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文 陈柏竹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将63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其中31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西药祛痰、抗过敏、抗感染治疗,另32例(治疗组)除了给予对照组的治疗之外,还采用四逆止嗽散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咳嗽症状情况、治疗疗程结束后2周复发情况、中医证候评分、6MWT、肺功能等。 结果 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咳嗽症状情况、咳嗽复发率、中医证候积分、6MWT、肺功能等均明显优于单纯接受西药治疗的患者。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疗效显著,在改善肺功能方面更为有效。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四逆止嗽散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1-0018-04
中医整体的观点认为,辨证论治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根据不同疾病统一治疗的原则,应抓住风邪犯肺、肺失宣的常见病因,疏风宣肺、通窍化痰对鼻、肺进行基本处理,做到重视治风,对病证候综合治疗[1]。中医在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63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3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分会哮喘学组2009年制定《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中上气道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②符合风咳(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热犯肺型)诊断标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8~62岁,平均(46.2±13.5)岁;病龄平均(4.2±1.3)年;对照组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18~61岁,平均(46.0±13.6)岁;病龄平均(4.1±1.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复方甘草片(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0061)10 mg/次,1次/d,孟鲁司特钠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372)10 mg/次,1次/d,氯雷他定片(山东天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886)10 mg/次,1次/d,以上药物均口服,连续治疗10 d。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即医院制剂“四逆止嗽散”口服,1次1袋,1日2次,早晚饭30 min后服用。四逆止嗽散主要藥物为:甘草3 g、蜜麻黄8 g、陈皮10 g、苦杏仁10 g、蜜紫菀15 g、桔梗10 g、白芍15 g、柴胡10 g、白前10 g、枳壳10 g、荆芥10 g。上述中药为每日剂量制成颗粒。1个疗程5 d,连服2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1)观察两组疗程结束后2周的复发情况。(2)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咳嗽症状情况、中医证候评分。咳嗽症状情况评价:临床咳嗽、鼻塞流涕及咽部异物感等症状完全消失,咽部充血等体征完全消失判定为痊愈。临床咳嗽、鼻塞流涕及咽部异物感等症状基本消失,咽部充血等体征基本消失判定为显效。临床咳嗽、鼻塞流涕及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明显减轻,咽部充血等体征明显减轻;判定为有效。临床咳嗽、鼻塞流涕及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咽部充血等体征无改善,判定为无效。中医证候评分:得分越低,治疗效果越理想[2]。(3)实验室观察指标。检测肺功能相关指标,包括肺活量(VC);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用力肺活量)比值;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呼气流量峰值(PEF)。(4)6MWT:6分钟步行试验[3]。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咳嗽症状情况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9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2周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复发率为12.5%,对照组复发率为2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治疗后6MWT及肺功能监测指标情况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6MWT及肺功能监测指标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3.1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病理特征
2006美国咳嗽指南的诊断和治疗改名为UACS,许多学者经过调查发现,UACS是造成慢性咳嗽中最常见的一个原因,由于过度的鼻腔分泌物造成的鼻腔疾病,鼻腔分泌物倒流到鼻后和喉咙,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咳嗽受体,引起临床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咳嗽综合征[3]。阵发性或持续性咳嗽的临床表现,主要发生在白天,常有鼻后滴漏和(或)咽部黏液感。UACS成为西医病名超过5年的历史,其发病机制非常的复杂。2009年时以呼吸系统疾病、哮喘组制定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咳嗽中华医学会(2009版)为指导,其表现症状主要为咳嗽、鼻塞、鼻痒、鼻塞、咽痒等,症状类似中医“咳嗽”的临床表现[4]。《外台秘要》里提到:鼻为肺之窍,是气体进出的门户,从喉咙,直通到肺;肺受冷空气的伤害,气体不和,造成鼻塞。鼻在人面部的中间,属性为阳性,是清阳交汇的地方,易受到风邪的侵害。因此,许多医生将该病归因于“风咳”类别[5]。目前,有学者[6]认为,其主要致病因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为鼻源性因素: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药物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常年性非变应性鼻炎等鼻的疾病:第二种咽喉源性因素:急性和慢性咽炎这类的咽喉疾病。变应性鼻炎的鼻疾病是常见的,容易理解,诊断比较明确。
