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
有心栽花花不开
上午第二节上课铃声一响,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教室。今天要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前,我认真地批阅了学生的预习本,也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记录了下来,并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学生预习得很充分,小组合作学习也卓有成效。不一会儿,检查预习这一环节的目标很快达成,随即进入品读文本的环节。
师:课前预习中很多同学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么多问题中,你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什么样的树?
师:对。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樟树的小节。(学生自读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课文的第四、五小节写了樟树。
师:下面请你们默读这两个小节,看看课文中描述的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从哪儿看出来的,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思考后举手人不多)
三分钟后,我请了几名学生交流,从他们的回答中总觉得他们体会得不够深刻,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還有些学生上课不在状态,提不起兴趣,怎么办呢?是继续上?还是……
“无心”插柳柳成荫
此时此刻的窗外阳光明媚、树木葱茏。碧绿的杨柳梢,鲜嫩的芳草地,淡雅的小草花,诱人的馨香扑鼻而来,校园里到处充满了暮春的气息,一阵阵暖风不时从教室穿堂而过,学生“陶醉”其中,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此时,暖风中掺和的那丝丝香气令我心中猛然一动,这香气——不正是樟树的香气吗?学校荷花池边的那八棵香樟树正召唤着我们呢!于是,我走上讲台,笑着说:“看看你们现在的样子,真有点‘暖风熏得学生醉,直把课堂当睡床的意境。”学生们被我逗乐了,不好意思地打起精神来。“大家拿着语文书,迅速排好队。”学生面面相觑,却不敢吭声,我故作神秘不露声色。队伍很快就排好了,我带领着他们来到了樟树下,明知故问道:“喜欢在室外上课吗?”“喜欢!”声如雷鸣,顿时,学生脸上重现兴奋之神色。“那好,这堂课我们就在这香樟树下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好吗?”不出所料,同学们乐得拼命鼓掌。
学生三三两两来到樟树下,或嗅,或观察,或抚摸,尽可能去感受樟树的一切。五分钟以后,学生在一棵最大的樟树下席地而坐,打开书,等着我来上课。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再来看课文的第四、五小节,看看课文中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生1:这是两棵粗壮的樟树,请大家看文中第一句话,“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读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樟树。
师:两棵什么样的樟树?能跟大家描述描述吗?
生1:这两棵樟树长得不高,但是它们的枝干非常粗壮,而且很长,伸得很远。大家抬起头,看!就像我们学校的这棵樟树,像把绿色的大伞,为我们遮挡阳光,我们全班24人坐在下面还绰绰有余呢!
生2:我觉得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你们看(手指顺势指向两米外的那棵樟树)——那棵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很多,只有几缕阳光勉强透射进来,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就像被水洗过一样。
师:你真会观察,更会读书。
生3:这是两棵四季常青的樟树。因为我发现,学校池塘边的樟树的叶子总是绿色的,课文中更写到“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4:这还是两棵充满香气的樟树!你们闻闻,香气虽不是那么浓郁,却沁人心脾。
生5:我也闻到了,前段时间整个池塘边都弥漫着香气,好长时间都没有散去,只不过现在淡了一点。
师:对于它的香气,课文中有一个词,叫——
生5:永久保持。
生6:这还是两棵拒虫的樟树。文中第五自然段不仅写到了,我更发现学校的樟树也是这样。你们看第一排的第三棵樟树旁的那棵不知名的树,同一块地,都是长叶的绿树,为什么樟树枝繁叶茂,而那棵树却枝叶稀疏呢?不就是樟树的香气拒虫吗?我想,可能虫子都跑到那棵树上了吧!(不少学生被他的回答逗得直乐)
师: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能体会到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
生7:这是两棵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樟树。
……
看着这满园绿色,学生们将课本和自然融合在一起,一个个沉醉在优美的文字中,畅所欲言,深情朗诵,那片片坠落的柳叶也变得越发可爱美丽。
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就要结束了,学生们意犹未尽,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对“人们为什么想要到樟树前留影?”这个问题的理解。看得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作为老师的我真的很高兴,真想不到,这美丽的大自然为我们送来这么好的礼物——一堂别样的语文课。
第二天的语文课,我直接将学生带到了樟树下,先让学生讲讲自己了解的宋庆龄,再给他们补充其他的故事,让他们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明白她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随后,我还将学生带到了学校老校舍旁的那片杉树林,让他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棵池杉树,给他们娓娓道来池杉树的故事:“这些树是我们敬爱的杨校长20年前种下的,因为池杉的萌芽性很强,生长势头也旺。校长为了给农村穷苦的孩子做课桌椅,特地骑了数十公里自行车,用自己的积蓄买了树苗并驮回来的。20年后,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有了美丽的教学楼、先进的教学设备、崭新的课桌,而杨校长却舍不得砍掉它们,不仅因为这些杉树很美很高,更因为那里有校长对教育事业,对你们的爱呀!”故事刚刚说完,就有学生说道:“老师,我们的校长不就像这些萌芽性强,生长旺盛的杉树一样吗?扎根农村学校这么多年。”课文中借物喻人的象征写法,学生看着树、听着故事就已经在生活中找到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后,有不少学生在那周的日记中都写到了那两节课,其中一名学生这样描述:“上课了,我们正津津有味地读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这节课时间才过半,老师却叫我们全体起立,我心里忐忑不安,以为我们上得不好,无精打采,老师要让大家站着上课呢!可是没想到的是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们,还让我们排队下楼到学校荷花池边的香樟树那里上课,老师生动的语言和那一棵棵生机勃勃的香樟树让我们身临其境,这是我上得最有趣、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节课。”看来,学生们喜欢这样的课,更喜欢这样用心的老师。
受此启发,后来我在飘洒着绵绵细雨的春天,和学生一同在天台“品雨”: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的夏天,和学生一起在荷花池畔“赏荷”:在“落叶飞舞”的秋天,和学生一同欣赏银杏叶,一同“颂秋”: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和学生一起在校园内踏雪寻梅……意兴盎然,其乐融融。
通过这几堂课,我悟到了:语文教学不应该受太多的约束,它是有生命的,与大自然和社会同呼吸、共存在的。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实现心灵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其重要的途径就是努力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设置对话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和文本来一次美丽的精神相遇。其实,鲜活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语文教学永恒的港湾。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温馨浪漫的家庭生活,都是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语文教学本来就富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不应一味地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室里,它应扬起生命的风帆,翱翔在生活的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