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景奕++张向东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6.32.104
[摘要] 目的 探讨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0例75岁以上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平均时间(83.4±10.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6.3±135.3)mL;术后患者平均随访(33.4±11.4)个月,根据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0%(34/40)。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上,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理想,预后良好,可早期下床行走,是治疗不稳定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术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
[中圖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b)-0104-03
在临床上,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多发和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约占髋部骨折的65%,好发于高于75岁以上的高龄群体。临床治疗上多以传统的动力髋螺钉或钉内固定为主,疗效值得肯定[1]。临床骨折类型较多,该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手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影响患者预后[2-4]。所以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新的术式,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方便选取了2010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对象,分析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住院治疗的>75岁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75~92岁,平均年龄为(78.9±10.4)岁。在致伤原因方面,交通事故意外伤4例、高处坠落伤6例、不慎跌倒伤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骨折Evans-Jensen分型标准,III型20例、IV型11例、V型9例。术前,患者均有合并基础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27例,包括高血压疾病16例、冠心病11例;以及糖尿病15例、慢性肺部疾病10例、腔隙性脑梗死2例。在手术方式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占比分别为30.0%、70.0%。
1.2 方法
1.2.1 手术 给予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患者取健侧卧位,手术选取改良Moore切口,根据肌纤维的走向进行钝性、顺行分离臀大肌。分离中避免损伤臀中肌与股骨转子顶部之间的附着联系,肌肉分离后,将关节囊切开,于小转子1.5 cm处截骨,去除股骨头以及骨折所致碎骨片,将软组织进行清理清除。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可将髋臼进行打磨后置入假体杯[5]。将转子间骨折进行充分的暴露,选取理想适当位置将骨折残端修正,保留小转子,放入人工股骨假体,使其与股骨踝平面向前倾15°;压配假体与股骨近端后解剖复位大转子和小转子,如发生明显位移以及出现粉碎情况,则可用钢丝重建股骨粗隆间[6]。手术操作结束后,缝合切口。
1.2.2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给予患者抗菌以及抗凝治疗,同时,根据患者需要进行血容量的扩充;引流管于两天内拔除,并积极治疗合并基础疾病,手术后指导患者肌肉以及关节功能恢复锻炼;如患者术后1~2周出现骨折愈合良好,则可逐步负重行走,尽早恢复肢体功能[7]。
1.3 疗效评价
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数据用χ2检验,百分率(%)形式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情况
患者手术时间最短57 min,最长103 min,平均手术时间(83.4±10.4)min;术中出血量最少210 mL,最多622 mL,平均出血量(356.3±135.3)mL;术中,未出现肺栓塞、关节脱位、脂肪栓塞、休克及死亡病例。经髋关节X片显示,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复位固定良好,假体位置良好。
2.2 患者随访情况
术后,患者随访16~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3.4±11.4)个月。根据Harris评分,90~100分20例(50.0%),80~89分14例(35.0%),术后恢复优良率为85.0%(34/40)。具体见表1。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好发于高龄群体,会对高龄患者是生活及身体恢复产生不良影响。
3.1 手术适应症与术式选择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式选择上,近年来,常用的包括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等,这些术式对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理想,根据Evans分型,属于I型、II型骨折,不过上述术式对高龄合并骨质疏松症病人,特别是股骨外侧骨皮质粉碎或者是近端内侧骨皮质不连续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均不理想[8]。这种内固定治疗方式,手术失败率较高,且容易出现髋内翻畸形、头钉穿出及螺钉退出等不良状况。根据相关报道,大量报道报道了临床病例加压滑动钉板内固定手术失败率达到4%~20%,而选择性动力髋螺钉、Gamma钉及PFN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需要多卧床休息4~6周。其病死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大[9]。
根据国外研究者的报道,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而国外的报道也显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优良率较高,与该研究结果相似。该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患者随访16~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3.4±11.4)个月。根据Harris评分,90~100分20例(50.0%),80~89分14例(35.0%),术后恢复优良率为85.0%(34/40),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指标等也理想,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术式。根据相关文献,对于身体条件差,如预期寿命短、脑血管后遗症及心肺功能不全者,且Evans-Jensen分型在III型以上75岁患者,可考虑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3.2 临床研究结果
相关报道显示[10],采用广泛涂层髓腔解剖锁定型(AML)非骨水泥型假体重建初期治疗失败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7.2±10.4)个月,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术中,不管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还是行全款关节置换术患者,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疗效安全。这对于改善高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术前,做好手术准备工作也有重要的意义,强调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和麻醉时间,能收到理想效果。该研究术后患者不取防旋鞋,而采用外展、轻度外旋位,对于恢复外旋肌群、防止后脱位风险有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手术时间57~103 min,平均时间(83.4±10.4)min;术中出血量210~622 mL,平均出血量(356.3±135.3)mL;术中,未出现肺栓塞、关节脱位、脂肪栓塞、休克及死亡病例。影像学检查示,患者治疗后复位固定效果较佳,假体位置良好,说明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来说,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术术式即为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综上所述,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临床多发和高发的骨折类型之一,好发于75岁以上高龄人群,对高龄患者生活会造成不良影响。该研究认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且术后恢复快、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元勇,郭金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分析[J].重慶医学,2013,42(11):1243-1244,1247.
[2] 徐诗雄,洪顺红,孙文栋,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2):3353- 3355.
[3] 都晋江.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3(24):161.
[4] 刘万军,鲍同柱,谭玉林,等.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J].医学信息,2015(12):231.
[5] 郭耀宗.人工关节置换与切复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8):74-75.
[6] 李志强.人工关节置换与切复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7):2361-2362.
[7] 张生海,付立明,马兆吉,等.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J].中外医疗,2015,34(1):39-40.
[8] 钟雪平,李井山,陈润江,等.人工关节置换术结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8):43-45.
[9] 刘亮,张星火,张亚奎,等.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刊,2013,48(3):65-67.
[10] 黄标.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与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7):966-967.
(收稿日期: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