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主探究机会。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一、注重情境创设,引导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创造性思维要从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现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量出几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和直径,上课时,让学生说出圆的周长,我很快说出直径。再让学生说出圆的直径,我又很快说出圆的周长。由于老师报出的数据与学生量的结果非常接近,引起学生的疑问,学生纷纷提出问题:“老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时,教师还是没有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观察每个的周长和直径,看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发现每个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引出了圆周率。并简单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激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创造。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励学生创新。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尽量将抽象、枯燥的提问赋予情感色彩,使其更直观、更生动,贴近儿童的精神世界,焕发儿童积极思考的内驱力。比如,练习
a×5(2)=b×2(1)(a、b≠0)时,那么a、b谁大?时,我这样启发:“这道题就像玩跷跷板,左边坐着5(2)和a,右边坐着2(1)和b,你会比较a、b的大小吗?”,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形象理解题意,进而创造性地思考判断:由于5(2)<2(1),所以与5(2)所配的a应大于与2(1)所配的b 。这样的课堂提问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充满生活童趣,使其简明、通俗,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三、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实践活动中得到自主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进行体积计算的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给一个量杯、一把尺子、一些水,几块小石头,要求他们通过实践,计算出石块的体积。由小组长主持,各组讨论,研究操作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实践,都懂得先量出量杯的直径,算出量杯的底面积,再在量杯里倒入水,量出水的高度,接着将石块投入水中,量出水上升的高度,量后用量杯的底面积乘水上升的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这样,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自己观察发现,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四、设计开放练习,促进学生创新
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激發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除在教学新知识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外,还设计开放性练习,促进学生在探索中创新。
1、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性思维,鼓励多元的解题思路。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根据己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标新立异,喜欢当从众说出不同的见解,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完全会说出多种思路,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强烈。如“光明小学六年三班有36个同学,如果每个小组的人数相同,那么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几个同学?”题目出示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想出多种的分组方法。
2、设计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些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对这种题,不同的学生常常会找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开放题的设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创造时间和空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中得到激发和提高。
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下面一组信息,要求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再解答出来。妈妈给飞飞买了一箱饮料,共24瓶,他第一周喝了14 ,第二周喝了16 。------------------------------------?结果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了不同的答案,有的编成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第一周喝几瓶?或者第二周喝几瓶?思维好一些的学生则编成两步甚至三步的应用题:第二周比第一周少喝了几分之几?还剩多少瓶?还剩几分之几没喝?等等。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真正做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创新习惯。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悦和快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要设法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多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由思考。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教科书只编入一种用一般梯形拼成平等四边形,推出它的面积公式,在教学时,可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移、拼,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生除了用书上方法推导外,有的还用两个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两个特殊的直角梯形(上底与下底和与高相等时)拼成正方形,还有的是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通过计算两个三角形面积和,推出梯形面积公式。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
总之,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能,普通人和天才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时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贯串课堂教学的始终,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从而享受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创新伴随孩子们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