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代文坛泰斗,蒲松龄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显然毋庸置疑。他虽然科举仕途不畅,却因《聊斋志异》而流芳百世。针对假、恶、丑的世俗世界的抨击只是《聊斋志异》的一个方面,而后世更为称道的,则是其对于真、善、美的呼吁,对孝悌之道的恪守,对金兰之交的讴歌以及对不忠不义的唾弃批判等。今天,以现代社会中的德育视角解读聊斋故事,更有一番“文以载道”的意味。
一、对“入则孝,出则悌”的积极认同
《聊斋志异》体现出的德育意识,首先是根深蒂固的孝悌观念。不论是古代弘扬的“父慈子孝”,还是今天业已纳入法规内容的“常回家看看”,孝道总是矗立在人类文明金字塔的顶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一)“百善为先”的“孝”道
早在《说文解字》中,就有对“孝”字的阐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尽管蒲松龄笔下的故事题材多样,但对于孝道精神的弘扬,却是不遗余力的。《聊斋志异》中以孝顺为题材的故事,从主题深度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分成两种人生境界: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善事父母。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孝子》,故事的主人公周顺亭苦于母亲腿上的脓疮,不惜以割掉自己身上的肉作为药方,治好了母亲的病痛,但他又害怕母亲知晓药物的来源而心疼儿子,因此编瞎话来哄骗母亲。周顺亭的“孝”,并非“母令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而是在尽孝过程中,妥善处理了“首孝悌”与“次谨信”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以“孝悌”为主干,对“谨信”做出灵活性与人性化的“加工处理”,以至于母亲不但解除了肢体上的痛苦,更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
第二,当父母的生命遭受恶霸侵害时,蒲松龄将儒家伦理中“复仇”的文化展现在文本中。《席方平》虽然是一个虚构的阴间故事,但却逼真地再现了阳间的世界。席方平去往阴间为冤屈的父亲复仇,却屡屡遭遇地府的重重磕绊,然而他仍旧一往无前,对阎王的软硬兼施不为所动,以至于连鬼卒都大声疾呼“壮哉此汉”,并在施刑的过程中竭力要给席方平留一颗完好的心脏。虽然席方平最终在二郎神的做主下赢得了官司,但他饱受酷刑折磨的经历依旧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毛主席对《席方平》也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曾要求教育部门将这个故事纳入中学语文教材甄选对象的范畴。除了《席方平》之外,《商三官》也崇尚这种积极的复仇精神,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这则故事中,商三官是一位机智勇敢、不卑不亢的孝女,她虽然年少,却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商三官的父亲商士禹因得罪了本乡土豪而丧失性命,商三官的两个哥哥在官司场中奔走一年,竟毫无结果。年方十六的商三官于是在眼见无人替父兄做主的情势下,便化名李玉,借助歌舞才艺骗取土豪的好感,最终手刃仇人。席方平和商三官都以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对自己父亲的孝道。
(二)“从心弟声”的“悌”道
除了“孝”以外,兄弟之间的友恭之“悌”,在《聊斋志异》中也得到了大力弘扬。根据《说文解字》中的理解,“悌”的本义是指“善兄弟也”,因“从心弟声”而构成会意字体。《聊斋志异》中兄弟之间的互敬互爱,在不同的故事中皆有所体现。
这类故事中最著名的便是《齐天大圣》和《张诚》。《齐天大圣》讲述的是商人许盛为搭救兄长,完成了对齐天大圣从不屑一顾到顶礼膜拜的心路历程。许盛一贯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持鄙薄态度,一次在大圣祠中因对大圣不敬而导致病痛来袭,哥哥许成因医治弟弟积劳成疾先走一步,伤心欲绝的许盛在梦中受到大圣的指点,次日便见到哥哥许成已复活,从此成了大圣的忠诚信徒。虽然叙事略显荒诞,但许盛的“悌”着实令人啧啧称道。与其说许盛最终成为大圣的信徒,不如说是因其对哥哥的“悌”情,感化了以大圣为代表的上苍诸神。
