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研究进展

2017-03-03 23:16陈斯婷陈凤桂李青生温荣伟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年5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文明人类

陈斯婷 陈凤桂 李青生 温荣伟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05)

关于生态文明研究进展

陈斯婷 陈凤桂 李青生 温荣伟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05)

生态文明是人类反思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和自身生存发展问题作出的理性选择,是人类发展史上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文明形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指出,目前生态文明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很少直接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而大多是一些相近的概念和思想。早在5000多年前我国就已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当前国内学术界在引进国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中国国情,从生态文明理论、实践路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即指标体系方面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生态文明;研究进展;指标体系

人类的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工业文明推动了全球经济飞速增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同时,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生态时代发展的必然抉择,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生态文明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早在1864年,美国学者乔治·马奇就指责人类活动导致了环境恶化;1923年,法国思想家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全新理念,把伦理的范围扩大到一切生命。1933年,美国林学家莱奥波德提出了关爱地球的“大地伦理学”,认为人类对大地共同体负有道德义务,并把“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视为判断人们行为正确与否的重要道德标准。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深刻揭示了繁荣工业背后隐藏的人与自然的冲突,引起了全世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大讨论。受此影响,联合国于1972年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事业。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增长极限理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是非常有限的;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增长,粮食问题凸现;不可再生的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如果不加以限制,上述问题将达到地球的极限。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最早在国际文件中提出可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了两个纲领性的文件—《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开始走向行动实践。著名评论家Morrison(1995)年在其著作《生态民主》中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指出“污染税取代所得税,信息交流取代无限增长,来控制工业文明的危害”。

2012年6月,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国际环境管理、绿色经济和正在出现的全球环境问题成为此次峰会的主要关注点。一些学者则从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过程入手,提出了21 世纪区域开发必然体现人类对自然资源最大限度集约使用的要求,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1993年欧盟15国开始了“欧洲空间展望”(European Spat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这一跨国空间规划工作,该规划提出的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实现区域协调与集约发展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共鸣。1999年美国学者Honachefsky提出了“生态优先”的思想,认为城市的无序蔓延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因为将土地的潜在经济价值置于生态过程之前所致,强调应将区域生态价值和服务功能与土地开发利用政策相结合。生态优先思想的启发意义还体现在强调从单纯“保护”开始走向利用生态来引导区域的开发,从而实现“生态导向下的区域发展”途径。目前,生态优先思想已经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城市建设的热潮,印度的Bangalore,巴西的Curitiband Santos,澳大利亚的Whyalla,新西兰的Waitakere,美国的克利夫兰和Portland Metropolitan,德国的Erlangen都开展了生态城市的区划与规划实践。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很少直接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而大多是一些相近的概念和思想。如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认为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是为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民主制的建立和共同发展。这不仅对我们生存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持久的和平和繁荣也是必需的,并且经济增长肯定意味着生态的改善,而不是生态遭到破坏。这是对可持续性作出的切合实际的解释。生态文明的目的是为了长远的生态恢复,所以可持续的文明是建立在整体行动之上的,在全世界都关心生态的时候人类能更好地从事生产活动。

2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研究

尽管近代生态文明研究较多的是西方学者,但是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由来已久。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形成了一套鲜为人知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 “天人合一”思想中很多重要概念揭示了我国古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有限认识,比如“常”“数”“道”“理”等。

现代国内学术界在努力引进国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中国国情,纷纷提出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并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就生态文明的理论探讨而言,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理论视野以及关注要点出发,围绕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以及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地位等提出了许多颇有见解的观点和关于生态文明基本概念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视角来定义生态文明。俞可平(2005)[1]认为,如果从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第二种观点,从生态文明的调节对象或构成要素视角来定义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并不是未来人类文明的全部,仅是未来文明的新特点。未来文明应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文明。陈昌曙(2000)[2]认为,对于生态文明,或许可以简单地说:生态文明要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文明的新内容、新特点;人类未来文明将是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结合。

