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兴
高二那年的夏天,我站在校门口的高考光荣榜前发呆许久。我发现除了体育生和艺考生,学校“纯粹”上一本的文科生原来只有二十人左右,而第一名的学霸考取的也只是一所不算出众的“985高校”。
年轻的我们心比天高,总觉得自己配得上最好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那天,我心惊胆战地查阅了自己在校内的排名,才发现自己虽然能踏上一本分数线,但考上好学校的概率很小。
从前优哉游哉的我突然有了紧迫感,我觉得自己不能再坐井观天了,必须跳脱出学校的排名,向外寻求进步。
在河北,或者说在国内,“衡中”两个字对高中生来说是如雷贯耳。我想,衡中的学霸们之所以能考得高分,主要在于他们惜时和注重效率。于是,我努力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从不熬夜,以保證第二天能精神抖擞地学习;零碎的时间都被我用来复习零散的知识点了,睡前背几个单词才能让我睡得心安;错题本上标满了五颜六色的注解,我按错因将错题进行归类,避免下一次“重蹈覆辙”……
当时班主任总说,节假日是高三生超车的“拐点”。于是,我也开始在假期里“加速”,经常上网找省内重点中学的原创模拟题、冲刺题来做,自己为自己评分。那段时间,我就像是不断地和自己抗争,然后不断地和自己和解。
每次考试过后,我都会到老师办公室打印一张全市的成绩单,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审视自己究竟可以走多远、跳多高。
高考那年,我是学校文科生中的第三名,虽然没有考上心心念念的北大,但这是我用努力换来的成绩。我也终于明白,学校、班级提供的不过是一个环境,把普通中学(班)当成重点中学(班),普通的我们同样可以抵达自己喜欢的远方,毕竟成功从不会在意英雄的出处。endprint
求学·文科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