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比路长

2017-03-02 18:58盛新凤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卡伦特级教师语文

曾经读到过这么一个故事:古老的阿拉比国位于大漠深处,多年的风沙肆虐,使城堡变得满目疮痍。国王对四个王子说:“我们要把国度迁往据说是美丽而富饶的卡伦,你们四个先分头去探探路。”卡伦距这里很远很远,要翻过很多崇山峻岭,穿过许多草地沼泽,涉过无数江河湖海,但究竟有多远,没有人知道。四个儿子分头出发了。大王子乘车走了七天,翻过三座大山,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地边,一问当地人,得知过了草地,还要过沼泽,还要过大河、雪山……便掉转马头往回走。二王子策马穿过一片沼泽后,被那条宽阔的大河挡了回来。三王子漂过了两条大河,却被又一片辽远的大漠吓退返回。一个月后,三个王子陆陆续续回到了国王那里,将各自沿途所见报告给国王,并都再三特别强调,他们在路上问过许多人,都告诉他们去卡伦的路很远很远。又过了五天,小王子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兴奋地报告父亲——到卡伦只需十八天的路程。国王满意地笑了:“孩子,你说得很对,其实我早就去过卡伦。”几个王子不解地望着国王——“那为什么还要派我们去探路?”国王一脸郑重道:“那是因为我只想告诉你们四个字——脚比路长。”真得感谢这位国王,给我们留下了意味深长的哲思。是的,脚比路长,无论远方有多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双足抵达。

一、 先上岗,再培训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陈继儒《小窗幽记》

说实在,这句话经常让我心惊和惶恐。我1999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2000年评上特级教师,那时30岁,很多人说“你可以退休了”,因为教育人生中重要的使命都已完成。那时的心态很矛盾,既有对自己一直以来在事业上顺风顺水的暗自窃喜,又有对自己“花开太早会早谢”的惶恐。直到2001年参加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为期3个月脱产培训的首届国培班,我才清楚以后的路到底要怎么走。班里90人,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当地的精英,有四个特级教师,都来自浙江。一个江苏的同学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能评上特级教师?”我说:“我上了很多公开课,还得了奖。”她说:“我也上了很多公开课。”我说:“我写了几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她说:“我也写了好多论文,都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我说:“我有好几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她说:“我也有啊!”我一下子就惭愧心虚了,嗫嚅着说:“我们浙江管人事的厅长说了,这批新上的年轻特级教师,让他们‘先上岗,再培训。”她“噢”了一声,没再说什么。于是,这句“先上岗,再培训”也便成了我2000年评上特级教师后继续努力的座右铭。我不知道该怎么培训自己,只给自己定了继续奋斗的目标,那就是做“勤奋的读者、沉静的思者、积极的行者”。

(一)用阅读充实

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杂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的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世界。

——茨威格

我觉得自己一直是个爱书的人。从应试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后,从讀师范起,我就开始了自由阅读的生活。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用了很多详细的数据证明了自由阅读的力量和产生的神奇效果。所谓自由阅读,就是没有目标、没有任务的闲散阅读。师范三年,我基本是在图书馆度过的,那种生活,弥补了我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的阅读空白。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如痴如醉地写作,完成了一个长篇和十几个日记体短篇。那纯粹是一种自娱自乐、自我释放式的活动,阅读和写作的范围仅限于文学,因为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师范毕业后被推荐上中文系,但后来,梦想破灭,那一届没有中文系推荐名额。我不知道那个阶段的阅读对我后来的语文教学和研究产生了多大作用,但觉得是有作用的。至少,对于我早期的课,很多人的评价中都会有一句话:语言很美。我想这就是那时候积淀的语言功底吧。

如果说那时的阅读是一种自由的阅读,那参加北京国培班回来后,我的阅读就转向了比较功利的行走式阅读,就是沿着自己研究的轨迹进行选择性的阅读。我迫切感觉到了一种有想法说不清楚、有实践找不到支撑的痛苦。于是,书本就成了解除这种饥渴的面包了。我开始广泛涉猎哲学、美学、心理学、儿童阅读理论、童书等等,边读边琢磨,边读边尝试运用。十多年来,我写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自费几万元购买图书。

