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第十一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基于层级思问开展工业流程题审题能力训练
冯文俊
(福州市第十一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高考复习是对高中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升华过程,在提高复习的有效性的实践中,应从单纯知识解析为本的解题指导转变为思维能力扩张式的引导训练,从“解”题到“问”题,逐层深入思考流程信息背景,为高三化学复习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思路。
层级思问;审题;工业流程题;化学复习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化学部分)中强调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有: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迅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能从不同呈现方式中提取有用信息,加工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思考或推理。以工业流程题为代表的试题,其命题背景陌生,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和信息容量考验学生对情景化题干的适应能力,即便在教师讲评大量习题之后,学生再重做题目得分率还是不高。思其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学生答题时审题不清、基础不牢、答题不细、心态不稳。其中制约学生答题得分的首要因素是审题不清。
学习是具备通性的,足球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除了练脚法练球感,更多的是练战术,训练面对对手的时候如何变化,只对空门进行练习是上不了场的。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单纯的基础知识储备在考试中只适合用来打“空门”,学生最终需要形成的是如何面对不同信息环境下形成思路,进而突破“防守”打“空门”的技能,也就是审题能力。
以练——讲——考为主的传统解题训练弊端在于始终在强化知识为本的解析思维,固化概念或教材示例在知识解析中的规律,缺乏知识在生产实际应用中的变化和延伸,导致学生在做题过程倾向解决个体性的问题,对试题中的关联性问题不愿也不能进行系统思考,面对题目出现的新信息、新变化缺少能力和心理上的应变思路。为此,在寻求学生如何从被动适应情景到主动追求情景的过程中,进行层级思问的审题能力训练,以达到以下目标。
1.从被动到主动
学生从被动解题到主动析题,从被动想象转化为主动体验,从被动梳理到主动整理,思问过程既是知识整理的过程,也成为查缺补漏的方式。
2.从细节到整体
“问”题训练的是整体思维,体现对知识块的整理能力,训练学生对题干信息的整体思考,不局限于单一环节的分析,问题训练的同时也细化思维,体现对知识应用细节的辨析能力。
3.从接受到批判
以开放的方式锻炼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问”是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一,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参与教育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在高三通过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读题、审题的训练,本质上是以整合知识、构建思维、迁移应用、精准表达以及创新态度为基础的能力提升,[1]其基本思路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适应——情景化阅读的需要
学生在阅读题干和流程信息时,常需要借助中学化学的实验体验来适应真实化工生产的模拟环境,将字面信息转化为立体的实验模拟。但是目前学生实验整体思维偏弱,除了知识本身在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合理想象外,其它的过程学生缺乏体验,导致读题、入题慢,这是审题的难点之一。
2.建模——过程辨析与知识整合的需要
流程题通常是为了生产或提纯某种物质的工业过程,将其操作步骤以物质转化及操作步骤图的方式进行呈现。[2]学生在看到试题的同时,应形成模型化整体思维,辨析每一个步骤中的目的,如物质的转化、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工业中绿色化学思想等。
因此,通过分析客体——模型准备——认知结构——模型建立——问题解决的建模流程,实现知识“内化——迁移——创新”为基础的建模三步走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学习习惯。[3]
3.表述——明晰思维的需要
不论是实验操作还是原理分析,文字表述类的试题历来是学生的硬伤,学生缺乏对流程过程的体验和思维的主动性梳理。教师应给予学生整理、内化知识以及表述问题的机会,尤其是高三学生的知识体系趋于完整的时候,更需要让学生明晰思维,参与问题的设置和解析的表述。
4.创新——发散思问层级的需要
发散思问是也一种创新能力,同一题干能提出多层级的思考,层级难度既包括题干环节的综合度,也包括某一知识点的思维深度。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单一思考点形成单一知识点的问题,到围绕这一知识点形成的纵向不同层级问题,再到围绕该试题的多个思考点间形成的关联性问题,再发散思考如何更完善地达到题干目的,以及思考如何从定性变化转至定量变化。
以常见的流程题为例,试题信息包含三个部分——题干、流程、提示信息,学生除了明确题干中的主旨内容外,还需要通过短时间的阅读领悟流程过程和特别提示的信息,以备答题时使用,困难之处就在于短时、准确、高效。
1.审题培养的能力层次
一是以基础题例为主,指导学生调用基础知识适应题干信息的阅读;二是以建模为主,指导学生适应通过模型调用基础知识;三是以变化为主,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模型的变化,从而更加灵活调用基础知识。