第三种观点,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定义生态文明。叶谦吉在1987年全国生态农业问题研讨会上指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陈寿朋(2008)[3]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类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生态价值取向等,生态法制文明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生态行为文明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生态管理活动等。白杨等(2011)[4]认为尽管目前国内对生态文明的解释和阐述数量众多且各有不同,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是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第四种观点,从广义和狭义上来定义生态文明。钱俊生(2007)[5]认为,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刘士文等(2008)[6]认为,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一种文明。这两种生态文明是紧密联系的,广义的生态文明要以狭义的生态文明为基础,而狭义的生态文明又可以衍生出广义的生态文明。孙长来等(2008)[7]指出广义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的自觉与自律,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而狭义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研究既包括生态文明理论观点的研讨,也包括生态文明实践路径的探析。石山(1995)[8]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愚昧野蛮的盲目的掠夺性经营思想和短视行为,培养与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的新意识和新思想。”该观点表明了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前提。方世南教授认为,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最根本的是对政府的制度设计——政府制度设计成败与否,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予以直接的和决定性的影响。”这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坚强的制度作保障。李振(2014)[9]探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并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路径框架。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技术,指标体系构建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领域。关琰珠等(2007)[10]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大主线为支撑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型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划分为资源节约子系统、环境友好子系统、生态安全子系统和社会保障子系统四个部分,构建了32项指标,并以厦门市为例对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进行了可达性分析。蒋小平(2008)[11]根据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以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3个方面为一级指标建立评价子系统指标体系,每个子系统又分若干指标,形成20个单项评价指标的河南省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刘衍君等(2010)[12]提出了山东省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意识4个方面选择了23项单项因子。王晓欢(2010)[13]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个方面选择了25项单项因子构建了西安市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范小杉等(2010)[14]在对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指标应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经济、生态文明生活、生态文明制度、生态环境质量5个内容。黄娟等(2011)[15]在总结前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以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行为和生态制度为6个一级指标,52项二级指标。王文清(2011)[16]在梳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系统构成的基础上,讨论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初步概括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生态保障等5个层面,选取20个要素指标,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成金华等(2013)[17]从资源能源节约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绿色管理制度实施等4个方面,选择45个指标,对2006-2011年全国和30个省市区生态文明水平进行测度和排序。国家海洋局(2012)印发了《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形成了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申报、建设、考核、验收和管理办法,产生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管理保障5个方面、33项具体指标,大大推进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工作。秦伟山等(2013)[18]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提出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六维路线图,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生态制度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人居环境体系、环境支撑体系、资源保障体系和生态经济体系六大体系;从制度保障、生态人居、环境支撑、经济运行和意识文化5个方面选择35项指标构建了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平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测度方法。欧玲等(2014)[19]以厦门市为例,运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评估,采用指标分为三级,包括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文化建设和管理组织保障5个方面、15个内容,33项具体指标;分析其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 研究小结

工业文明随着推动全球经济飞速增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总结和深思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人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生态时代发展的必然抉择,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生态文明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外学者很少直接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而大多是一些相近的概念和思想。如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认为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是为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民主制的建立和共同发展。生态文明的目的是为了长远的生态恢复,所以可持续的文明是建立在整体行动之上的,在全世界都关心生态的时候人类能更好地从事生产活动。

尽管近代生态文明研究较多的是西方学者,但是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由来已久。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当前国内学术界在努力引进国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中国国情,纷纷提出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并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首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理论视野以及关注要点出发,围绕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以及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的地位等生态文明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而言。国内学者关于生态文明研究既包括生态文明理论观点的研讨,也包括生态文明实践路径的探析,主要具体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路径框架。同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技术,指标体系构建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领域,学者们纷纷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意识等方面构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1]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5.

[2]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陈寿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1):128-130.

[4]白杨,黄宇驰,王敏,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31(20):6295-6304.

[5]钱俊生.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J].领导文萃,2007,(12):22-26.

[6]刘士文,曹晨辉.“生态文明”论析——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2):110-112.

[7]孙长来,马倩.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J].世纪桥,2008,(6):13-14.

[8]石山.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J].生态农业研究,1995,3(2):1-3.

[9]李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D].江苏师范大学,2014.

[10]关琰珠,郑建华,庄世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发展,2007,7(2):21-27.

[11]蒋小平.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1):61-64.

[12]刘衍君,张保华,曹建荣,陈伟.省域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山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676-3678.

[13]王晓欢,王晓峰,秦慧杰.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预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2):5-8.

[14]范小杉,韩永伟.中国国家生态文明指标建设探析[J].中国发展,2010,10(1):22-25.

[15]黄娟,王惠中,孙兆海,吴云波.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2):157-161.

[16]王文清.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0(5):16-19.

[17]成金华,陈军,李悦.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7):36-50.

[18]秦伟山,张义丰,袁境.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J].资源科学,2013,35(8):1677-1684.

[19]欧玲,龙邹霞,余兴光,陈凤桂.厦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评估与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1):88-93.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年学术影响因子位列全国收录68种环境科学类期刊第九名

据知网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6版)》,我刊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339,位列全国环境科学类期刊第9名,复合影响引子为 1.626,位于全国环境科学类期刊第11名。另据知网发布的《2015年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我刊机构用户总计近5000个,遍布于11个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代顿ITS公司、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法国国防部、牛津大学、韩国最高法院、韩国最高检察院、日本国会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伊士曼化学公司、陶氏化学、NSD生物技术咨询、南澳大利亚大学等国外机构,我刊已成为国际平台上展示我国环保成就和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对外宣传我国环境保护成就和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根据知网《2016年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我刊机构用户总计近5000个,分布于11个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代顿ITS公司、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法国国防部、牛津大学、韩国最高法院、韩国最高检察院、日本国会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伊士曼化学公司、陶氏化学、NSD生物技术咨询、南澳大利亚大学等国外机构,我刊业已成为对外宣传我国环境保护成就和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OntheResearchProgressofEcologicalCivilization

CHEN Siting CHEN Fenggui LI Qingsheng WEN Rongwei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Xiamen,361005,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rational choice by human beings after introspection of series of problems,not onl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but als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new form of civilization after the primitive civilization,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This paper review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is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the curr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blem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hot topic all over the world.Foreign scholars seldom direct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mostly some relevant concepts and ideas.As early as 5000 years ago our country has formed the “human in nature” theory of human ecological system.The current domestic researchers,by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are made some valuable exploration from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path of practice,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technology including index system,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rogress;indicator system

X21

A

1673-288X(2017)05-0027-04

项目资助: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305023-1)

陈斯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评价

通讯简介:陈凤桂,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空间规划与政策研究

文献格式:陈斯婷 等.关于生态文明研究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5):27-30.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文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