(二)用思考沉淀

一个好教师应该始终处在挣扎逃离的境地。——刘良华

如果一味读书,只知记忆,不善于独立思考,不把书中内容与自己的思想融合,那自己的大脑就很容易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边读边思很重要。长时间的阅读生活,让我的心开始沉静,静能生慧。我开始梳理自己的教学实践成果,把十多年里上的公开课拿出来分析,找出独特的东西来。我惊喜地发现,关于课堂教学的创意设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那就是我的设计一直遵循着这样一条教学路径:寻点—拉线—丰枝—画圆。我还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已经树立了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把课外信息整合到课内,而且还找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听录音信息、读资料卡信息、自己创编信息条等。这些策略用在我的公开课教学中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我把这些有创意的点穿成一条线,加上自己的文学情怀,还有一直觉得语文教学要有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就形成了我的第一本书的基本框架。2004年,我的第一本专著《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正式出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鼓励。但后来,在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中,发现语文教学不光要追求阳春白雪的诗意之美,它还应该追求下里巴人之美,于是,我把这种观点写成文章,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当时,这个观点引起了很大反响。接着,应《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之邀,我做了一期“封面人物”,又出了第二本专著《盛新凤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两极之美》。2006年,我参加了浙江省高级访问培训班,当时全省中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共20名,在跟老师、同学不断地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对语文教学展开思考,觉得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两极融通后的“和”的境界。于是,就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和美语文”的教学主张。这项研究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哲学观”层面的研究,到后来“美学观”层面的研究,再到现在“生态观”层面的研究,作为省级课题已经第三次申报了,其研究成果两次获浙江省教研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 2012年还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奖。

(三)用实践检验

当我们的研究落脚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的时候,才能接地气、有价值。二十多年来,我的教学简历非常简单:从湖师附小到吴兴区教研室。但我的课堂却很大很大,从白山黑水到黄土高坡,从锦绣江南到草原戈壁。评上特级教师后,我先后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公开示范教学,2010年还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讲学,接触了一批醉心华文的异国孩子。在天南海北不同的课堂,接触五湖四海不同的学生,尝试随机应变不同的教学,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作“个性化教学”,什么叫作“因材施教”。我想这就是我这十多年来北上南下辛苦奔波的真正价值。在当教研员的10年时间里,我没有一个学期不开发新课,几乎每天都在思考、实践,用自己的课诠释自己的思想。

二、 跟着课堂走天下

(一)带着语文的眼睛行走

评上特级教师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自己利用休息时间北上南下地上了一些课,走了不少的地方。虽然每次都是来去匆匆,虽然每次都是辛苦无比,但我觉得这种行走让我的生命变得充实、厚重,让我的人生变得精彩、多元。我在行走的过程中,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开阔自己的视野,把书本中的静默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血液。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积淀我的语文素养,因为语文学习更多的是一种隐性学习。我的行走跟一般人不同,因为一直是带着“语文的眼睛”在行走。在各地,我喜欢挤时间去看一看当地的人文古迹、自然风光,尤其跟我们教材中有联系的地方,我是非看不可,不肯错过的。广东新会的“鸟的天堂”、贵州安顺的黄果树瀑布、河北内丘的扁鹊庙等等,有些景点很小,在平时的旅游过程中根本不会去,但因为教材中有这样的课文,对我来说就有了格外重大的意义。我会一边看一边回味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比对,平时很难理解的语句,看着眼前的实景,马上就顿悟了。如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不到实地去看一看,你是不会真切地领会大榕树的神奇、大师文笔的神韵的。我把这样的过程称之为是在“形象、立体地解读文本”。

(二)从行走中汲取教学灵感

都说语文老师很感性,我也很感性。我的教学灵感都来自于生活。10年前,我在北京参加国培班,跟同学一起去了卢沟桥,看到卢沟桥下的卢沟河水已经干涸,古老的卢沟橋沉默地躺在那儿,桥头的小摊热火朝天地卖着小狮子模型,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心里堵得慌,想起了那震惊全世界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想起脚下的这块土地曾经被多少志士的鲜血染红过,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会冲刷走一切,这是一种很无奈很沧桑的悲凉感。于是,我决心要上这个课文,要把自己心里这种说不清楚的感受用我的课传递给我的学生。2006年,我到青海去上课,主办方带我去青海湖边,汽车行驶在绵延的青藏公路上,行至日月山口时,肃风漫天,日月亭高高矗立在高海拔的山顶上,我们气喘吁吁地爬上山顶,在七月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我想起了一千多年前,那个生活在繁华都市长安的弱女子文成公主,在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前途未卜的情况下,是如何步履维艰地走在漫漫的进藏之路上,走向那未知的命运。她的心境是殉道的决绝,还是深深的无奈?就在这种深深的触动中,我写了一篇散文《莽莽苍苍进藏路,多少女儿泪?》。回家后,我找到几个收录文成公主故事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研读,写了教材解读文章,最后开发了一节公开课。