比《齐天大圣》更加感人的故事,便是蒲松龄本人在创作过程中都忍不住五次掉泪的《张诚》,张诚的生母牛氏对张诚溺爱有加,却对丈夫和前妻留下的儿子张讷施以无休止的虐待。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张诚没有在母亲的溺爱下养成傲娇和自私的性格,反而心地善良,与这位同父异母的苦命哥哥感情甚好,不但时常偷取家中的面粉,央求邻居烙成饼给张讷吃,甚至瞒着母亲牛氏和私塾先生,偷偷地帮助哥哥分担繁重的家务。张诚为了哥哥,冒着不惜被猛虎衔走的危险与张讷同去山顶砍柴,却不幸失踪。张讷为了找到失踪的弟弟,从此开始了寻找弟弟的征程。张氏兄弟最后在金陵巧遇,一家人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蒲松龄在结尾处大声疾呼“不知后世,亦有善悌如某者乎?”张诚对哥哥的“悌”情可见一斑。
二、对友谊的热烈讴歌
友谊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成长母题,因为朋友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友谊能促进个人的发展与成长。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通过大量传奇的故事来赞颂友情。
讴歌友谊的故事,在《聊斋志异》中首推《司文郎》,这个故事中的“鬼生”王平子因明末李自成之乱而死于非命,魂魄游走于人世间,只因同情好友宋生的怀才不遇,而硬要在考场上充当贵人,虽事不成,却真实反映了其对朋友的关心和打抱不平。
除《司文郎》外,两篇以“狐狸精”为题材的故事,也反映了伟大的友谊,这就是《酒友》与《狐惩淫》。在《酒友》中,狐仙因感激落第书生车某的不杀之恩,以一个俊朗少年的身份成为车某的知己,他想尽办法帮助车某摆脱贫寒的生活以作报答,在狐仙的帮助下,车某逐渐从一个“家不中资”的清贫人士变成了 “由此益富,治沃田二百亩”的富人。
如果说《酒友》中的友谊,主要体现在对朋友物质层面的慷慨扶持上,那么《狐惩淫》中的友谊,则重点体现为对朋友名节的誓死捍卫。故事中的主人公虽为书生,日常却很不检点,常常将一些不净之物放置家中,对此敏感的狐狸精便成为这个家庭中的常客,经常干些捣蛋的事来。与书生的不端相反,书生的一位朋友则品行方正,他来到书生家做客,恰巧书生外出不在,书生的妻子却误食了被狐狸精喷洒春药的午餐,竟然对丈夫的朋友表白,这位朋友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她,并发出了“某兄文章品行,被汝丧尽矣”的厉声责难。后来书生得知了家中的這一幕,也慨叹自己“幸有良友,不然,何以为人”。在进行全方位的自我批评之后,该书生将家中所有的不净之物付之一炬,从此狐狸精再也没在家中兴风作浪。文章的题目是“狐惩淫”,但与其说是狐狸精间接帮助书生戒除了恶习,不如说是书生朋友的正直挽救了他。
三、对“不忠”的猛烈批判
《聊斋志异》对“不忠”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三朝元老》《秦桧》《阎罗》《曹操冢》等故事都是这类主题的经典之作。
《三朝元老》讲述的是一位前明大臣先投大顺之后降满清而遭后人诟病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三朝元老”,特意在他家门前题上一幅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在传统思想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被视为做人的“八端”准则,不能履行上述八条准则的人,会被社会舆论视为“忘八端”,谐音即“王八蛋”。而在这幅对联中,上联隐含的意义是“忘八”,下联隐含的信息是“无耻”,而横批中的“三朝元老”,也大体可以理解为“三姓家奴”的别样概括了。
除了《三朝元老》,《秦桧》更具历史传奇的色彩,一户农家杀猪煮肉,可是猪肉却因恶臭不堪以至于连家狗都不愿吃,原来是猪的体内有“秦桧七世身”的字样。这便十分刻骨地表现出作者对不忠之臣秦桧的切齿痛恨。至于《阎罗》和《曹操冢》,蒲松龄则更是将窃国大盗曹操骂得酣畅淋漓,前者讲述秀才李中之死后前往阴间就职阎罗王,审问数代前任阎王都无法理清罪状的曹操,以至于“临刑之囚,快于速割”不能解恨,只有做到“使之求死不得”才能让其得到应有的惩罚。后者则讽刺曹操在弥留之际要求广建疑冢的机关算尽。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聊斋志异》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现代德育精神的视野上看,它不失为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聊斋志异》对孝悌之道的无比赞颂、对金兰友谊的热烈讴歌、对不忠之举的嬉笑怒骂,都值得我们再读一读。
【薛迪,自由撰稿人】
责任编辑/李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