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霞
摘 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悠久的历史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个浮躁的当今社会,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还是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来充实自己的心灵。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可当今,青少年的品德修养已成问题,责任心、民族感已淡化……,历史教学就要发挥学科优势,担负起德育的重任,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 价值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古人常讲,亡其国者,先亡其史。可见,历史在民族兴亡中的重要地位。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个人一样,要维护自己的品格。……民族的品格必然依赖于多数人的道德品质。决定着个人品格的道德品质也决定着民族的品格。如果一个民族的品格不是心胸宽阔、忠贞、诚实、善良和勇敢,那么他就会被其他民族所轻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无足轻重。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把培养民族自尊心和国格人格意识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都把历史学科作为这方面教育的重要渠道。”现今,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普遍是存在自私自利、心胸狭窄、唯我独尊、厌学、胸无大志等等。因此,打架、不遵守纪律、顶撞师长、沉迷于网络等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这些正是德育教育缺失的表现,因而,历史学科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那么,怎样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进行传统人性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主张性善的,正因如此,古人的治国思想、个人品德修养都是以“善”为本的。与人为善,与民为善。儒家的“以德治国”、“以德服人”的“德治”思想,“利民”、“富民”、“爱民”、“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社会道德原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伦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无一不体现着人性为善。可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国人早已抛弃了许多人性中的“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尔虞我詐,还管什么“仁、义、礼、智、信”。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耳濡目染,怎能不受影响呢?所以历史教学就要对青少年进行最基本的人性教育,教学生向善、向真、向美、向上,“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如果不持之以恒的熏陶教育,人性中善的东西就会泯灭。历史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桥梁。
二、进行国情教育
一个民族不了解自己的过去,就不能更好的认识今天,走向未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未中断过,文化繁荣昌盛,典籍连绵不绝,人才辈出。16世纪以前,我国的文化、科技、经济一直都领先于世界。有经典的儒家学说,有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有影响世界和人类文明史的四大发明,有鼎盛的汉唐文化,有连接世界的桥梁——丝绸之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的历史除了辉煌之外,还有屈辱。自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之后,屈辱就伴随着这个民族。面对外来侵略,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追求民主、学习西方,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辉煌的过去会让我们倍感亲切与自豪,中华民族的瑕疵和屈辱,会使我们警醒,有一种危机感。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吸取历史教训,总结经验,学习先辈们不怕牺牲、不怕苦难、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继承和发扬仁人志士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品德,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珍惜今天的生活。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进行民族观的教育
中国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国辉煌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56个民族没有优劣之分,各民族都是平等的,都对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尤其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做出了贡献。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从戚继光抗倭到鸦片战争,从甲午中日战争到抗日战争,多少少数民族为国捐躯,他们中有陈连升(土家族)、裕谦(蒙古族)、海龄(满族)、左宝贵(回族)、马本斋(回族)……,还有许多的无名英雄,同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各民族的文化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少数民族的文化丰富了中原文化,中原的汉族文化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汉族和少数民族就是在这样的相互交流中充实着祖国的文化宝库,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青少年通过学习历史,明白民族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顺应这个主流,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社会的发展。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观,使青少年在现实中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和生活习惯,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四、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
“人命之重,有贵千金”。如今的青少年心理脆弱,缺乏耐心,经不起挫折,经不起失败。一旦遭遇不顺,就会失去斗志,甚至放弃生命。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物数不胜数。司马迁身受“腐刑”,但不畏权贵、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此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是这样看待生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用顽强的毅力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伦.凯勒,一个既盲又聋又哑的人,成功考取哈佛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并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文字。
这些历史人物在遭遇不幸时,并没有放弃生命,而是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了命运的不公,生命在他们眼里无比珍贵。只有尊重生命,才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我们要教孩子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敬畏死亡,敬畏大自然。如此生动的素材渗透在历史教学中,不是牵强附会,更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有所思。
德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伦理教育,会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要从小抓起,从青少年抓起。虽然历史学科不被重视,但是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不容忽视。我们不能忘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人的品德是无法用分数来衡量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做好德育与智育并重,培育有德有才的合格公民,才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