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连接点,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2017-03-02 20:29吴一飞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包装纸负数小数

吴一飞

【内容摘要】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课程标准多次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实际教學要注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融入进来,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背景,一个更容易理解的教学场景,和一个最佳突破点,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解释数学现象,得出数学规律,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推升对数学的领悟。

【关键词】生活经验数学学习连接点现实意义

生活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借助于熟悉的生活经验,学生可以更轻松地理解数学问题,更容易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找到问题的突破口。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将原本在生活中比较零散的认识归拢起来,比较粗浅的认识深化起来,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的数学体系。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利用生活给数学学习带来的巨大帮助,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化,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动,更加接地气,从而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更高的理解层次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生活为载体,给学生的意义建构一个支点

很多数学知识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的数学学习单纯地从数学层面来推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更多地偏向于模仿和记忆,应用起来也显得生硬。但如果在学习中我们找到了合适的知识载体,那么学生的学习也许将异常轻松,生活中很多现象和规律都应当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容,给学生一个熟悉的支撑,让他们更好地发掘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

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小宇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将汽车停在超市的地下停车场,买完东西回来要坐电梯,那么在电梯的几个按钮中,应当选择哪一个。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他们不假思索地选择了“-1”,在要求学生说明原因时,学生表示“因为汽车停在地下车库,所以应该选择﹣1层”,接下来我追问学生:为什么不从最下面一层开始计数,将大楼的层数设为1,2,3,4……学生很快做出回应:地上的楼层用1,2,3,4来计数,而车库在地下,是低于地面的,所以用-1来表示。接下来,我要求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负数,学生找到了几个例子。比如温度,在冬天气温比较低的时候,有零下多少摄氏度,这样的数就是负数;在玩大富翁游戏时,如果一个人投资失败,会出现资产不够支付的情况,这时候也可以用负数来表示他的资产;还有一些地方的海拔高度会出现负数的情况。在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负数之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负数的共同点,学生发现负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比0还小。比如电梯中的负数都是在地下的,温度计上的负数是低于0的,海拔高度为负数也是低于海平面的。有了这些丰富的表象作支撑,学生对负数概念的认知就凸现出来了,再来研究负数的大小、负数的表示方法等就有了支撑。

案例中这样的教学经常在我们的数学课中出现,为了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深刻的知识体系,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知识,寻找数学本源。对于负数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果我们很直白地告诉学生负数就是比0小的数,学生很难抓住它的本质来学习,现在借助这些多样的、丰富的现实材料,学生就能自己体会什么是负数,自己去发现负数的世界中有哪些规律与正数相同,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学生的学习,一定是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有意义的。

二、以生活为依托,给学生的方法突破一个帮衬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怎样做,还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时候借助于一些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是一个好选择,通过对比,学生能借助生活中的积累来挖掘方法背后的数学原理,这对于他们的深度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乘小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背景:小亮的房间长4.5米,宽3.6米,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列出了4.53.6的算式,但是这样的小数乘小数是学生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计算,所以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计算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一些学生提出可以将题目中的“米”化成“分米”来计算,这样就可以将小数转化为整数,在得出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之后再转化为平方米。大家一致认同了这种方法。在随后的计算中,学生发现将米转化为分米就使得两个乘数都扩大了十倍,计算出乘积后再转化单位就是将乘积缩小了一百倍,这样先是扩大一百倍,再缩小一百倍,积大小不变,这样的发现给了学生启发,再尝试几道算式后,学生找出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计算题,而是将问题融入在生活中,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了必要的体验和经验,从而触类旁通,找到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样的学习比套用计算法则来计算要更加艺术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以生活为对比,给学生的数学认知一个参照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世事要躬行”,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当是一个简单的依葫芦画瓢的过程,在攫取知识的同时,我们要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更多的生活背景,需要让他们成为有心人,将数学融入生活。

如这样一个问题:香港的面积大约1100()。学生在交流时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应该填平方千米,有的认为应该是公顷,在矛盾凸显的情况下,我没有揭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说服对方,于是学生将自己的理由呈现出来,填公顷的学生表示香港的面积很小,从课文中已经有所了解,而填平方千米的学生认为香港再小也是一个城市,所以应当用平方千米这样的单位,在随后的辩论中,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将1100公顷化成11平方千米,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大小应该相当于一个小镇。在这样的现实下,原本持错误观点的学生“投降”了。

对于学生而言,1100公顷和1100平方千米都是比较大的面积,他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从数学层面来争论香港的面积到底是两者中的哪一个并不明智,所幸在教师的“逼迫”下学生想到了在生活中找一个参照物,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积累了经验,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将再次调动起这些经验来辅助问题的解决。

四、以生活为模型,给学生的解决问题一个表象

很多时候,学生解决问题的障碍在于弄不懂问题的原型,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就要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将问题置身于生活中,在生活中形成一个类似的表象,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给他们解决问题以帮助。

如在“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种饮料的瓶子是圆柱体,其底面直径为12厘米,高是30厘米,在瓶子四周贴有一张高为10厘米的包装纸,并且包装纸的接头处宽1厘米,求包装纸的面积是多少?很多学生面对这么多的信息无从下手。在与学生交流时,我重点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一是包装纸是什么形状的,二是包装纸为什么有接头。通过交流,学生的脑海中逐步出现了对应的表象,在圆柱体的四周围上的包装纸应该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差不多(包装纸的高度与圆柱的高度不同),而在包装纸围一圈的时候要有重叠的地方。经过这样的思考,学生整理了相关信息,得出了这样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与饮料瓶本身的高度无关,只与包装纸的高度有关,如果将包装纸展开,应该得到一个长方形,其宽度就是10厘米,而长度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加上1厘米。在这样的思路的支撑下,问题迎刃而解。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少学生表示在读题之后脑海中浮现了矿泉水和雪碧等饮料的形象,借助于这些生活“道具”,学生将题目中的条件移植到具体形象中,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脱离了生活背景,学生的数学学习将成为“无米之炊”,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两者的连接点,多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来促进学生数学建模和数学理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深刻、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包装纸负数小数
站立的迷你小怪物
裁剪一张合适的礼物包装纸
失踪的小数
学好乘方四注意
历经艰辛的“负数”
非负数|a|、a2帮你轻松解题
风车转转转
大嘴小怪鱼
一起解答含小数的方程
小数精灵成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