2.训练节点在“问”而不在“解”
以问题代替解题,既能达到解题所需要完成的思考容量,更能进一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训练时将试题中的问题隐去,只留下题干和流程信息,让学生通过读题、思考可以如何提问,提出的问题是哪一类知识点的内容,针对这个知识内容,难度如何提高,或者降低。让学生思考如果提出的问题信息不够,还需要哪些辅助信息,这些信息是否可以自己寻找。最重要的是,不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要要求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进行充分地解释。
3.逐步提升训练的思问层级
学生会先依据题干预留的主要疑惑进行提问,接着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对已提出的问题进行知识点上的解析,从而形成不同层级梯度的问题,再鼓励学生利用更多的信息形成更为发散的思考。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培养是需要耐心的,在训练的初期学生由于思维的惰性,不愿深入试题背景和知识点进行提问,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尝试。
题例:2015年全国II卷28题
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剂。
实验室用NH4Cl、盐酸、NaClO2(亚氯酸铜)为原料,通过以下过程制备ClO2:
这道流程图看似简单,但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基础建模训练。
初级思问:学生一开始会提出很直接的问题,如电解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Cl3与NaCl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溶液X中的物质是什么等,这类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的思维惰性较高。
中级思问:引导学生进一步针对电解环节提出细化思考的问题,此电解时阳极发生的反应,电解时阴极发生的反应,电解时阳极的产物,电解时加入盐酸的作用,电解过程pH变化,等等。
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溶液X成分提出细化思考的问题,此NaClO2起什么作用,该反应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各是什么,溶液X呈酸性还是碱性,溶液X中含有哪些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此时,关于溶液X的问题学生就可以从容解决。在这些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书写一个反应的方程式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在学生思考整理后形成书写方程式的思维模型。
延伸思问:发散学生的思考,最终需要制备的产物是ClO2,NH3和ClO2都是气体,接下来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感到信息不足,如果直接问学生用酸性溶液还是碱性溶液,那就浪费学生思维发散的机会。此时可以有两种方案,一是让学生提出分离这两种物质思考角度,再引导学生课后搜索这一方面的信息,以确认该思路可以提出合理的问题。二是由教师提供这两种物质的信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问。不论哪种方式都能给予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让学生能自主整理物质分离提纯的知识内容。
经过不同层级的思问训练,帮助学生整理氧化还原制备物质的思考过程,在多步氧化还原反应中,以主要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主线,以制备环境判断生成物的存在状态,以及提纯物质的一般思路等等。学生在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梳理。
在提高复习有效性的实践中,摸索层级思问的方式进行审题能力的训练,希望不同学习能力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在收获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和修正训练的方式,以下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注意试题的严谨性,必须要选用高考试题或省检试题,这样的题目代表性强、信息权威科学,同时所选取的流程图不一定越长越好。
注意学生的整体知识容量,在一轮复习或学生知识体系还未整体形成时不宜采用。
注意学生学习经验差异,题量训练不足的学生可能提不出问题,需要互助分组时可以考虑学优生学困生搭配。
注意学生数量对教师评价的影响,当学生的问题无法一一评价时,可以通过组内互评、异组互析的方式,以及利用移动学习方式,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
面对高考复习,笔者希望通过复习方式的改变,提高复习的效率。从“析”题、“说”题,再到“问”题,每一步都是对学生能力和教师能力的锻造,希望最终学生能跳出题目的框架,让思维无限飞翔。
[1]潘国良.高中化学“生问”课堂策略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2).
[2]单旭峰.以文献为基础的高考化学真实情境命题策略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2).
[3]邹茂全.注重审题巧用建模[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 (8).
[4]韩海玲.知识块复习课设计例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
(责任编辑:张贤金)