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学莉
摘要:“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是高校学风建设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进行有效帮扶是对其实行转化教育的前提。基于此,对高校“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探讨,并结合书院制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学困生”帮扶机制的路径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困生的教育转化,为学习困难学生的“过程管理”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困生;工作机制;帮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1015403
一、“学困生”概念界定
学困生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每年都在上升,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学困生的总人数也在持续增长。而对学习困难的界定,国内外是各不相同的。国外的教育与心理学界,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其适应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习惯使用“学业不良学生”“发展落后学生”等称呼。而国内,研究者最初多使用“差生”“后进生”“学业不良”等名称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相关研究[1]。但“学习困难”这个名词被研究者真正地频繁使用始于80年代。本文所指的“学困生”是由于进入大学后思想松懈,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方法不当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导致学习成绩达不到学校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学业困难大学生。
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2013年,南京审计大学打破传统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实行书院制改革。书院成立之初,就着手梳理学习困难学生名单,专门成立学习支持中心,并积极采取措施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帮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通过走访学生宿舍,课堂听课等方式对学生课内课外状况的了解、观察以及定期地跟学生谈话,发现造成学生学业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且其成因也很復杂,绝不是一两种因素可以概括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审视,大体可将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分为个人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一)“学困生”形成的自身原因
1对自己的专业没兴趣,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困生对现在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或是高考失利,分数只能填报这个专业;或是家长要求必须学这个专业。在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还停留在高考结束后的放松状态,未能及时做出调整,更别提对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个明确认识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很多专业课程都是比较难学的,需要有兴趣,有毅力坚持下来才有可能学好。这使得很多对本专业没有兴趣的学生感到非常痛苦,他们没兴趣学但必须学,再到学不好,最终形成厌学的恶性循环。
2对大学学习认识出现偏差。学生刚进大学时,积极投身于各种社团活动,对学习反而抱着不重要、无所谓的态度,对学习还是高中那套被动接受心理,没有主动地与教师交流探讨,缺乏主动学习意识,考前抱佛脚现象十分普遍。
3缺乏自控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很多学生上大学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心理上极度放松,这部分学生往往自控能力又差,他们或长期在校外兼职,或整天泡在各种社团中,或沉溺于网络游戏和小说中,不会科学安排课余时间,甚至发展到通宵联机玩游戏,白天睡觉,迟到、旷课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他们生涯规划模糊或没有规划,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非常少,最终导致挂科严重,沦为学困生之列。
(二)“学困生”形成的外在影响
1家庭因素。通过跟学困生的家长接触了解,发现不但是学生上大学后心态放松,家长们的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高中阶段就陪读的家长,觉得孩子已经上了大学,自己也轻松了,这部分家长平时跟孩子联系不多,每次联系也是主要询问孩子生活方面的情况,忽略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学生也较少和家长主动谈论在校的学习情况,对于挂科情况能瞒则瞒,直到老师通知家长时,家长才知情。同时,在跟家长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家长对于大学的学习也不甚了解,更多的反应是大学里居然还有考试不及格的情况,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会挂科等。所以脱离了家长的监督,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很容易导致学业困难。
2学校管理原因。书院制模式下,班级建制打破了以往的专业集中,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建制,学生之间是专业混合式居住,学生的课程安排以及上课时间没有交叉点,学生之间对于专业问题的交流和探讨明显较少,去不去上课也没人监督,造成一些基础落后的学生跟不上班级的学习进度,时间久了,他们在校园中没有目标和方向,也不能积极地跟老师和同学沟通,只能去虚拟网络寻找精神寄托,所以学困生群体的一个很大特质就是逃课上网。
3外在性影响因素。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发展转型所暴露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已渗透到了高校,不少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已司空见惯并逐渐受其同化,诸如“赚钱才是最重要的”“有张漂亮的脸蛋”“有个好爸爸”之类的价值观对学生有着不小的冲击,进而让其对学校所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怀疑,容易诱导学生产生“有关系最重要、能力不算什么”的片面认识,并逐步淡化对自身素质与能力提升和学业进步的关注,进而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冲劲,认为只要“有关系、有后台”,成绩好坏并不重要。
