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师亚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还课于生、还课于学。使用“教作业”这一教学策略,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面,又对学习过程进行了充分的展开。它通过导入配套的作业题目,使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教材的关键要素,让课堂更具语文味,让教学更趋简单化;同时,又启用自学、互学和群学等学习模式,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课堂的实践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作业 语文 课堂
“教作业”就是把作业拿来教。作业是拿来“做”的,怎么拿来“教”了?这里就有研究的价值。
作业是有功能的。功能不能一成不变。把作业拿来教就是希望能够改变作业的功能。“做作业”时“作业”是题目,“教作业”时“作业”是资源。题目是拿来“解答”的,资源是拿来“享用”的。一是解答,一是享用,功能自然就不同了。
作业是有功效的。任何教学行为的改变,都是希望能够使功效趋于理想化。作为题目时的作业,一般都要求由学生独立完成,而且多数都在课外完成。这种完成作业的方式,会使作业的功效大打折扣。作为资源时的作业,首先,肯定安排在课内;其次,它必须得师生合作完成(即为教学之用)。既在课内,又有合作,作业的功效自然会提高。
作业是有功过的。作业的“功”是它能够促成学生的“学”,学得牢固,学得扎实,学得有效;作业的“过”是它会对学生产生学习的伤害、心理的伤害、情绪的伤害、身体的伤害。当然,作业本身没有“过”,有“过”的是作业的处理方式和实施过程——那些不适宜的、不适量的、不适时的和不适情的作业,使得学生的身心疲惫不堪。用“教作业”的方式来对待作业这件事,就是想从根本上消除作业的“过”,把学生从作业堆里解救出来,开启作业改革的“新纪元”。
当然,“教作业”更是为了“改课”。传统的课有两个明显问题:一是不顾语文是母语的特性,把课文中的一切都往课堂里面装,致使课堂“爆满”;二是不对课文所学内容作取舍,从头至尾、从点到面、从外(言)到内(意)全盘授受,致使课时“有增无减”。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低、效果差。当然,这种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如何解决?笔者曾另有撰述,在此不赘言。
问题一:教哪里的作业?
教《语文课堂作业本》(以下简称《作业本》)上的作业,即把《作业本》上的某一两道题拿来放到课堂上当作“教学之用”。为什么是《作业本》上的?因为《作业本》是与教材配套的,上面的作业最经典。为什么是一两道题?因为有的作业不适合作教学之用(即不便于让学生作静思默想),比如“拼一拼,写一写”“比一比,再组词”“按要求查字典”等。
举个例子。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普罗米修斯》,《作业本》上的第3题和第4题就可以拿来放到课堂上教。
第3题:按要求,做一做。
(1)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
这里的省略号的意思是 。
(2)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①将画“ ”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②仿照画“ ”的句子,用带点词写一句感叹句。
第4题:读一读,写一写。
众神的领袖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取走火种的消息后,气急败坏,决定给普罗米修斯以最严厉的惩罚,吩咐火神立即执行。
(1)文中最能表现宙斯生气的词语是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严厉——( ) 吩咐——( )
立即——( )
(3)读了课文,我知道“最严厉的惩罚”是
。
再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业本》上的第4题就可以拿来教。
第4题:品读课文片段,完成作业。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 ),(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 )的。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读到文中画横线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3)文中哪句话具体表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用“ ”画出来。
但是,《作业本》里只有精读课文的作业,略读课文的没有。怎么办?可以仿造,即仿造精读课文的作业样式由教师自己设计出作业来,为教学所用。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刷子李》时,可以设计这样两个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带“白”字的词语(如“白点”“白刷”等)和带有“果然”“居然”“竟然”的句子,先理解它们的意思,再用“果然”“居然”“竟然”分别造一个句子。
2.认真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然后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
主要写 。
采用的是 的方法。
再认真读一读课文7~9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主要写 。
采用的是 的方法。
问题二:怎样教作业呢?
先自学,即让学生独自依照作业进行学习。用通常的话说,就是独自完成作业。再互学,即在独自完成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进行学习。最后群学,即汇报分享。这个过程可以用结构图表示:独学→互学→群学。
比如《刷子李》的第二个作业,先让学生对课文的第5自然段和第7~9自然段作静思默想,填写出答案(自学);再分小组交流讨论,看看每个人的答案有什么不同,应该如何完善答案(互学);讨论结束后,请某个组作汇报展示,集体分享学习成果(群学)。
为什么一定要在“自学”“互学”的基础上再作汇报展示?因为自学能保证学习的面,能夠让每一个个体都正式地经历一次独立学习;互学则是“互启”和“互补”。如果说自学是初学、试学,那么互学就是深学、精学。时下,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好是普遍现象。但原因在哪?依我看,首先就是课堂上保证不了学习的“面”,其次是学习的过程展不开或者展开得不充分。自学、互学的意义就在于:它既能够保证学习的面,又能够实现学习过程的展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作业”不只是把作业的性能加以改变,更是为了实现教学方式和课堂策略的改进。
其实,从“怎样教作业”的具体内涵上看,其“教”已不再是教,而是“学”。即通过“教作业”来改变或改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作业只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一个“载体”,凭借作业这个载体来让课堂教学变得与众不同。
问题三:不同在哪里?
“教作业”让课堂趋于简单。第一,环节简单。课堂教学变得没有那么多环节了,教师就围绕一两个作业展开教学。第二,操作简单。课上没有什么起承转合了,也没有什么过渡照应了,拿作业展开“三学”(自学、互学、群学)就是了。第三,师生互动简单。自学和互学都不需要师生互动(互学是生生互动),群学才有师生的互动。因此,它不像通常的课那样自始至终都少不了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性”。
“教作业”让课堂语文味十足。作业内容完全是语文化的,教作业的过程也是语文化的——就“语文”(作业)展开对语文的学习。它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这样的课已经没有了“课文”,因而也就完全摒弃了由教师主导的对课文内容的讨论与分析。课堂上需要做的和只能做的,就只是学语文了。
“教作业”让课堂实践性凸显。这自然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这种实践性,是绝对有“训练”意味的。训练什么?训练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思维。特别是思维,它不仅是“能力”的基点,更是“能学”“会学”的基石。
“教作业”让课堂效率大增。整个课堂,学生都在开展言语实践活动,不是自学,就是互学;在学习活动中,不仅有“面”的保证,还有“过程”的体现。因此,它的这种实践是高强度的、高密度的和高参与度的,因而也是高效率的。
“教作业”让课堂更像“课”。笔者认为,真正像“课”的课堂,起码应该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教师有“退让”。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不是教师展示的舞台,因此,教师的“退”“让”是教学的应有之举和必然选择。课堂要彻底“还”学生以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权利。对于这个要素,薛法根老师的话最可以拿来作解释:“好的语文课,上着上着,教师不见了;差的语文课,教着教着,学生不见了。”二是对“言语”的着力。把学习还给学生了,那学生学什么呢?言语。这里,不妨先看一下“课”这个字。“课”是“讠”(言)和“果”的合成。为什么是“讠”加“果”?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课必须要有言语,并且要有好的言语结果(效果)。“教作业”的课首要一点就是学生的活动量大,教师的活动量小;其次便是学生所进行的都是言语实践。所以说,它是更像“课”的。
(浙江省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3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