近年研究表明,过敏性鼻炎发生在鼻腔黏膜炎症性疾病的特点是由过敏原IgE抗体结合的抗原提呈细胞和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7]。有些研究中提到,感觉神经肽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原因中有着关键作用,主要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在感觉神经过敏性鼻炎刺激可引起神经源性炎症,神经感觉轴突反射兴奋,神经肽的释放进而引起血浆渗出,引起炎症介导的白细胞聚集,造成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出现一系列过敏症状[8]。炎症反应可造成鼻黏膜血管进行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肥大细胞开始释放组胺等。结合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流量的增加和鼻分泌物的增加,推测可能参与鼻变态反应的发生。刘川川等[9]发现,血浆SP水平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而SP和鼻黏膜血流量呈正比例关系。经变应原鼻激发试验后,血浆中的P物质显著增加,结果表明,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参与变应性鼻炎的病理过程,李三军等[10]认为鼻黏膜在过敏原刺激下,C神经末梢反射释放出P物质。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P物质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3.2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病因及诊断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我国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居我国慢性咳嗽原因的第二位,25%~26%慢性咳嗽均由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引起。在西方国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美国,24%~52%慢性咳嗽均由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引起。付选香等[11]在全国开展2012咳嗽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研究表明:在成年患者咳嗽704例中,除64例(9.1%)未找到确切的原因,其余640例(90.9%)咳嗽的病因均已明确,分别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4.6%)、变应性咳嗽(13.2%)、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17.2%)、上气道咳嗽综合征(18.6%)和咳嗽变异性哮喘(32.6%)。在咳嗽其他因素的分布中如年龄、性别、季节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在成人咳嗽的原因中为第二位[12]。
目前,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发病后主要表现为:鼻滴涕、咳嗽等,误吸渗出的炎性分泌物,钠通道和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以及Th2细胞失衡等因素[13]。但这些因素如何引起疾病的发生,或在疾病的作用和如何干预等方面仍有争议。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诊断还缺乏明确的标准。据《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鼻、鼻窦、咽、喉及其他基础疾病,症状和体征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无特异性,不能简单地通过历史体格检查以明确疾病诊断的依据,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方可诊断,并注意有无气道疾病,或者其他复杂因素。2006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提出了在不确定情况下咳嗽的病因为诊断标准,可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对上呼吸道疾病治疗的特异性反应,可进行相应的诊断。在中国基本一致的诊断标准,如果患者有长期的鼻部不适症状或慢性鼻炎或者鼻窦炎等病史,过敏原测定,成像和靶向治疗的反应有效,可以进行诊断。从上面的建议,我们不难得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14]。
3.3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西医治疗
第一,控制基础疾病。治疗原则为:控制炎症,避免接触致病因素,减少鼻腔分泌物;如有必要请咨询耳鼻喉科医生,手术矫正鼻畸形的解剖结构[15]。第二,明显有鼻炎患者,首先请皮肤科找到过敏原,如果结果是非过敏性鼻炎,首先选取药物和第一代抗组胺药。扑尔敏和依巴斯汀片都是第一代抗组胺药的代表。减充血剂用伪麻黄碱,能有效缓解拥塞;麻黄碱1%浓度用于局部,1次3~4滴,1 d 3次,因为长期使用会引起纤毛功能受损,所以使用应不超过1周。如果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首选糖皮质激素和口服抗组胺药物,该类药物的使用方法是鼻腔吸入[16]。布地奈德和丙酸氟替卡松是目前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此外,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避免接触性过敏原是控制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措施。第三,在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中,3个月或以上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第一代抗组胺药和减充血剂联合使用,治疗2~3周,但鼻喷雾剂治疗,一般小于1周。在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下,请咨询耳鼻喉科医生,决定是否做鼻内窥镜手术治疗[17]。第四,针对目前找不到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咳嗽特发性咳嗽的患者,目前只有按照常规处理,采取对应的经验性治疗。一些患者病因可能与精神有关。因此,面对这样的患者,除了给予经验性治疗外,还应注重疏导患者的精神方面。