三、书院“学困生”帮扶机制的建立
学困生帮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书院和二级学院的协同联动,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监督和管理,关注、关心学困生的成长和转化,同时也要从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这些孩子自身的主动性,构建全员、全面、全程的学困生帮扶机制和体系,才能使帮扶收到实效。
(一)规范书院学业预警工作系统
1完善书院学业预警制度。校级学业预警制度具有宏观性和广泛适应性,其标准要能够在不同的院系间执行,从宏观上对所有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把控,但其存在的弊端就是忽视了各院系学科间的生源差异、专业差异、课程设置差异等,如仅仅推行校级学业预警制度则缺乏针对性。所以,书院模式下要在学校的学业预警制度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源地、所属二级学院、在学专业、课程设置等因素进行调整和完善,制定符合书院特色的学业预警制度,这样在工作中更便于操作和执行。
2设置预警层次等级。目前,各个高校的学业预警类别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上是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设置,笔者所在的书院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综合审核,并对学生挂科科目、积欠分数所产生影响的程度,设置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按照从低到高的级别进行分类,分别是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四大类。
3保证预警工作流程清晰。每学期开学4周内,由辅导员老师依据学生平时上课情况及课程积欠情况,确定进入学业预警范围的学生名单并进行初审,上报给书院及二级学院分管领导。其次约谈学生,了解分析学生学习的问题与原因,协助其制订学习计划,并做好谈话记录。对于已进入严重学困范围的学生及时告知家长情况的严重性,并邀请家长来校跟辅导员进行面谈,并下达《学业预警通知书》请学生和家长分别签字,并将谈话整理成书面记录,签字后存档。
(二)构建学困生管理责任网络
1一级工作网络是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他们离学生最近,了解学生最多,能及时给予学生进行预警、监督和帮助。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应当及时准确把握学生上课出勤和考试成绩情况,当学生出现旷课现象或出现必修课成绩不及格时,应当及时给予干预和指导。课堂考勤采用任课教师和班级干部双考勤制度,任课教师为课堂考勤第一责任人。负责考勤的班级干部在每次课下课后将考勤表交任课教师签字确认;每周五下午将一周课堂出勤情况汇总给辅导员。
2二级工作网络是各书院和二级学院管理者。各二级学院管理者对所管理范围内学生的整体状况进行把握,调动各种力量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预警、监督和帮助。辅导员应及时将学生学业预警信息汇总并发布和反馈给学生所在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为学业预警信息汇总、发布和反馈的第一责任人。学生课堂考勤预警信息每月汇总、反馈一次,学生学习成绩每学期汇总、反馈一次。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在接到学生学业预警信息后,应联合书院及时进行分析,制定学业困难学生帮扶方案,由书院及学院领导、辅导员及任课教师按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
3三级工作网络是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对全校学生的整体学业情况进行把握,对一、二级网络工作给予支持和监督、考核。教务处负责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改进,以适应学生学业预警工作的要求,对全校学生学业预警信息进行汇总和反馈,每学期汇总、反馈一次;学生处负责对书院及二级学院学业帮扶工作的监督和落实。
(三)健全学困帮扶工作动态评估体系
1构建学生学业预警信息管理平台。目前,高校都有教务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的学业预警信息管理平台功能还不够完善和发达,缺乏学校—家庭之间的联动功能,辅导员、任课教师与家长三方之间无法在这个管理平台上进行动态的互动联系。基本上高校都有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其中选课系统和成绩查询系统作为最基本的功能模块做得相对全面,但很多高校基本缺乏成绩预警系统这一目前来看非常重要的功能模塊。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扩展原有的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功能,通过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计算出学生的绩点并且能够每学期都能查询而不是被覆盖、列出累计未修满学分等数据,有页面跳出显示学生的学习状况预警信息,以便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生动直观地呈现,并且家长有账号登陆,及时查询,与学校和书院形成教育合力。
2引入过程性评价体系至学生学业预警系统。我们对学生是否会出现学业预警通常是在教学过程结束之后,通过查询成绩发现的,往往教学过程中的预警是个空白,与学生成绩密切相关的学习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最容易被忽略。在学生学业预警系统中引入过程性评价体系,会使我们的工作提前到开学,学期中间,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学期结束。
一套完整的学业预警流程必须包括对预警执行过程的监控和对最终效果的评估,更多地将焦点放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具体包括到课率统计、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学生参与集体讨论次数、通识讲座参与次数、竞赛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等。总结、评价预警过程中采用的学习指导策略、帮扶措施以及最终的转化效果,对于不断丰富预警技巧,提高预警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四、书院制下“学困生”帮扶措施
学困生学习困难可能只是暂时的现象,如果他们自己不主动放弃,对其采取及时有效的帮扶措施,他们是可以转化过来,直至顺利毕业。书院制下因辅导员工作地点就是学生宿舍站点,对学生的上课和学习情况随时都能关注到,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做到“私人订制”,针对学困生的特点制定较为细致的帮扶措施,鼓励学生走出宿舍,走进课堂,并为学困生创造一个温馨、向上、和谐的校园氛围,使学困生能及时转化为学习正常生。
(一)建立学困档案,动态跟踪管理
每学期开学初,由辅导员老师梳理学困学生名单,给每位学困生建立档案,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本学期的学业规划书、帮扶计划涵盖哪些内容及具体的帮扶措施是什么、帮扶者的学业情况如何定期反馈和汇报、辅导员的谈话记录、学生的教育过程、帮扶的阶段性效果呈现,以便对学困生动态跟踪管理。学困档案每学期及时更新调整,便于总结成功个案经验。
(二)师长相携,朋辈互助,开展全方位帮扶
