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志华
[摘要]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甲氨蝶呤治疗,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ALT、LDH、AST及CP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可显著改善患者肌肉疼痛无力症状及肌酶水平,且起效更快,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 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中图分类号] R758.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1-0078-03
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为临床中并不少见的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因素尚未研究明确,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所致[1]。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患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四肢近端肌肉疼痛无力,多伴发器官功能损伤,主要累及肺部器官[2]。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发病率受到种族、地域、时间等差异影响,多方报道不一。临床中对于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患者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本研究收集我院于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的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于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患者80例。纳入标准:符合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诊断标准[3];经活检诊断符合肌炎性病变;排除严重感染、恶性肿瘤患者及肝炎、肾功能不全者、糖皮质激素禁忌证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40例,实验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5~64岁,平均(39.63±6.75)岁;病程2~13个月,平均(4.25±1.24)个月;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4~62岁,平均(39.64±7.75)岁;病程为2~14个月,平均(4.72±1.17)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先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压、血糖、电解质、心肌酶谱、肌电图、肌肉活检、自身抗体、肺部CT、肺动脉压力及心电图等指标的检测。对照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具体方案为: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国药准字H33021207)治疗,每天剂量为1.5 mg/(kg·d),分早晨1次或早晨中午共2次服用,每周检测CKP水平,当CKP水平趋于正常时,减少服用剂量,每过1周递减 10 mg/d。减至30 mg/d时,每过2周递减5 mg/d。减至15 mg/d时,每过2周递减2.5 mg/d,直至减少为7.5 mg/d时,维持剂量服用。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甲氨蝶呤治疗,具体方案为:给予患者甲氨蝶呤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制造,国药准字H31020644)治疗,每次7.5 mg,每周1次,剂量保持不变;在服用甲氨蝶呤次日,实验组服用叶酸片10 mg,每周1次。两组患者均每日补充相同且适量钙剂及胃黏膜保护剂;两组中皮肌炎患者均服用硫酸羟氯喹片(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制造)0.2 g,bid。连续治疗6个月。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及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情况,疗效评价等级分为[4]:显效:患者肌肉疼痛无力症状基本消失,CPK水平趋于正常;有效:患者肌肉疼痛无力症状明显缓解,CPK水平改善30%以上;无效:患者肌肉疼痛无力症状无明显缓解,CPK水平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不同时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LDH、AST及CPK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ALT、LDH、AST及CP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ALT、LDH、AST及CP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疗效比较
实验组疗效总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中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2例出现血压升高,2例出现腹部不适,2例白细胞数目减少,经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得到缓解。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6例出现腹部不适,2例出现血压升高,2例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调查显示,近些年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8]。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四肢近端肌肉疼痛无力,食欲下降等症状。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接近,临床中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最为明显的区别是皮肌炎患者伴有明显的皮肤损伤而多发性肌炎患者没有[9-11]。以往传统的西医方案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如醋酸泼尼松片为一种抗炎效果较强的糖皮质激素药物,能有效地减少结缔组织的增生,通过改变细胞膜及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进而减少炎性物质的分泌[12]。临床中采用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多数患者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仍约有20%左右的患者疗效不显著或出现不耐受的情况,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血压升高、消化道溃疡、类固醇糖尿病等。因此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时应严密监测患者血液、血糖、肌酶等指标,根据患者检查指标对药物用量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13,14]。
本研究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结果显示,实验组疗效总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ALT、LDH、AST及CP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通过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可显著提高治疗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疗效,改善患者肌酶水平,且起效的时间更快。与之前的报道相似[15],该报道显示,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为免疫性疾病,甲氨蝶呤可有效降低IL-1、IL-6的水平,从而改善患者免疫系統功能,增加患者免疫力,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能有效的改善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临床症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比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不良反应更少。通过联用甲氨蝶呤,减少了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避免了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可显著改善患者肌肉疼痛无力症状及肌酶水平,且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1] 赖勤,余莲,邱永荣,等.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Th细胞因子的变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1(14):2186-2191.
[2] 田小兰,彭清林,舒晓明,等.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水平的研究[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5):313-317.
[3] 曹孟淑,陈智勇,孙凌云,等.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2,16(4):282-285.
[4] 焦洋,张文,谷俊杰,等. 成人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并发慢性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4,11(2):108-112.
[5] 郝巧梅,余留森. MRI在肌炎中的应用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2(15):251.
[6] 杨斌,刘湘茹.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53例临床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2(5):1089-1090.
[7] 王燕,胡伟,孙凌云,等. 解旋酶C诱导干扰素结构域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江苏地区汉族人群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6,3(2):77-82.
[8] 陈雱,王鑫,王迁,等.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伴发静脉血栓栓塞23例临床分析[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5,19(8):524-527.
[9] 汤郁,王丹丹,张华勇,等. 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临床研究[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3):175-178.
[10] 陈智勇,胡伟,郭子维,等. 抗核基质蛋白2抗体阳性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七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12):810-814.
[11] 王燕,胡伟,郭子维,等. 汉族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抗合成酶抗体谱及其临床意义[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5,22(3):167-171.
[12] 张立. 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相关的肺间质病变发(ILD)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5,42(2):267-272.
[13] 周航,张思功,舒晓明,等. TRAIL及其受体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5,29(1):11-14.
[14] 曲世平,高涵.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肺间质性病变病理临床特征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5,2(26):3-5.
[15] 王冬雪,于雪莹,舒晓明,等.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2,16(3):162-166.
(收稿日期: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