3.4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记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根据临床特点,属于“咳嗽”范畴。中医咳嗽分为两种:外感和内伤。六淫外邪犯肺的咳嗽,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如果脏腑机能受到湿热的影响,则可能产生内伤。这样咳嗽持续时间较长,不僅直接伤害肺部,而且还影响肝脏、脾脏和肾脏的功能,易引起患者咳嗽不止。文献报道显示[18-20]:通过证素分析,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病的核心在肺、胃、肝;肺气郁而生痰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病理机制的核心。因此,在平常的治疗中,应从“痰”、“肺”开始,用中药调节化痰止咳。在治疗过程中同时也应注意调肝和胃,及时解表,驱除邪恶,充养正气。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疗效显著,在改善肺功能方面更为有效,并且疾病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蒋丕萍,周凌, 张熙洋. 孟鲁司特钠联合苏黄止咳胶囊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6):1808-1809.
[2] 马迪将,诸琦,杨金维,等. 鼻喷激素联合鼻腔冲洗对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国全科医学,2014, 17(2):217-219.
[3] 蒋艳,曾令丽,江燕,等. 顺尔宁联合欧龙马滴剂治疗上气道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西部医学,2014,26(10):1320-1322.
[4] 章智敬,郑文龙,吴爱琴,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上气道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9):1544-1546.
[5] Lotvall J. The long and short of beta-agonist[J]. Pulm Phar Macol Ther,2014,15(6):497-501.
[6] Nicosia S,Capra V,Rovati GE. Leukotrienes as mediators of asthma[J]. Pulm Phaimacol Ther,2014,14(1):13.
[7] Bisgaard H,Nielsen KG. Bronchoprotection with a leuko-triene receptorantagonist in asthmatic preschool childre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4,16(2):17.
[8] 杨文青,余加林. 通窍鼻炎颗粒联合布地奈德和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31(7):995-998.
[9] 刘川川,黄志纯,杨明,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上气道MRI测量值与其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23(4):201-204.
[10] 李三军,李懿波,李永明.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上气道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0):3211-3215..
[11] 付选香,闫燕,陈建平. 应用电子鼻咽喉镜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儿上气道结构[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12):898-901.
[12] 刘建华,曹亮,支学军,等.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心肺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广西医学,2015,37(3):395-397.
[13] 夏亭亭,关玉宝,李靖煦,等. COPD定量CT扫描与肺功能检查小气道参数的相关性研究[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4,23(4):591-599.
[14] 管政,夏艺,刘士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气管指数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 放射学实践,2016,31(3):232-235.
[15] Hamelmann E. The rationale for treating allergic asthma with anti-IgE[J]. Eur Respir Rev,2015,16(104):61-66.
[16] Dai Hong,Yu Peng-fei,Yu Chao-xiao. Application of Asthma Control Test in the management of asthmatic patients[J]. Chin Astnma (Electronic Edition),2014,3(1):38-39.
[17] Deschildre A,Pin I,ElAbd K,et al. Asthma control assessment in a pediatric population:Comparison between GINA/NAEPP guidelines,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 (C-ACT),and physician's rating[J]. Allergy,2014,69(6):784-790.
[18] Iain XLiu,David G,Durham R. Baicalin Synergy with β-Lactam Antibiotics Agains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Other β-Lactam-resistant Strains of Saureus[J].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2013, 2(3);17-18.
[19] 王德云. 上氣道咳嗽综合征[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 39(5):354-357.
[20] 王玮琴,段玉香,胡峰,等. 重叠综合征患者肺功能的变化与气道阻力的特点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7):699-701.
(收稿日期:2016-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