的”马克思主义,是最契合马克思本人思想的哲学。萨特始终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最激烈、最坚决的敌人。萨特认为,他是个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的唯一出路和希望,把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称为“自由社会主义”,它的原则仍是法国大革命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三原则。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的整体融合。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活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萨特用存在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使存在主义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使之成为真正的“人学”。著名学者万俊人认为,萨特的所谓人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笼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而是以“医治”马克思主义人学缺陷为根本宗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萨特哲学中“人学”思想中的“个体”存在观及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意义,进而讨论“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价值。

三、 个体的现实意义

萨特的重视人的“个人存在”的观点在现代西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他对于“个体”的极度关注而忽视“社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延续了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潮,也间接影响到我国年轻一代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这种情况在“80后”、“90后“青年人中尤為明显。虽然,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想意识深处都有一种“个体”与“社会集体”的矛盾斗争中。

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使我们不能静止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了,重新思考以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思潮的影响,积极化解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突破的难题。在实际的学习中,许多人担心萨特所谓的“个人主义”思想和“自由至上”思想会误导我们的大学生,误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但是,如果我们静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教条主义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等人的思想,这也会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混乱”。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巨大反差而产生的“困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不否定“个人”和“自由”,反而以尊重“个体”和“自由”为理论前提。有人会担心,“个体”这个概念会带来个人主义,会损害集体,影响党的领导,危害社会主义的机体,同共产主义世界观是对立的,会成为一种精神污染。这只是对现象的浅层理解,从深层次看反而是一致的,共同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论联系实践,从而合理引导大学生对“个体”和“自由”的认识。在我们现在的历史阶段里,对“个体”显然是不能随意加以否定与抹杀的,我们还要探索“个体”的完善,“个体”的自觉,“个体”的能力,“个体”与社会的协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以人为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完善的、积极的“个体”决不是我们社会中的消极因素,有危害性的东西,相反,高质量、高素质的“个体”,正是一个发展进步,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也是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个体”的思想观念,对今天大学生的人生的自我完善、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面对全球化和时代主题的转换与挑战,我们需要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分析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 李健夫,著.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异化个体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