学困生大多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的,所以新生入学时首要任务是做好新手起航教育,主要包括专业介绍、如何学习专业知识、如何适应大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有哪些?该如何去做?等等,让新生对自己所选专业能感兴趣,热爱本专业,能自己有意识地去对四年的学业进行规划,并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这个时候发挥好高年级优秀学长的传、帮、带作用,做好引导是很重要的。对于已经挂科的学生,一是建立“学困生”与书院导师之间的联结,在此基础上,双方能形成长效的互动,导师指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意识到学习和毕业的重要性;二是招募成绩优异的学生为帮扶志愿者,与学困生结对子,在固定的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现场帮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多角度、多渠道了解其学习落后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学困学生进行分类和分层次指导,开展书院层面的帮扶活动和班级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书院组织成绩优异的学习志愿者进行辅导或培训,增强学生自信心,也缓解学生的压力,期望能提高通过率,为学困生争取更多的学习补救机会。
(三)“三位一體”有效干预,提高帮扶效果
学困生的管理不仅仅是辅导员和书院的工作,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家庭父母的支持不可或缺。首先,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引领者,应提升素养,确保自身能成为学生强有力的支持者,对于他们要耐心倾听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原因,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理解,关注学生发展;其次,家庭是对学困生进行教育的必要补充。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值得信任的人。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应和家长就孩子的教育理念常进行交流和沟通,家长也要积极配合辅导员和书院的工作,双管齐下、联合培养。再次,学校和书院是对学困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家庭—学校联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学困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中有无突发变故,以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书院在这两个系统之间建立起积极互动的协同关系,建立“学校(书院)—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链条预警机制”,由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不定期地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信息,以便及时将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传达给家长,与家长保持联动与反馈,这样一来,家长也能更多地了解学生在校的综合情况。同时,家长也不能放任不管,要有意识地主动对自己孩子进行管理和监督,打破以往学生家长只注重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而忽略精神帮助的状态。家长在孩子进入大学后,要经常性地跟孩子就思想、学习态度进行交流和引导,及时排除消极因素,鼓励孩子树立信心,摆脱学业困境,做好孩子学习的坚强后盾。在这个链条中,需要三方的共同推进,否则无法顺利完成预警工作并取得实效。
(四)督查帮扶成效与转化,及时反馈调整
学困帮扶工作的开展是长期的、持续的,这个过程中须建立定期反馈机制。通过预警系统进行阶段学业总结,帮扶志愿者进行帮扶工作成效的总结,通过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反馈,完善预警奖惩机制,形成帮扶合力,提升帮扶效果。同时,书院应组织人员定期对学业预警工作的开展过程和成效进行检查,加强对学困学生参与次数的监督,将存在的问题总结并反馈,方便辅导员日后在工作中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也能促使学业预警工作朝着预设的良性方向发展。学校、二级学院和书院组成督导组,专门监督学业预警工作的开展情况,定期与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座谈,从而了解学业预警工作的实际效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执行,使学业预警机制日趋完善[3]。
总之,学困生作为书院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他们的转变直接关系到书院优良的学风建设、关系到学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所以,不管是书院还是学校都必须给予这个群体长期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并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帮扶。当然,由于学困生主观的原因及目前帮扶措施的不够完善,帮扶的成效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但不能因此就忽视或者放松对他们的帮扶。书院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书院特有的优势,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个性化教育与管理的理念,对待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增强责任心、耐心,进一步分析学困问题形成的多方原因,在帮扶过程中总结问题和经验,针对不同学生积极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将这项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并筑实,才能真正提高学困帮扶成效,全力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也为今后的学困生帮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雪.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其转化对策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7.
[2]丁福兴,隋爱红,蔡熹芸.高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程序设计与优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3]池振国.论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生成、发展与完善[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陈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