(三)文学梦和教育梦的融合

我一直酷爱文学,在我的少年时代,就埋藏着一个梦想:做一名作家。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写过大量所谓的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刚毕业那会儿,我还参加过湖州市诗歌大赛,得过一个奖。但这几年,却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上,搁置了我的文学梦。我一直在写教育教学上的文章,出的书也是专业性很强的。但在我的心里,这个文学梦却一直萦绕着我。我觉得文学是一种情愫,这种情愫跟日常的生活紧紧缠绕,直接影响人的生活态度、生活状态、个性气质。它让你学会感性地生活,柔性地处事,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一种悲悯的情怀。因为有这种文学情愫,所以我一直没有停止过文学笔耕。多年来,我把自己的生活感悟、旅途见闻述诸文字,而且,只有把感受见闻述诸文字后,才会体验到一种别样的幸福感。所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么多年来,我的写作从来都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等车、乘机的无聊时刻,因为写作,变得充满了意义。二十多年来,这种随笔文字积累了四十多万字,其中6万字收录在新出的专著《盛新凤:生态文明烛照下的和美教学》一书中。书中《一个女人的力量》《寻访阿炳》《冰火两重天》《独行侠与三剑客》《文人激活山水》《古琴台上叹知音》《西安的墙 济南的水》《在常家庄园》《开始爱上西湖》《的确是鸟的天堂》《青海行》《水怎么可以美成这样?》《千古风流八咏楼》《在无人的山上》《重游绍兴》《呵,高原雪》等等,都是在机场、车站写成的。在不间断地读写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语文素养在不断提升。这些随记,不仅记录了我的生活,也记下了我对生活的爱,对语文的痴。我想,这一定是我最有价值的语文教学资源。它留在了纸上,更融在了我的心底。当我们的语文资源积淀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就是语文!带着语文的眼睛行走,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到处是语文的元素,边走边看,边走边写,我觉得我儿时的文学梦和现在的教育梦已经融合,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过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生活,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教育人。

三、一个人的队伍到一批人的队伍

我在前几本书中经常写道:我有一种语文孤独。“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那么多年来,都是一个人躲进小楼成一统,一个人思考,一个人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每当想放弃的时候,总是告诫自己:一个人也可能成为一支队伍,要坚强,要坚持。2011年,吴兴区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在与一批年轻人一起摸爬滚打中,我享受到了一个人的队伍变成一批人的队伍的巨大幸福。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层层挂链、主题引领、提供平台”等策略进行培训,我带着他们去山东,去洛阳,去嵊州,跟全国名师同台上课、彻夜交谈,他们感到一种巨大的幸福,这种幸福传递给我,让我的幸福倍增了。带工作室的这几年时间,是我人生中最充实最忙碌的时光,因为身边聚集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和我同思考、共探讨。我从没见过这么亲密的团队,团结得就像一家人,我们有个QQ群,名字就叫“记一犹新”。工作室的学员曾经讲过几个关于“一”的故事:一幅版画、一张机票、一次导航、一个短信。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工作室的建设也是遵循着几个“一”来开展的:组建一个团队,下达一批任务,链成一个梯队,贯通一个主题,搭建一个平台。几年来,这个团队多次登上全国知名语文杂志的封面,发表了几十万字的专题文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和美”大家庭里,我们共同成长。我深深感到: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四、结语

回顾自己的教育人生,我觉得无怨无悔。我一直在用自己的脚不断地行走。我所追寻的教育理想就好像是故事中的“卡伦”,虽然美丽的“卡伦”我现在还未到达,但我深信:脚比路长,只要不断行走,一定能到达理想中的教育佳境。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教育局教师培训与研究中心 313000)

猜你喜欢
卡伦特级教师语文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小默克尔”之路不会平坦
用卡伦·霍妮的成熟理论分析希斯克利夫的神经症人格
一切皆有可能
摄影师的怪癖
我的语文书
卡伦连唱47个小时募捐
特级教师评选起到了激励作用吗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