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蕾+董德森
摘 要 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设计微课案例并将其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微课教学在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提升课堂参与度和课堂任务完成度等方面有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微视频;初中信息技术课
中圖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133-03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Micro Course Case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T Class//MENG Lei, DONG Desen
Abstract With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we have designed a micro course case and have applied it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room. We also have compared the teaching effect between the experi-
mental class and the control cla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
course had significan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promoting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tasks completion.
Key words micro course; micro-video; junior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1 前言
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教学设计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由于微课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将知识和空间碎片化的特点,因此,本文拟开展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希望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参与度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2 微课的设计理论与原则
微课的中心资源是围绕某个知识点的微视频。微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知识点为目标,以细化理论为指导,将复杂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单一主题、知识颗粒和知识点,使知识难点得到分解,教学过程变得便捷深入,即知识呈现出碎片化,教学过程变得解析化。
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之一是让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要求教师相信,只要学生能够被给予充分的学习时间,并且发掘帮助每一个学生的方法,那么从理论上说,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教的内容。微课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体现“掌握学习”的教育理念,学生可重复观看视频,不管学生的能力水准如何、学习进度快慢,都能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时间”,也有足够的“实际学习时间”,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微课教学中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水平。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根据认知负荷理论,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可以自主针对一些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知识要点进行满负荷的学习或工作,并且没有必要花费太多时间。微课案例设计中,学习内容的“短小精悍”和“富有针对性”有利于解决学生认知负荷的问题,帮助学生减少无关性认知负荷,增加相关性认知负荷,保证学习者总的认知负荷保持在工作记忆容量许可的范围内,从而产生有效学习。
3 微课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为了更好地研究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本文以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初中一年级·下册)中的第二章第二节“制作动画”的第四小节“遮罩动画”为例,进行微课案例教学设计(表1)。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分析。遮罩动画这一小节的内容要求学生领会遮罩层这一动画类型的功能与作用。对完成遮罩层的每一个操作步骤能够加以说明和概述。并根据领会的操作步骤运用到实际的动画制作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者分析。本节微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性格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但是仍有极大的可塑性;行为选择的无意识与习惯性渐渐减少,主观能动作用逐渐体现。
3)知识内容分析。遮罩层动画这一小节选用的动画案例是“制作对文字产生放大镜效果”。其内容可根据操作步骤分为五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可作为一个知识点,分别
为:①设置“属性”;②建立“文字”普通图层;③制作“椭
圆”元件;④创建“动作”补间动画;⑤将普通图层转化为
“遮罩层”。
4)教学策略。①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中生本身具有兴趣广度增加的特点,教师需要加以引导来调动学生的兴趣。②重视联系实际操作进行设疑。将操作过程中的疑点、难点设置成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③理解原理,掌握方法。让学生理解领会遮罩层的功能与作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微课案例的实施 本研究采用实验观察法,以某初中七年级两个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水平非常接近的班级为实验对象,分别设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实验班采用微课案例教学,而对照班仍进行日常教学。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验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初中一年级·下册)中的第二章第二节“制作动画”的课堂教学进行“布置课堂任务——课堂作品评价——回收和批改任务”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和疏导疑难问题的角色,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和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以及教师的辅助,他们自主完成了这一动画制作的过程。
4 应用微课的教学效果
本文对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与梳理,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参与度、课堂任务完成度三方面,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效果進行统计、对比研究。
由表2可知,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自主解决问题”的比例分别为73%、8%,实验班高出65%;在“能够自主解决课上遇到的疑问”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例分别为82%、23%,实验班高出59%;据“问题3”可知,实验班受网络游戏影响的学生比例为27%,比对照班的93%下降66%;在“问题4”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比例分别为47%、91%;在面对干扰时,实验班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远远高于对照班学生。
同时,根据分析“布置课堂任务”等教学活动的数据发现,对照班进行课堂练习时,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会举手求助教师,而实验班只会偶尔出现举手示意的学生。由此可见,在实验班,教师提供微视频这种动态化、可重复利用的资源,可以让学生从集体学习中独立出来,在微课教学提供的学习空间和平台里,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效果。
通过对“回收和批改任务”等教学活动的实际观察和跟踪记录,得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课堂任务完成度的实验数据,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数据表明,在“问题1”方面,实验班高出对照班29%;“问题2”方面,实验班的比例高出对照班30%;“问题4”方面,实验班86%的学生重新产生参与到课堂中的意愿。此外,“评价课堂作品”等教学活动的观察数据表明,学生回答教师问题不再惊慌,而是面带笑容,积极踊跃地回答,急于展现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表4数据表明,实验班58%的学生能够完成60%以上的课堂任务,其中20%的学生能够做出高质量的课堂作品;而对照班仅有28%的学生能够完成60%以上的课堂任务,学生的课堂目标完成度过低。
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班比对照班有更高的课堂任务完成率,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了积极的转变,课堂参与率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同时,微课案例教学也释放了学生对教师的束缚,教师不必再重复解答密集的问题,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5 结语
利用微课教学能够改善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目的、有选择地利用新型的微课教学资源,不仅为学生带来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也为教师突破自我进行更好的教学提供了方法,教师能够更加自如地掌控课堂步调,并打破时间的限制,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2]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23):64-73.
[3]刘万辉,武马群.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5]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6]冯菲,冯雪松,刘玲,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解读教师的MOOCs建设之路[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6-11.
[7]詹春青,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发展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